“对老者养之以安,对朋友交之以信,对少者怀之以恩,你能做到几点?” -by:公子李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是《论语·公冶长》记载的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他们各自言明了自己的志向。 而孔子的回答是“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对于年少的,就关怀他。” 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来了一代圣者的仁义之心,以及对人生最简单的追求。 当然,这也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应该标榜的基本准则。 -01- 老者安之 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册立太子,并征召曾经的汉中太守李密作为太子洗马。 当时诏书累下,而官员也不断催促,然而李密为了奉养家中年迈的祖母,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拒绝。 当时李密的祖母病情日笃,在飞黄腾达与亲情孝道之间,李密选择了报答“祖母躬亲抚养”之恩,并写出了流传后世的《陈情表》婉拒太子洗马一职。 据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于李密而言,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但幸运的是有一个十分疼爱他的祖母;于祖母而言,辛苦将孙儿拉扯长大,而孙儿成人之后能感念她的养育之恩,也是一种人生的圆满。 在写完 《陈情表》一年之后,祖母刘氏去世,李密方出任太子洗马。 人忙碌一生,奋斗一生,无非图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而相较于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宁。 古人云,“老者养之以安。”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子女的孝心永远是长辈最大的安慰。 -02- 朋友信之 人无信不立,而朋友之间也贵在一个“信”字。 真正的友情,必然以信任做基石,以诚信做堡垒。 管仲与鲍叔牙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挚友。 管鲍二人曾合伙做生意,分红的时候,管仲会多分给自己一点。 旁人见了挑拨离间,说管仲自私自利,不堪为友,而鲍叔牙却对管仲的人品深信不疑,并说管仲家境不好,这样做可以理解。 管仲被拉去当兵,冲锋的时候总是在后面,而退兵的时候又跑得飞快。 旁人说管仲贪生怕死,毫无气概。但鲍叔牙却坚信自己的朋友不是懦夫,他只是为了照顾双亲。 管仲听了这番话,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唯有鲍叔牙。” 再后来,管仲的老母亲病逝,心中没了牵挂,果然作战比谁都英勇。 作家张小娴曾说,“朋友之间的真诚是不需约定的。既然是朋友,就要彼此信任,互相关心。这是无需多言的。” 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须相互信任。 后来二人各为其主,公子小白打败公子纠,成为齐国君主。 鲍叔牙选择推荐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担任齐相,助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 而后管仲病重,齐桓公问管仲何人能够代替他担任相位。 众人都以为他会推荐鲍叔牙,但是管仲却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有人也许会觉得管仲不够朋友,而鲍叔牙却深知管仲心意,正因为自己的确不适合,管仲才推荐他人。 真正的知己是懂得对方的理想和抱负,也相信对方的为人和情谊,不轻易因他人三言两语而恶言相向,不轻易因生活琐事而怀疑背叛。 如果把主观的意愿强加给对方,明知好友不适合,却仍然不管不顾,那并不是真正的友情。 信任对方,理解对方,管仲和鲍叔牙做到了。 -03- 少者怀之 《汉书》里面写到,“骨肉相亲附,人情所愿也。” 骨肉亲缘相亲近,是人的天性。而关怀少者是人一生中极力应该做到的。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都在从事教育事业,少年性纯,最易培养,只有从小做好榜样,才能树立端正的品性。 “昔孟母,择邻处。” 孟轲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先后从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的居住之所搬离,直至搬至学宫之旁。 这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殷殷关怀。而孔子所说的“少者怀之”,则指向更广的方面。 给少者以关爱,并成为他们的榜样;不局限于自己的骨肉,即使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也能给予一定的善意。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几百年前的志向,又何尝不是我们现在理想生活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