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源:《史记》精读辅导(二)

 WHC超级英雄 2018-07-24

捌     从对手、队友角度反推作者的观点


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是:


全方位梳理分析作者立场,主动「猜」信息,有针对性的提高读书速度


精读方法


从对手、队友角度反推作者观点


包括作者激烈反对的人物,作者的队友,也包括作者反对人物的敌人。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作者反对的人,他们的敌人就潜在地可以看做是作者的朋友。


图片.png


几乎所有人文类名著的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因为这上面的所有信息,彼此之间都是支持或者对立的关系。


当你清晰地理解了其中2个,就可以快速猜出四个的信息。


涉及篇章:


《秦本纪》(5)、《始皇本纪》(6)(重点阅读)、《商君列传》(68)、《李斯列传》(87)、《白起王翦列传》(73)、《蒙恬列传》(88)。


相关链接:


《秦始皇在隐瞒什么》点此收听:https://v.youku.com/v_show/id_XOTIwNDQzNDEy.html


电影推荐:《麦田》、《秦颂》


参考书:《秦谜》、《秦崩》、《流血的仕途》


一、《史记》的反面典型

 

史记里最重要的三类人及各自对应的反面:

 

价值观承载者→法家系列

榜样系列→汉武帝系列

偶像系列→霸术和权谋家系列

 

秦始皇是汉武帝的投射,是司马迁辱骂汉武帝的一种笔法。


所以《始皇本纪》是这个法家系列的枢纽,其他5篇文章都是从《始皇本纪》衍生出来的。

 

二、《始皇本纪》读法


(一)太史公曰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后面是大段地引述《过秦论》的上篇。


贾谊《过秦论》的核心论点就是司马迁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孝明帝曰」,是东汉汉明帝读《史记》时所发感慨,是后人补充进去的,不是司马迁的手笔,可以略过。

 

从「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开始,一直到「太史公曰」之前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重点部分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的基本政策


② 从「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开始,一直到「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主要篇幅都在写秦始皇在各地巡游封禅的事情


 从这一段开始,一直到最后「太子胡亥袭位」


主要内容是秦始皇晚年焚书坑儒和求仙采药等事情


 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胡亥亡国的故事。

 

(二)关键细节

 

汉武帝一生为了配合自己的穷兵黩武,做了很多没有底线的事情:

 

· 好大喜功,到处封禅,主持修建浩大的上林苑工程


· 渴望长生不老,最后被金日磾等人下毒


· 推行算缗和告缗法,搜刮中产富户,致使中产之下家皆破


· 在国内严刑峻法,任用酷吏,迫害藩王,压迫百姓


· 视人才为厕纸,用完之后立即除掉

 

这些与《始皇本纪》基本可以一一对应。

 

《始皇本纪》有意忽略了统一六国、统一文字、车同轨、开灵渠这些秦始皇的功绩,直接描述秦始皇的暴政。


 第一个大细节:亲王嬴政给自己上尊号「皇帝」的由来。


在定下水德之后,确定了基本国策:严刑峻法。


 第二个大细节:废分封,立郡县制,把老百姓改叫黔首,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


迁徙全国的富户12万家到咸阳。这几个策略目的是削弱全国的反抗力量。


 紧接着司马迁就按照《孝武本纪》的写法,大篇幅地写秦始皇在各地巡游,封禅。


这其实是司马迁在讽刺秦始皇好大喜功。(讽刺笔法)


 从「始皇置酒咸阳宫」开始,写秦始皇和淳于越辩论,最后决定焚天下诗书,制定了基本国策:


学法令以吏为师,百姓不得自己读书。


 定下基本国策之后,秦始皇一面大修阿房宫,一面找方士帮他研究长生不老之术。


但是这些方士害怕秦始皇迫害自己逃走了。


于是秦始皇开始坑儒,连大儿子扶苏劝阻也被赶到北境去看长城去了。


 从「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开始,司马迁开始写秦始皇游云梦,死在沙丘的经过。

 

《始皇本纪》后面的部分,是写秦二世胡亥亡国的历史, 基本上延续了秦始皇的政策。

 

可读性指数:


《始皇本纪》的故事并不难读,关键节点信息很充足。

 

四、其他5篇重点提示

 

《秦本纪》可以看做是《始皇本纪》的前传,讲述秦始皇之前秦国的编年史,里面唯一重要的细节就是关于秦穆公的历史


秦国从一个卑贱的开始,却成为列国最终赢家,最重要第一次转折就是来自秦穆公。

 

也就是说,《秦本纪》大家可以跳过所有细节,只读从「穆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开始,一直到「康公元年」这中间的故事就可以了。

 

《商君列传》是商鞅的传记,司马迁把恢弘壮阔的商鞅变法历程写进了商鞅的传记里。

 

但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极低,说他是个天资刻薄的人。


他幻想用帝王之术左右秦国君主,对群臣滥用刑法,最后身败名裂是活该。


司马迁连商鞅的作品也看不上,觉得和他的人一样,刻薄寡恩。

 

《李斯列传》、《白起王翦列传》、《蒙恬列传》——都是写秦国文臣武将的故事。

 

白起是在长平之战中坑杀45万赵国投降士兵的杀人魔王


王翦和蒙恬家族是秦国最重要的两个军事世家,也是帝国的军事支柱


王翦三代将门,他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都是秦军高级指挥官


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也是如此。

 

秦国统一六国,主要就是因为这两大家族。


李斯则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宰相,秦朝的很多政令文法都是李斯参与下制定的。


司马迁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所以对秦国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充满了蔑视和鄙视。

 

司马迁写蒙恬、商鞅和李斯家族的笔法和叙事结构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快速走上权力巅峰,但是上位之后不劝阻统治者,反而怂恿他们用严刑峻法迫害百姓,最后他们自食其果,被他们一手养大的权力吞噬掉了。


这种是典型的讽刺悲剧写法:自己做的恶,自己吞苦果。

 

阅读建议:


《白起王翦列传》、《蒙恬列传》这两篇传记篇幅比较短,但价值观导向很明显


如果大家感兴趣,配合翻译简要读完一遍就可以了。

 

《李斯列传》相对篇幅更长,内容也更丰富。

 

《李斯列传》写丞相李斯从一个小官吏一步步上位,最后位极人臣,但最后惨遭五刑而死的历程。

 

以「其年七月」为界限


前面是他一步步做到了秦始皇丞相的故事


后面是写他怎么和赵高参与谋划拥立胡亥


后来又被胡亥和赵高当做替罪羊俱五刑而死的故事。

 

阅读建议:


《李斯列传》可以当成是一篇落马高官的传记来读,重点有两个:


 李斯如何利用权力的空隙,一步步上位的


 司马迁大段引述的李斯的精彩言论。掌握了这些,就能得到《李斯列传》80%以上的精华部分。


「明日内容彩蛋」:


人格榜样的反面:投机分子和小人入手,去反向理解《史记》的精华内容。


「相关篇章」:


《孝武本纪》(12)、《封禅书》(28)、《平津侯主父列传》(112)《淮南衡山列传》(118)、《汲郑列传》(120)《酷吏列传》(62)、《平准书》(30)



玖    讽刺系列 | 反向思考一本书的精华



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是:


从人格榜样的反面--投机分子和小人:反向思考《史记》的精华所在


涉及篇章(人物):


《孝武本纪》(12)、《封禅书》(28)、《平津侯主父列传》(112)和《淮南衡山列传》(118)的主角公孙弘和主父偃;《汲郑列传》(120)的主角汲黯和郑当时,《酷吏列传》里面的张汤、郅都、宁成、杜周(杜甫的祖宗);《平准书》(30)里桑弘羊。


阅读建议


此系列文章可以不做重点阅读,很多故事重点在第二季传记课「《汉武帝》下」里都分析过。

 

一、人格榜样的反面:投机分子和小人

 

汉武帝时代是人才的黄金时代,真的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比如说放猪的六旬老翁公孙弘,砍柴的朱买臣,做奴隶养马的卫青。

 

汉武帝用这些出身卑贱的人来对付贵族和英雄,再反过来教唆这些人互相攻击,最后他自己获利。

 

这也是为什么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到北海见到苏武的时候说: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二、此系列文章间逻辑关系

 

 汉武帝上台时是弱势君主,母亲王太后和太皇太后窦太后都是他的威胁。


他先拉抬王太后的代理人,国舅田蚡去斗争窦太后的家人窦婴。


等窦氏倒台之后,他再拉抬卫青去斗争国舅田蚡,把王太后家族连根拔起。


 汉武帝想捧卫青上位,拉抬卫子夫的地位,好打击皇后阿娇。


为了给卫青足够建功立业的机会,主动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并且不惜牺牲李广家族,没底线地捧卫青上位。


 随着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国内财政亏空,于是汉武帝盯上了那些富得流油的藩王。


他任用《平津侯主父列传》主角主父偃,一个出身卑贱的人,到各地藩王处搜集罪证,这里面也包括《淮南衡山列传》里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


 汉武帝把藩王的钱源源不断地送进了长安,资助卫青打仗。


但藩王的钱毕竟有限,他就开始任用桑弘羊治国。


桑弘羊发行五铢钱,强制百姓使用,还发明算缗和告缗制度,鼓励百姓互相之间互相揭发检举。


 任用平津侯公孙弘和张汤等酷吏,对一切反抗者严刑峻法,还用酷吏搜刮来的钱修建了上林苑工程。


 等汉武帝用完这些奸猾小人之后,他再启用这些人的政敌。


比如说《汲郑列传》里面的汲黯和郑当时,用他们打击张汤这些酷吏,确保权力永远都控制在自己手上。


 经过几轮搜刮,卫青顺利上位,匈奴被击溃,一大批酷吏也跟着上位。


汉武帝皇权空前巩固,大功告成。


国内外的威胁都没有,还有一大批马屁精和奸猾小人跟在他周围。


这些人劝汉武帝学秦始皇在全国巡行封禅,汉武帝自己也学秦始皇到处求仙问药。

 

三、文章阅读重点提示

 

大家如果对《平津侯主父列传》、《酷吏列传》、《汲郑列传》和《淮南衡山列传》感兴趣,可以配合翻译来浏览一遍。


但因为负能量比较多,建议大家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阅读会比较好。

 

可以先从《淮南衡山列传》开始,从淮南王刘安被迫害致死的故事开始:


能串联起来公孙弘和主父偃的故事,也能串联起来酷吏的故事,最后再读《汲郑列传》


了解一下两个人最后是怎么铲除这些奸邪小人的,就可以串读完整个反面典型系列的文章了。

 

四、《平准书》领读方法提示

 

「书」这个类别后来一般叫做「志」,记录一些专题,比如:


典章制度,法律文化,经济和地理


这个类别是史学家的最爱,因为里面信息量很大,对研究某一个断代的专门史帮助特别大。

 

「友情阅读提醒」


对一般读者来说,这个类别极其枯燥,经常没有逻辑层次。


很多典章制度还需要有很深的专业背景才读得懂,对于普通读者不建议花大事件阅读这类文章。

 

《史记》里面有8篇「书」


《平准书》是整个21天精读班里唯一一篇领读的「书」类的文章


虽然这篇文章写的写的是汉初的经济史,但比较有故事情节。

 

《平准书》里面的「平」「准」指的是平粜和标准,就是控制物价,不让物价飞涨。


平准这个部门,在汉武帝时期创立的,由桑弘羊负责,相当于是国家宏观经济部门。

 

「平准」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特色的缩影


它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而是一种国家用手段干预经济的制度。


这一套制度有很多分支:


官山海(也叫盐铁专卖)、重农抑商、政府发行货币,禁止民间私人铸币、国家用经济手段调节不平衡。

 

这几样制度很多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制定的,后来没有实行。


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初期把管仲的策略作为国策定了下来,


到汉武帝的时候全面完成了制度化,发明了不少制度,都被沿用了下来。


这是司马迁写《平准书》的主要用意之一。

 

司马迁写每篇文章也都不忘了讽刺汉武帝,这篇也概莫能外。

 

不是分门别类的把这些制度发展脉络记录下来,而是用《匈奴列传》的写法:


先几笔带过汉高祖、吕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候的政策


然后用了80%以上的篇幅开始描写汉武帝时代的事情。


说明他要写的不是制度由来,而是为了针砭汉武帝时代那些劣政的始末。

 

「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太史公曰」也印证了这个判断。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里说:


中国在上古三代夏商周的时候,人们都重礼义不重利,可是从春秋战国之后,人心不古,都重利轻义。到秦朝的时候:


「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


写到这戛然而止。他写秦始皇就是在映射汉武帝。

 

司马迁在《平准书》里大段写酷吏的故事,算缗告缗制度,连「腹诽罪」也写进去了。


司马迁把一篇写宏观经济的文章,写成了「酷吏张汤传」,足见他还是在讽刺汉武帝。


「明日内容彩蛋」:


继续使用「四步」精读法,从司马迁偶像的反面,去理解--虽然有英雄经历,但其实更多是投机者的,群像系列人物的特色及各自事迹。

 

「相关篇章」:


高祖本纪(8)、萧相国世家(53)、陈丞相世家(56)、越王勾践世家(41)、黥布列传(91)、孙子吴起列传(65)、楚世家(40)、魏豹彭越列传(90)



拾  黑暗森林系列 | 偶像(英雄和革命者)的反面(上)


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是:

继续使用「四步」精读法,从司马迁偶像的反面,去理解--虽然有英雄经历,但其实更多是投机者的,群像系列人物的特色及各自事迹。


涉及篇章:


高祖本纪(8)、萧相国世家(53)、陈丞相世家(56)、越王勾践世家(41)、黥布列传(91)、孙子吴起列传(65)、楚世家(40)、魏豹彭越列传(90)(在「上」篇重点讲解前三篇文章)


阅读建议:学会过滤掉那些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部分,重新拼接历史,去看真相。


推荐阅读:《楚亡》


一、三人出生


这系列8篇文章的主角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三点:


 拼死抗争反抗命运,但反抗的过程充满了宫斗情节,有时候为了上位会不择手段


 往往本领不大,但投机色彩很重


 与其说有理想,倒不如说他们更像投机分子。

 

这个系列的代表是汉高祖刘邦,司马迁把他当做了项羽和陈胜的反面。


汉高祖与他的左膀右臂萧何、陈平的传记,也是今天带着大家读的重点。

 

二、《高祖本纪》的读法


《高祖本纪》是《史记》130篇文章中重要性排名在前5的文章。


读透了它基本上就熟悉了《二十四史》里所有关于王朝开创者文章的风格。

 

(一)「太史公曰」点明核心态度


《史记》有个著名的标签,叫做谤书,就是骂人的书。


这个标签是三国演义里貂蝉父亲王允王司徒说的。


在司马迁笔下,喜欢的人少,鄙视的人多。


司马迁有时候是直接骂,有时候用非常恶毒的缺笔来讽刺他讨厌的人。

 

先看文章最后「太史公曰」部分,它奠定了《高祖本纪》的基调:


司马迁整体对汉高祖态度是不喜欢。


其中:汉朝兴起之后,「承敝易变」,继承了前朝错误,但稍微改变了一点,也算是继承天道循环规则了。

 

这段话有两种可能:


 有人把这段话删掉了后半段,因为后面很可能是司马迁直接骂汉高祖的


 这段话是完整的,没有删节。那就说明司马迁又开始用嘲讽的笔法在写文章了,讽刺汉高祖继承了秦朝弊端。

 

(二)过滤冗余信息

 

《高祖本纪》文章篇幅略长,前三分之写刘邦打天下,最终做皇帝的故事


最后三分之一,写刘邦做皇帝后诛杀功臣的事迹。


可以拆分成五个部分来看:


 从开头「高祖,沛县丰邑人」开始,一直到「秦二世元年秋」


这是第一阶段,主要讲刘邦早年间做沛县亭长时候的事。


 从「秦二世元年秋」开始,一直到「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这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期间,刘邦带着兄弟们加入大部队,在项羽和秦军决战的时候,率先进入咸阳灭秦的故事。


 从「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这一段写的是鸿门宴


作为转折,刘邦最大的敌人变成了项羽,


一直到「正月,诸侯及将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他最终在垓下之战击败了项羽。


 从「正月,诸侯及将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开始,一直到「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


写的是汉高祖在做了皇帝之后到处平定叛乱,把开国功臣杀戮大半。


 余下部分主要是介绍汉高祖的后代诸王。

 

其中第五部分可以略过,第三部分其实大量细节和《项羽本纪》是重复的,可以略过。


第一、二、四部分是重点。

 

(三)重点细节解读

 

1、开创者神话

 

刘邦的官职是沛县亭长,相当于是乡党委书记。


刘邦是个苦出生,但作为后来汉朝创始人,就得给他「贴」上点东西,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神话。

这些神话是第一部分最核心的内容。

 

 刘媪做梦梦见神仙,怀孕


 刘邦和朋友喝醉酒,有人看到他头上总有龙


 刘邦喝多后砍死的大蛇是白帝之子,白帝为赤帝之子所杀,意指刘就是赤帝之子


 刘邦待的东南方有天子气,为躲秦始皇,刘经常行踪不定。吕后因其头上有云,总能找到他。

 

这些事大多是后人附会的,至少也是刘邦在起义后,为了造势团结兄弟编造出来的。


但司马迁这个笔法成了后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此后几乎每一个开国之君,或者中兴之主,他们正史列传里都有类似的细节。

 

2、刘邦的性格:没能力,很虚伪,爱吹牛


刘邦年轻时是个混混,除了吹牛和交哥们之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如实写: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在各种传记里出现,基本上只会说两句话:


「计将安出?如之奈何?」在《项羽本纪》里更明显。


他成功不是靠实力,而是因为很懂收买人心,让很多人对他死心塌地。

 

在「西过高阳」那一段:


有个叫郦食其的神人要投奔他。到账下时,刘邦已经躺在床上了,两个丫鬟服侍他洗脚。


郦食其说:你想要诛灭秦国,不能这么见人吧?


刘邦才赶紧把衣服穿上。这个细节司马迁想说刘邦礼贤下士的作风,其实只是虚伪的行为。

 

3、真实世界的刘邦和项羽

 

《高祖本纪》里花大篇幅讲述了刘邦团队崛起过程,虽然没有细节描写很多都是大全景。


我来帮大家拼接还原刘邦集团崛起的客观历史过程:

 

首先,在陈胜起义时,诸侯并起,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国人:


一个屌丝,一个贵族,刘邦加入了项羽的团队。


第二,项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邦在外围配合。


第三,秦军大兵压境,他们共同扶持楚国的一个王族楚怀王做傀儡国王,楚王相约先入秦国的人为王。


在项羽破釜沉舟决战的时候,刘邦却偷偷绕道进了秦国境内,接受了秦国人的投降。鸿门宴上,心软被刘邦逃走。


第五,刘邦在秦国和百姓约法三章,不动分毫


项羽来了之后,到处烧杀抢掠、火烧阿房宫、掘秦始皇陵、杀王子婴。


自此秦国人恨透项羽,怀念刘邦。


第六,项羽把天下重新分裂成列国,对于叛乱诸侯挨个镇压,很多打不过项羽的人先后加入刘邦阵营。后来项羽手下的韩信加入了刘邦阵营,如虎添翼的刘邦终在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

 

在大全景的铺垫下《高祖本纪》其实可以看出刘邦是个战略家,而项羽真的是个性格暴虐的自恋狂。


但因为司马迁加入了很多近景和特写细节,把项羽塑造成了英雄,刘邦是个没底线的瘪三。


这不是客观写历史,有点在挖苦人,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学会跳出作者的主观意图客观的看待历史事实。

 

三、《萧相国世家》和《陈丞相世家》:汉朝发家的肮脏历史

 

配合《萧相国世家》和《陈丞相世家》,可以更好的理解《高祖本纪》。

 

萧相国就是萧何,陈丞相是陈平。这两个人和张良一起构成了刘邦最重要的三个谋士。

 

这三个人出身不一样,萧何是刘邦老家底层公务员。


陈平原本是陈胜吴广起义期间魏国谋士,后来去了项羽那,中间叛逃到刘邦这。


张良原本是战国七雄韩国的贵族,后来加入刘邦团队。所以张良是贵族,萧何、陈平是底层起家。

 

在刘邦团队做江山期间,几乎没人能够保全,张良、陈平和萧何是少数个案。


张良选择了明哲保身,而陈平和萧何却是这一场场悲剧的策划者,至少是参与者。

 

以下细节,在阅读时可以重点留意。

 

(一)「心机婊」萧何

 

在《萧相国世家》里,司马迁却几乎没怎么写萧何的功绩,只有三五段话,简略带过。


主题内容是写写萧何如何在汉朝建立之后和刘邦斗心眼。

 

萧何在楚汉之争中一直负责刘邦的后勤,他知道刘邦心里在想的是怎么除掉这些骄兵悍将,是他一手策划了诛杀韩信和黥布的行动。

 

萧何有个谋士让萧何把自己的名声弄脏,不要让刘邦怀疑他有异心,萧何听了话,主动和老百姓争夺民地。


刘邦觉得为了这点土地和老百姓争,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把萧何放了。萧何才保住自己。

 

(二)狗头军师「陈平」

 

《陈丞相世家》前半部分写陈平出身卑贱,谁都瞧不起他。


换了好几个主子都不招待见,但到刘邦手下后,居然很受重视,个人出门都坐一辆车。


可陈平这个谋士出的都不是大战略、运筹帷幄的主意,很多都是阴招损招。

 

比如说刘邦项羽对峙,他让刘邦给他四万金,他用离间计让项羽把范增等一批谋士都疏远了。


汉高祖被匈奴围在白登山,他出主意让人拿着钱给单于的老婆们,他们一闹自然就退兵了。


也是他给刘邦出了「诈游云梦」的主意,骗韩信来云梦参加聚会,结果在大会上刘邦派几个人把韩信当场按住。

 

如果说《萧相国世家》里司马迁只是在讽刺萧何,那在《陈丞相世家》是把汉高祖和陈平两个人一起都讽刺了:一对小混混,臭味相投。

 

拾壹  黑暗森林系列 | 偶像(英雄和革命者)的反面(下)


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是:

继续用四步精读法,从司马迁偶像的反面去理解:


虽有着英雄经历,但在作者看来其实是投机者的--群像系列人物


涉及篇章:


《越王勾践世家》(41)、《黥布列传》(91)、《孙子吴起列传》(65)、《楚世家》(40)、《魏豹彭越列传》(90)


阅读重点:《楚世家》

 

一、简单梳理其他四篇文章重点


1,《魏豹彭越列传》和《黥布列传》


司马迁写《史记》时喜欢用人家受过的刑罚来命名传主。


在《滑稽列传》里有一篇淳于髡列传,今天我们讲的传记里,有孙膑,有黥布,都是用自己受过的刑罚命名的。

 

这在古代不是个通例,司马迁这么给人取名有两个目的


 他一以贯之地喜欢那些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人物,这在《报任安书》里面有过一长串的排比句


 用这个办法给人取名字,是想强调虽然这些人身份卑微,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这点在《魏豹彭越列传》和《黥布列传》的「太史公曰」里都有验证。

 

在《魏彭列传》里,司马迁说:


「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


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


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


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


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黥布列传》也是一样:


英布者……身被刑法,何其拔兴之暴也!


项氏之所阬杀人以千万数,而布常为首虐。功冠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於身为世大僇。

 

这个笔法,都是《报任安书》的延续。


但司马迁对于彭越和黥布的评价略有差别。

 

彭越是个割据一方的小国王,原本不是刘邦的人,后来刘邦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抗项羽,把彭越团结起来一起对抗项羽。


而黔布不一样,一直都是项羽的部将,还亲手帮助项羽坑杀了20多万秦国士兵。


后来他贪图荣华富贵,投奔了刘邦,帮着刘邦攻打项羽。

 

后来两个人被刘邦治死的原因也不一样。


彭越一时糊涂,没有参与刘邦镇压叛乱,让刘邦产生了怀疑。


所以把他以莫须有之名杀了;英(黔)布后来心怀不满叛变被杀。

 

对彭越,司马迁更多是同情,而对英布更多是愚蠢和无知,这是两篇文章最大的区别。

 

2,《越王勾践世家》

 

司马迁写「世家」,大多是诸侯国的编年史,虽然有时冠名创始人,但内容基本还是一个国家的完整历史编年。


只有《越王勾践世家》,它和《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差不多,其实是一个名人的传记。

 

这一篇没写越国前后历史,故事从勾践开始,以勾践为结束。


后面只是几笔带过勾践后人的事迹,只有几个人名,连时间都没有,在后面写了一些范蠡事迹。

 

这篇文章其实是越王勾践和范蠡的合传,甚至范蠡还是主角。


(因为后面会讲《货殖列传》,范蠡的部分到时候再读,今天只看越王勾践这部分。)

 

越王事迹简单回顾:


吴国和越国是友邻之邦,在勾践父亲那一辈和吴国交恶。


吴国的领导人是伍子胥辅佐的吴王阖闾,他带兵侵略越国,勾践拼死抵抗,射伤了阖闾。


阖闾的儿子夫差为父报仇,进攻越国,俘虏了勾践。勾践被围,在范蠡、文种的运作下,贿赂越王身边的奸臣太宰嚭保住了性命。


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励志报仇。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亡敌国吴国,是历史上一段佳话,成语「鸟尽弓藏」也是出自他。


司马迁这篇《越王勾践世家》一半讲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一半讲范蠡的故事,反衬着越王勾践这种隐忍之人背后的残忍本性。

 

越王勾践的整个故事壳其实是刘邦故事的翻版。

 

三、领读《楚世家》

 

下面我们来看今天的重点文章《楚世家》

 

1,楚国为什么很特殊

 

楚国是是个蛮夷国家,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也算是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的君主都叫什么「公」,只有楚国的君主叫「王」


这个「王」是他们自封的,在春秋时代,只有周朝的天子才能叫王,这就说明他们是化外之邦。


但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换代,楚国是真正的主角。


从晋楚争霸,到秦楚变法,再到合纵连横,再到刘邦项羽,从来都没有少过楚国。


思维导图记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脉络 

微信图片_20180717094319.png


微信图片_20180717093231.png


2,如何读《楚世家》

 

《楚世家》最漂亮的就是大全景,这些大全景堪称是一部六百年的春秋战国通史。


如果想要快速记住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把那些混乱的人名国家都记住,就读《楚世家》里的大全景就够了。(其中的名人如果有兴趣,可以单独看其列传。)

 

3,忽视司马迁的评价,直接进入本质

 

《孙子吴起列传》写的是三个人的传记: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春秋人);一个是孙武后人。


《孙膑兵法》的作者(战国时期和孙庞斗智的孙膑);还有一个是吴起。

 

孙武和吴起都是在楚国崛起,只是孙武是春秋时期,吴起是战国时期。


但司马迁对于作为蛮夷的楚国,和帮助楚国变法强国的孙武和吴起不太瞧得起。

 

阅读建议:《孙子吴起列传》配合《楚世家》一起读更有意思。




拾贰  循吏系列 | 高考必考的一类文体(理解队友)


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是:


通过已掌握的精读方法--「循吏系列」:


梳理相关篇章之间的逻辑,以及循吏的特点、风格及角色作用,重点阅读《循吏列传》。

 

涉及篇章:


《循吏列传》(119,重点阅读)《张丞相列传》(96)《曹相国世家》(54)《张释之冯唐列传》(102)《万石张叔列传》(103)《滑稽列传》(126)《齐太公世家》(32)《管晏列传》(62)


阅读技巧:


这个系列的核心都是关于公务员治国理政的话题


只要掌握了一两篇的阅读方法,就能快速理解其他几篇。

 

一、循吏是什么

 

1、最常见高考题文言文素材出处

 

这个系列有三个特点:


① 篇幅一般比较短


 故事情节比较丰富


 价值观比较正能量


所以在司马迁开启了《循吏列传》先河后,后来的《二十四史》很多都有一大章是关于循吏。


这个风格的文章是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重点。

 

2、循吏特点

 

循吏是中国古代一种现象,是一种无论统治者还是底层百姓都呼唤的一种寻常好官。


在今天会被称作善良而且高效的人民公仆。

 

一般来说,循吏都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他们都是绩效主义者,以拉动地方经济为己任


(中国古代官员拉动GDP的主要方式是促进农业产量,劝农种田、治水灌溉、轻徭薄赋)


第二,有超强的断案能力,能教化引导全民向善。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法律理念,叫「息讼」:


一个地方打官司的人越少,说明地方官能力越好,儒家治国时代,这是一个时代特点。)


第三,他们往往都特别认死理,尤其是儒家的「理」,坚持儒家的道德操守,能用儒家的理和领导人抗辩。

 

3、简单梳理几篇文章逻辑


这个系列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是底层地方官和一些建言官


 丞相(重点部分,因为这个群体可以看出时代公务员的特色)。

 

地方官系列主要是《循吏列传》、《滑稽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

 

其中《循吏列传》和《滑稽列传》主要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比较优秀的地方官和用笑话幽默给皇帝建良言献良策的人


《冯唐张释之列传》:


汉朝以后,文景时代最有名的两个循吏,冯唐和张释之,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循吏的汉朝后传。

 

其余五篇:


《张丞相列传》、《曹相国世家》、《万石张叔列传》、《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


都是关于丞相的。

 

《齐太公世家》和《管晏列传》可以看做是一篇


记载的都是齐国两个著名首相:


管仲和晏婴,《齐太公世家》可以看做是背景。

 

《曹相国世家》记载的是汉朝开国丞相平阳侯曹参的故事。


曹参是曹操的祖先,也是萧何的继承人。


因为萧何时代属于汉朝创业初期,还属于打天下阶段。


萧何的继承人曹参才是严格意义上汉朝第一位坐天下时期的宰相。


他的很多做法也为汉朝公务员提供了榜样和参考价值。


《张丞相列传》的传主是张苍,但这篇传记不止他一个人,还有周昌、任敖、申屠嘉等人。


这些人都是汉朝的御史大夫。


汉朝初年还是三公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当于是副丞相,除了参与国家大事之外,还主抓建言献策,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


他们中间很多人后来也做到了丞相,因此这一-篇可以看做是曹参之后的,文景时代的汉朝丞相故事;也可以看做是《滑稽列传》的汉朝后传。

 

《万石张叔列传》记载的是万石君父子、张欧、卫绾、直不疑、周仁等多人的故事。


万石君叫石奋,因为四个儿子都是高官,俸禄都是两千石,全家五个人加起来收入已经上万石了。


正好他还姓石,所以赐姓万石。

 

阅读小建议:《万石》这一篇要和《曹丞相列传》和《张丞相列传》对比起来读,会更有意思。

  

二、《循吏列传》

 

(一)「太史公曰」微言大义

 

《循吏列传》一共记载了五个人的故事:


楚国的孙叔敖和石奢,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公仪休和晋国的李离。


这里面前四位都是宰相,因为是一个诸侯国的宰相,所以相当于是个地方官。


这篇文章很特殊,虽然每个人篇幅都不长,但运用了大量排比句。


而且前后有两次「太史公曰」,可见司马迁是倾注了不少感情在里面的。

 

前一个「太史公曰」重点强调:


官员做好本分遵循天理就能治理好国家,没必要动用严刑峻法。(符合循吏特色:以德化民)

 

后一个「太史公曰」,说的主要是几个人的政绩。


孙叔敖口出一言,楚国的市场秩序就规范了


子产病逝,郑国的百姓失声痛哭


公仪休看妻子织出的布很好就把她赶出家门


石奢放走父亲而自杀顶罪,只为了让楚昭王能够得到美名


李离错判杀人罪而伏剑身亡,帮晋文公整肃了国法。

 

(二)重点细节

 

 子产和李离「以身作则」


子产在郑国治理国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去世的时候郑国的老百姓都哭。


李离是法官,办错案了,晋文公想原谅他,但李离觉得不能推诿责任,所以自杀了。

 

② 孙叔敖「无为而治」:


孙叔敖的细节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楚国出台了新的货币政策,换了新钱之后市场大乱。


孙叔敖请求把货币改回去,市场马上就好转了。


第二个是更改习俗。


楚王希望老百姓把马车的座抬高,方便驾马。


孙叔敖觉得不用直接下令,只需让老百姓把门槛抬高,坐车不方便过门槛,自然就都把车抬高了。

 

司马迁把孙叔敖放在了循吏的第一个,认为他是循吏的代表:


做事情柔和、不刚猛。司马迁虽然更喜欢儒家,但也有自己的偶像汉文帝。


「无为而治」是汉文帝的主要国策。

 

 石奢「杀身成仁」:


石奢的父亲犯了罪,作为执法人员,抓父亲不孝,放走父亲违法。


最后他把父亲放走了,自己进去定罪。


虽然楚昭王赦免他了,但石奢还是自杀了。

 

 公仪休「刚正不阿」or「礼教禽兽」?


关于他有三个细节:


第一,一个客人给他送礼,他不收。


他说我爱吃鱼,所以我不能收,因为我一旦收了,我就贪污了,丢官了,再也不会有人给我送鱼吃了。


第二,他吃秋葵觉得味道很好,把家里的秋葵都扔了。


第三,他看妻子织布织得好,把妻子赶出了家门,还烧了织机。


理由是,你织得这么好,那其他老百姓的布谁还要?

 

公仪休的例子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一个争议话题,大家开放思考就行。

 

(三)阅读重点提示

 

《张释之冯唐列传》:


这两个人都是多年不得志的人,偶尔出山就政绩卓越,但是长时期被压制。


这两个人是汉朝的两大悲剧人物。

 

《滑稽列传》主要讲的是所谓「讽谏」:


一些臣子靠讲笑话,或者用一种极端夸张的行为艺术向君主表达不满,顺带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变得更好。


里面写了三个人:


淳于髡、优孟和优旃。


后面有三分之二篇幅是「褚先生曰」,是褚少孙续写的,这部分可以不读,只读这三个人的故事就可以了。)

 

淳于髡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司马迁为了写淳于髡,把故事按在了齐威王身上。


(齐威王就是田忌赛马的那位。)

 

③《齐太公世家》和《管晏列传》的主角除了齐国的创始人姜太公姜子牙之外,主要就是前后两个高峰:


管仲时代和晏婴时代。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国,靠发展国有控股工商业,让齐国经济实力大增,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晏婴辅佐过三任齐国国君,高举高打勤俭节约,他还是个出色的外交家,经常刁难外国使节。


他们两个的政绩都是司马迁非常钦佩的。

 

《曹相国世家》、《张丞相列传》和《万石张叔列传》可以看做是一个系列。


按照时间顺序,汉代的丞相呈现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总趋势。


最优秀的是曹参,曹参之后的张苍、周昌、任敖、申屠嘉水平就差了不少。


到后来万石君家族的人和张欧这些人水平更差。

 

读《曹相国世家》时,可以忽略曹参早年间追随刘邦打天下的事,直接进入曹参接替萧何做丞相之后的故事,包括他做齐国相国时候的故事。

 

《张丞相列传》里面还有两个御史大夫周昌和申屠嘉。


他们的主要职能是拦着皇帝不让干坏事,所以经常会做些犯颜直谏的事情。

 

这些人虽然都没什么大本事,但他们生活在文帝景帝时代,这种什么都不做,反而创造了一代盛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拾叁  高富帅系列+大侠系列 | 对手的对手(理解队友下)


格式刷格式刷

今天我们的课程目标是:

学会以作者为中心,给散乱的篇章分类

有条理逻辑的阅读相关重点,了解司马迁对侠客及其包养者们的态度。

精读心法:

拿出30%的时间用于选书

读书本质就是读人,读书之前先查作者

一本书的精华就是故事+心法,或者说案例+核心论点

类型总结:「三个正面」「三个反面」

涉及篇章:

《游侠列传》(124)《孟尝君列传》(75)《平原君虞卿列传》(76)《魏公子列传》(77)《春申君列传》(78)

电影推荐:

本周的课程没有推荐电影。

本周的重点是昨天的循吏系列和汉武帝的宏观经济系列

如果大家周末想配合这些文章思考治国理政的问题

推荐一部老电视剧:《天下粮仓》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古代公务员的百科全书

也有我的偶像王庆祥老师和我最欣赏的编剧高锋

一、以作者为核心分类内容,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1、精读心法「三要点」
 
从作者入手,把所有读过的书都当成传记来读,当成作者的自述来读。

这不仅能能确保选出书是好书,还能在读书的时候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可以按逻辑记住书中的内容。
 
130篇→15个系列:

从作者入手,按照作者的喜好给散乱的文章分类归类,条理更清晰,阅读压力大减。
 
「三要点」:

① 拿出30%的时间用于选书

② 读书本质就是读人,读书之前先查作者

③ 一本书的精华就是故事+心法,或者说案例+核心论点
 
2、第五维度:敌人的敌人
 
围绕作者全方位展开,至少有四个维度:

他支持的,他反对的,有支持他的,反对他的。
 
今天我们来进入第五个维度:

敌人的敌人。

这个系列和昨天的《循吏列传》一样,都属于朋友系列。

这个系列篇章不多,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侠客和包养侠客的高富帅们。
 
总结往期提及的「三个正面」「三个反面」典型:
 
「三个正面」:

孔子为代表的价值观载体,屈原为代表的人格榜样,陈胜和伍子胥为代表的英雄。

「三个反面」:

▷ 价值观载体的反面,以秦始皇为代表的暴君

▷人格榜样的反面,汉武帝时代的大臣为代表的酷吏

▷ 英雄的反面,以刘邦、越王勾践为代表的投机分子

正面人物的队友,以曹参为代表的循吏
 
3、高富帅+侠客系列
 
高富帅系列有四篇:

《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

▶小知识点: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魏公子、春申君
 
这四君子在自己国家是贵族,是皇帝本家。

这些人最重要的特点喜欢包养侠客,门客众多,很多人他们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除此之外,他们还是战国时期国际外交的主宰者。

战国是七雄,这四公子控制了其中四个国家,可以说他们控制了除秦国之外的国际事务。
 
侠客系列有一篇,《游侠列传》是公认的侠客文学的鼻祖。

《水浒传》和金庸系列都从这篇文章里借鉴了很多内容。
 
▶阅读小建议:

这五篇文章,重点精读《游侠列传》,理解透这一篇,就能理解其他几篇文章。
 
二、《游侠列传》领读重点提示
 
一,「太史公曰」
 
司马迁开篇的「太史公曰」,奠定了历代武侠小说的三大主题:

① 侠客崇尚暴力是为了劫富济贫,救人之危,绝不恃强凌弱

② 侠客是平民英雄,他们有和贵族不一样的道德标准:

侠客的仁义体现在行动,而不是自我吹嘘,自我标榜

③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侠客的基本道德规范。
 
《游侠列传》一共只写了三个汉朝的民间侠客,但司马迁却花了大篇幅写了一个长篇大论讲他为什么要写游侠。

这段话是《史记》全书经典中的经典。
 
韩非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也是秦国的重要战略指导者,他觉得儒生不好。

正是他的干预,后来秦国焚书坑儒,也严厉打击侠客。
 
对此司马迁有自己的理解:

儒生道德高尚,经常安于贫穷,虽然经常被人看不起,但是他们的道德值得我们学习。
 
侠客也是一样的。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这段话算是对侠客的最高评价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只记录贵族英雄,记录战国四公子这些高富。

平民侠客的故事都失传了,那我司马迁来记录一些汉朝的平民侠客吧。
 
《游侠列传》写了三个人,郭解是重点中的重点。

另外两个朱家和剧孟,事迹很少还都是一笔带过。

多是说两个人行侠仗义,喜欢散财,最后弄的家徒四壁。
 
二,《游侠列传》的重点细节解读
 
《郭解传》里写的事迹,串联起来看,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① 郭解小时候是个恶霸,经常出手杀人,后来朝廷大赦便免罪,成了打抱不平的侠客

② 姐姐跟人吃饭逼人喝酒,动手过程中对方误杀其外甥,郭解出手杀了凶手

③ 门客要杀对郭解视而不见的人,郭说是因为自己道德不够别人才没有听过他的大名,还让官员免除其徭役,对方最后负荆请罪

④ 帮人办事不肯留名,还把门客接到府上包养

⑤ 汉武帝迁徙豪门富户到关中去,但郭解是穷人

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上书为郭解求情都不管用,郭解的手下很愤怒把那小吏杀了

⑥ 郭解搬去关中后很低调,但还是杀了一个叫杨季主的人

⑦ 郭解有个门人听见一个儒生说郭解坏话,把那人杀了还把舌头割了下来。

虽然他解释清了不是自己杀的人,但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一介布衣。

为了点小事动不动就杀人,会有很多人都效仿。

这样的人不能留,就把郭解杀了,而且是灭门

(公孙弘要郭解的命,他还说了个著名成语:睚眦必报)

⑧ 郭解之后再无游侠。有些人只是形似,神不似。很多人更是东施效颦。
 
司马迁写《游侠列传》的用心,绝对不只是赞美一个行侠仗义的大侠那么简单。
 
三、其他篇章阅读重点提示
 
1、《孟尝君列传》篇幅很长,重点有两个:

① 孟尝君和其门客冯谖的故事。

孟尝君和冯谖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一段佳话:

表现了高富帅孟尝君的礼贤下士,也表现了冯谖这种出身贫寒的义士怎样不辱使命,为主人创造价值。

② 孟尝君做齐国宰相期间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和各国联合为齐国创造生存空间。

▶「阅读评估」:

因为之前读过《苏秦列传》,还有好几篇战国的「世家」

对立面提到的很多人物也都熟悉,读起来并不难。
 
2、《平原君虞卿列传》是平原君赵胜和赵国大谋士虞卿的合传

平原君传记主要写了两件事:

① 杀美人留门客

②礼贤下士,接受门客毛遂自荐

平原君一生主要的丰功伟绩是在「长平之战」:

赵国被坑杀40万士卒,秦国兵临城下之际,联合信陵君窃符救赵。

之所以将虞卿跟他合传,其实是为了用虞卿的外交智谋补充平原君的平庸。

▶「阅读提醒」:重点读虞卿
 
3、《魏公子列传》只有一个重点:

讲述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始末

信陵君是魏国公子,他的姐姐是平原君赵胜的夫人。

在长平之战,赵国最危急的时候,魏王竟然坐视不管,信陵君于是从魏国偷出了兵符,带兵解救了赵国的危难。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高中语文课文,情节极其丰富曲折,可读性强。
 
4、《春申君列传》有两个重点:

春申君执政时是屈原死后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春申君是屈原的接班人。

① 屈原的主子楚怀王死在了秦国,秦国要攻打楚国。

春申君临危受命给秦昭王写了封信,这封信被司马迁原文引述。

② 春申君在政治斗争中被击败的故事:

春申君的故事并没有其他三位公子那么精彩,所以了解一下就可以。
 
以上是这几篇文章的重点。
 
「明日内容彩蛋」:

通过FBI创始人--胡佛打造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破案侦查)的案例,

学习掌握四步建立档案管理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