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子春秋》:千年前的智慧,依然不朽

 柔和谦卑真是好 2018-07-24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藏杂下》)

【译文】坚持做事才能成功,不断前进才能到达。


2.君子赠人以轩,不若以言。(《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译文】轩:这里指高大的车子。君子认为赠给别人高大漂亮的车子,不如给别人有教益的话。



3.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译文】富贵时不轻视别人,穷困时不改变品性。


4.身无以用人,而又不为人用者卑。(《晏子春秋·集释》)

【译文】自己没有用人的品质和才能,又不肯让别人来用自己的人,是卑贱的。



5.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译文】僻:邪,不正。君主正确的,臣下服从的叫做顺;君主不正确的,臣下服从的叫做逆。


6.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译文】得:成功。即使有智慧的圣人,考虑很多次,也难免会有一次失误;即使迟钝笨拙的人,考虑很多次,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7.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自己吃饱了应当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应当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应当想到别人的劳累。


8.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集释》)

【译文】桔生于淮河南边就成为桔子,生于淮河北边就变成枳了,它们只是叶很相似,其实味道不相同。

9.下无直辞,上多隐恶。(《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译文】臣下都不说真话,君王隐蔽的过错就多。



10.诛不避贵,赏不遗贱。(《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惩罚时不避忌权贵,奖赏时不遗忘地位低下的人。


11.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译文】君主节制自己的欲望,百姓就会富裕;评判诉讼公平准确,百姓就能安定。


12.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

【译文】物:指他人。易:改变。富贵时不轻视别人,贫穷时不改变德行。无论富贵贫穷、地位尊卑,只要有坦荡的胸怀、助人的美德, 就能成就璀璨的人生。



13.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

两句以“谦恭但不失尊严,迁就但不失正直”,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不卑不亢,能迁就忍让又坚持原则。


14.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为政仁德深厚,才能使社会安定;做事胸襟宽广,才能够容纳天下万民。


15.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思想没有比关爱老百姓更高尚的,行为没有比让老百姓快乐更厚道的。



16.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能关爱自己国内的老百姓,才能让国外不友好的势力臣服。


17.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译文】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懂得“礼”啊。后人常用这句话说明“礼”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讲究“礼”,是有修养、有道德的表现。


18.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译文】自己吃饱了应当想到别人的饥饿,身上穿暖了应当想到别人的寒冷,享受安逸应当想到百姓的劳累。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