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治疗眩晕的机理探讨

 中医缘的图书馆 2018-07-24

 [摘要]眩晕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发,临床上有很多辨证分型,主要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在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情况主要施以益气养血、清热熄风、平肝潜阳、填精益肾、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治疗,根据症型给予相应的药物。大量的研究显示,五苓散对眩晕有良好的疗效,同时治疗其他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对五苓散治疗眩晕的机理~.45-了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且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有很多辨证分型,主要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痰湿中阻,治疗方法为益气养血、清热熄风、平肝潜阳、填精益肾、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用药分别为归脾汤、天麻钩藤汤、左右归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而仲景早在《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巅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的记载。

1 水饮内停,枢机不利可眩晕

对于“眩晕”发病的原因,古书均有记载,《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源于肝”。而《河间六书》主张眩晕源于风火,《丹溪心法》认为“因痰而眩”,《景岳全书》认为“因虚而眩”。古人从不同方面对眩晕的病因、病理进行了论述,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主张气机升降的正常和异常反映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司水液之气的运动变化为水液代谢,主要为人体表里的水液输布代谢和人体上下的三焦水液代谢,气机运行形势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五苓散所治眩晕即可从此方面辨析。人体脏腑相连,升降相关,膀胱作为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在此过程中,膀胱的主要作用是气化,气机升降是膀胱气化活动的主要体现。膀胱气化如常,各个器官的气机升降均有一定的顺序,水可以气化,气可以成形,可清升阳气,重浊阴气,五经并行,阴阳协调,使脏腑得到安和,眩晕这种疾病自然就不会发生。但是对于膀胱的气机升降,除了其自身能决定它的活动规律以外,还和其他各个器官的气机升降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人体这一统的整体,各个器官中任一器官的动态失衡,定会使膀胱的气化受到影响。气化受到影响后,必定会阻碍生理活动,滞留病理产物,造成上、下窍不通、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自然就会引发眩晕这一疾病。饮水过多,就会肆意流动,若所饮之水动到下焦,就会产生脐下动悸,若在中焦受阻就会出现心下痞,逆于胃中就会口吐清沫,上冲肺气就会出现气短而咳嗽,与清阳相犯就会出现头晕,注入大肠就会出现泄泻,到肌肤之外就会发生水肿,皆表明水饮内盛而至眩晕的机理。此外,人体的经脉来都是相关且相连的,《灵柩・经脉》中有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同时也表明人的十二经脉,是人得以生,病得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源。意在阐述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安和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十二经之一的太阳膀胱经脉,其“起于目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入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足见本经与头部息息相连”。头部是各个经脉的汇合之处、脑是骨髓的大海,眩晕这一疾病的症状主要可从上、下两方面来看,上表现在头晕眼花,下表现在膀胱的气化,“上窍不通、下窍不利”,上下经脉相关、相连,故眩晕这一疾病的发生和膀胱的气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经络循行相关性角度阐明了水道不通,清窍不利而至眩晕。

2 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治疗眩晕

五苓散是汉朝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的药物。主要由猪苓、茯苓、桂枝、泽泻和白术构成,用于太阳蓄水证的治疗。书中记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干,烦躁而不能入眠,想饮水者,应少饮之,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中的茯苓、猪苓和泽泻可淡渗利水;白术有补气健脾及制水的功能;桂枝可化气行水,解除表面邪证。诸方合用可淡渗通利,化气行水。《素问・经脉别论》中有记载:“饮水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性地阐述了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的水液运化过程。《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胖”。由此可知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治疗水液停聚膀胱出现的小便不利,水液不化出现的口渴等症。《神农本草经》调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世补斋医书》则言茯苓:“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从上述可知,茯苓为利水要药,其既可止渴、燥湿、利小便,又能安神定惊,可用于水饮上逆凌心出现的心悸。茯苓与泽泻相合加强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之功。方中桂枝有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配伍茯苓为温化共用,利于水饮消散,且桂枝能够平冲降逆,用于心悸、脐下悸动的治疗。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既可健脾以复脾运,又能燥湿利尿以去除水湿之气。白术与茯苓相配可以治疗脾虚便溏,与桂枝合用治疗脾虚水肿。方中猪苓性寒,具有通淋利小便之功。《神农本草经》载猪苓能“利水道”,《本草纲目》中记载“猪苓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方中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其方温补并用,淡渗利湿与平冲定悸之与“气不化水、水饮内停”病机相符,应用于临床药到病除,效如桴鼓。人体的水液代谢中,司水液代谢之气应该是专司水液代谢之气,是由元气化成,而不同于卫气、宗气和营气。由于“汗”是水液代谢产物中的一种,汗的异常走出可使该气由里及表,在外部留滞,导致体内之水液代谢失常。观察药方,五苓散的主要药方都有利水的功效,和水液直接相关,有利于水液代谢气机的调节,因此应选择此药进行补气或温阳化气,方能对水液代谢产生作用,从而进行调节。可见,五苓散能够调节表里及升降,使上下、内外的各处气机得到通畅,司水液代谢,使气机调达,水行通利,则脑窍通达,眩晕得消。

五苓散不仅对眩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现代学者对此方的临床应用有颇多发展。在运用五苓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头痛、高血压、高血脂、水肿、脑积水等疾病的过程中,众多医家积累了大量临床应用经验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