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邂逅泰戈尔诗的静与美

 布书布书 2018-07-24

initpintu_副本.jpg

▲泰戈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泰戈尔。

读泰戈尔的诗,要向世界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外面的世界与你的内心浑融交汇,让自然之光照亮你的心灵之泉,并跟随着泰戈尔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神性,让大自然馈赠给你人生力量。

泰戈尔的诗从语言到风格,都充溢着恬静、安谧、飘逸的意境,如月色下闪光的贝壳,星星点点,把泰戈尔的心光,向不同方向反射出去,共同组成一个奇特的美的世界。“星星静谧无声,我不敢放声歌唱。”“围篱上的鲜花回答我的歌声,晨风在静静倾听。”(《采果集》)要进入这个纯净的世界,不能浮躁,不能喧哗,不能功利,只能先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等待周围安静下来,然后在泰戈尔诗的星夜下静静地一步步往前走。不经意间,总会有一些美得让人心醉的句子触动我们的神经,让它们与诗句同律同动起来,甚至会引出我们自己内心早已谱成而未唱出的曲子。

静心读,才能与泰戈尔诗中的自然之美、人之美邂逅。不懂得何为安静、如何安静的人,读不懂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的诗是爱之诗。他常用爱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以此唤醒在庸碌生活中心灵渐趋迟钝的人们恢复对大自然、对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爱。这种爱淡雅幽远,馨香晶莹,圆润剔透,意味深长,非爱之心不能悟此爱,非善思之人不能知其深。

泰戈尔的诗歌唱纯真的童心、母爱、人性、神性、爱情、生命,歌唱的过程是快乐的,思考的结果也是快乐的,即使面对苦难的态度,也是快乐的,因为有了爱。“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飞鸟集》)泰戈尔不倦地引领我们捡拾人间飘落的一片片爱的花瓣,并教给我们如何用爱把它们串缀成珠,用爱把青涩浇灌成成熟的金果。

不懂得何为爱,如何去爱的人,读不懂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基于印度传统文化思考世界,又以东西方文化相互参照反思世界,既有东方文化的空灵含蓄,又推崇西方文化的个性主义和生命至上精神。但总的来看,泰戈尔是通过处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人的价值,世界存在的意义,追求人与世界生命各自的圆满和相互的浑融互通。这与杜甫所谓“篇终接混茫”,张孝祥的“万象为宾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东方独有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也是泰戈尔诗所追求的最高意象和生命情调。

泰戈尔的哲理诗,都带着强烈的抒情性,是抒情哲理诗。

摘下这朵花来,拿了去罢,不要迟延!我怕它会萎谢了,掉在尘土里。

它也许不配上你的花冠,但请你采折它,以你手采折的痛苦来给它光宠。我怕在我警觉之先,日光已逝,供献的时间过了。

虽然它颜色不深,香气很淡,请仍用这花来礼拜。趁着还有时间,就采折罢。(《吉檀迦利》)

这首诗让人自然想到唐代杜秋娘的两句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青春不长久,莫使青春空蹉跎。摘花者应该得到感谢而不是谴责,因为他在花儿最美的时候注意到了美,赏识了美,而非任其自开自落,萎泥成土。泰戈尔以陌生化的写法,把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行为过滤成审美行为,小巧睿智,充满禅理。

泰戈尔1924年访问过中国,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冰心、徐志摩、王统照等的作品,都明显受到泰戈尔的影响。世界上一切伟大作家的作品,既是本民族精神的真实记录,也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相通性。

作者:孙宜学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