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初八,人们都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这在我国已经成为流行地域广阔、流传年代久远的一个习俗。 据考证,腊八日食“腊八粥”的习俗发源并不是我国,而是与佛教一起传入我国的,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清朝时,一个叫李福的人曾经写过一首“腊八粥”:“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这首诗将“腊八粥”的来历和特点说的非常清楚了,也正好与一个关于“腊八粥”来历的传说相吻合—— 据说,在古代印度的北部有个小国,国王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自小聪明好学,不但通文学、哲学和算学,还擅长武术、骑马、射箭和击剑。其父亲见其聪明伶俐,很是高兴,计划将王位传与他,盼望他能一统天下。 但是,乔达摩·悉达多从年轻时就痛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并且对那种把人分成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极为反感。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的腊月八日晚上,他毅然抛弃了王位继承权和奢华的生活,悄悄地骑马出城,换下王子华贵的衣裳,四方游走,去寻找摆脱人类痛苦的办法。 他漂泊了六年,吃尽了苦头,却没能找到使人类摆脱痛苦的办法。有一天,他来到一条河边,想洗洗澡解除浑身的疲乏,谁知因为饥饿劳顿,忽然昏倒在地。这时,一位放牛的姑娘发现了他,便将自己带的杂粮掺上捡来的一些野果,用清水和牛乳熬成乳粥,小心地给他喂下。 喝下乳粥后,他顿觉神清气爽,便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端坐冥思,发誓一定要找到解脱人类痛苦的办法。 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腊月初八夜里,当一颗明亮的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的他突然顿悟,找到了摆脱人间痛苦的妙法,从而创立了影响整个世界的佛教。他本人便成了佛祖释迦牟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便将他得道的日子定为“腊八节”。以后,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侣便举行仪式,并仿效放牛女献“乳粥”敬佛,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 另外,在我国民间还有一个关于“腊八粥”来历的传说。这个传说与佛教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赐名而流传成俗的—— 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有一次,他和村里的小伙伴放牛时,发现了一个田鼠洞,里面藏了很多田鼠偷来的粮食,有米粒、豆子、花生和大枣等。朱元璋和小伙伴们喜出望外,把这些杂粮淘洗了一遍便放在瓦罐了煮。慢慢地,瓦罐里泛出香甜的气味,他们耐不住馋人的香气,“呼噜呼噜”喝完了一罐稀粥,顿时觉得浑身暖洋洋的,也有了力气和精神。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山珍海味、玉液琼浆都吃腻了,再吃什么都觉得乏味。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儿时挖田鼠洞用杂粮煮粥的事,不禁勾起了他的食欲。他立刻传令御厨用各种杂粮给他煮粥吃。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将这种用各种杂粮煮成的粥赐名为“腊八粥”。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便形成了习俗。 这个传说里面包含着教人富贵不忘本的意思,还是很有意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