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由于结核菌侵犯脑膜,脑实质所引起的炎症,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型,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感染源主要是来自患有开放性肺结核的成人,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为主,往往在初染结核后6个月到1年内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食欲差、逐渐消瘦,睡熟后出汗多,长期不规则的低热,诊断治疗不及时,病情逐渐加重至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本病如未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病死率达100%。 自卡介苗普遍接种和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仍然较高,因此积极预防、早期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脑中,诊断出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2%。在这14年从152例结脑的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 合并肺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肺结核占首位);合并肝脾粟粒结核约占62%,肾粟粒结核41%,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核约占24%。结核病变波及脑膜主要通过血行-脑脊液途径。结脑的发生与机体的高度过敏性有关。 此外,结脑变可因脑实质或脑膜干酪灶破溃而引起。偶见脊椎、颅骨或中耳与乳突的结核灶直接蔓延侵犯脑膜。 脑膜弥漫充血,脑回普遍变平,尤以脑底部病变为最明显,故双有脑底脑膜炎之称。延髓、桥脑、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内积存较多垢浓稠胶样渗出物,呈灰白色乃至灰绿色混浊状态。 浓稠渗出物及水肿包围挤压颅神经可引起颅神经损害。炎症可波及脑干、脊髓及神经根。脑部血管周围有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早期主要表现为急性动脉炎。病程越长则脑血管增殖性病变越明显,可见闭塞性动脉内膜炎。以致脑梗塞软化或出血。如有健康疑问,可到全球医院网公众号(webQQYY)咨询。(责任编辑:罗燕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