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却大意漏掉此人,结果15年后篡位为帝

 山地之仔 2018-07-25

夫子说史

在古代,一般开国皇帝在稳定了国家之后,便担心功高盖主,便将自己的矛头对准了那些有功之臣。例如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明朝朱元璋一手炮制蓝玉案、胡惟庸案等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一个对待功臣相对温和的皇帝吧!它采用了更为高明的手段,让功臣们自主放弃了官职,但是他却因为漏掉了一人,最后被篡位夺帝。

这位皇帝就是陈桥兵败的起兵者,赵匡胤。赵匡胤出生于武将世家,所以小时候的赵匡胤武力过人,历史上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裂,所以赵匡胤在年轻时四处游历,以期能遇上明主,实现自己抱负。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看他面相非凡,劝他北上能有一番大成就。赵匡胤听了和尚的话,一路往北,最后投靠了后周郭威,跟随郭威的养子柴荣参加高平之战、南唐之战,立下不小的战功,在军中的威望逐渐升高。

柴荣死后,幼帝登基,当时各方势力都蠢蠢欲动。当时赵匡胤在背上抵御契丹和北汉时,在众位将领的劝说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揭竿而起后,赵匡胤回到开封占领都城,但是守城的是赵匡胤在军中的兄弟,他们一看是赵匡胤,所以丝毫没有反抗就打开了城门。

最后赵匡胤没有任何流血伤亡的九占领了都城。此时以范质为首的大臣看到局势已经完全被赵匡胤掌控,最后只能服从与赵匡胤。至此,赵匡胤如此轻松地就建立的宋朝。建立了北宋的赵匡胤对于现在四处割据的势力很不放心,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

所以赵匡胤着手平定四处的战乱,展开了统一之路。他和秦始皇一样先制定了军事战略,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他率先率兵南下,运用假道灭虢之计平定了荆州和湖南。之后平定后蜀、南汉、南唐等藩镇割据。实现了大一统。

赵匡胤虽然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优柔寡断,宽厚仁慈的。当时柴荣死后,幼帝即位,但是民间就有传言,说是出征的时候,就拥立点检为帝。点检就是当时赵匡胤所任的官职。赵匡胤听说了之后,心里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就回家问家里人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是他的姐姐一听他这么说,非常生气。手里拿着擀面杖就追着赵匡胤开始边打边骂:“你堂堂一个七尺男儿,与之没有自己的主见,竟然跑回家来问我们这些妇人,算什么大丈夫!”赵匡胤就这样被打出了家门。

后来他出征契丹的时候,果然手下将领开始说服他发动兵变,但是赵匡胤还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觉得愧对郭威父子对自己的提拔之惠。此时赵匡胤的弟弟拿出了一件黄袍,当时如果臣子做黄袍可是谋逆之罪。赵匡胤看到了这个地步,最后只能黄袍加身,兵变建宋。

赵匡胤的这个性格,即使他做了皇帝之后,也没有改变。像是刘邦、朱元璋等开国皇帝,对待功臣是杀之无患。但是赵匡胤知道自己这个皇位来路不正,提心吊胆。但他并不是杀了有反意,骄纵的大臣,而是委婉的举办了一场宴会,在宴会中威逼利诱,暗示群臣。

各位功臣自然明白了皇帝之意,所以为了明哲保身,开始纷纷卸甲归田,告老还乡。但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将功臣的威胁化解了,但是他忘了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皇位还虎视眈眈着。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比起自己的哥哥,可是果断的多,当时就是他拿出黄袍,为自己哥哥的兵变做了一大推手。后来自己哥哥能成为皇帝,自然引得自己心里不平衡。所以赵光义在一次和哥哥饮酒,但是第二天赵匡胤就暴毙,此时赵光义迅速登基为帝,并且为了自己名正言顺,拿出了“金匮之盟”,借杜太后的懿旨说明自己是奉旨登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一招极高明,算是兵不血刃的就解除了功臣功高盖主的威胁,但是他漏掉了自己最亲近之人,最后死因成谜,不过弟弟赵光义的登基似乎已经说明了一切。赵光义到底是篡位为帝,还是名正言顺登基,在历史的洪流中也成为了难解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