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品讀历史 2023-11-05 发布于黑龙江

同是开国皇帝,两人的政治成就各有千秋,然而处理功臣的手段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狡兔死,走狗烹”,一个则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比起朱元璋的“翻脸无情”,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就避免了一场兵祸,既达成了目的,又保全了体面,堪称高明!

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显德七年(960年),朝廷得到消息说是契丹欲和北汉联合发兵攻打后周。

彼时皇帝年幼,朝政大事全由宰相范质等人掌权,他们尚未查明是否真有外敌入侵,就急匆匆地派赵匡胤北上御敌。

大军走到开封东北二十公里外的陈桥驿时,军心已经溃散得七七八八了。

在他们看来,皇帝年幼无法亲政,他们这群武将士兵在外拼命厮杀,可朝廷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

所谓“为君效命”,君在哪里?谁又是君?

怠战的情绪在军中迅速蔓延,赵匡胤趁此时机,让手下亲信收拢士兵,说:

“行军如失主心骨,也是无趣,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咱们也算有了效力的主君,然后再出发北征岂不众志成城,势如破竹?”

士兵们一听是啊!天下四分五裂,乱成这样子,跟着谁干不是干。

赵匡胤有勇有谋,在军中的威望也高,怎么也比不能亲政的小皇帝靠谱,士兵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眼见时机成熟,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佯装酒醉的赵匡胤身上,底下的人瞬间跪倒一地,齐呼万岁!

赵匡胤便在众人的推举下半推半就地称了帝,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掌控了军中大权后,赵匡胤带将士们杀回开封,范质等朝臣这才意识到上当了。

什么契丹和北汉发兵?不过都是赵匡胤的计谋罢了。

可惜大局已定,范质也不敢再做无谓的斗争,带领百官俯首称臣。

就这样后周易主,赵匡胤轻而易举就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之后赵匡胤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逐步扩大北宋的版图,占领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消灭南唐……

在收拢天下的过程中,北宋的中央集权不断被加强,赵匡胤的皇帝地位步步稳固,自然而然也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迫切、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兵权。

杯酒释兵权

自唐朝灭亡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可无论是政权的覆灭,还是国家的兴起,兵权始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赵匡胤能快速夺取政权,就是源于他本人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

因为是兵权下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兵权的“利与弊”,今日他能黄袍加身,难保明日别的将领不会有陈桥兵变。

所以赵匡胤上位之初,就汲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严格把控军权,削弱禁军的影响力,可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亲信赵普多番提议,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直接收回朝中大将们的兵权,方能斩断后顾之忧。

于是便有了中国古代十大酒局之一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公元961年,赵匡胤宴请高级将领。

出席的都是石守信、高怀德等开国大将,个个手握重权,皆是随赵匡胤出生入死过的心腹亲信。

一开始是推杯换盏、君臣和乐的温馨场面,然而酒过三巡之后,有些话就不得不说了。

赵匡胤只说当皇帝好啊,试问这天下谁不想当皇帝?

石守信等人听懂了他话里的暗示,吓得纷纷表忠心,细说一路走来君臣扶持多么不容易,他们始终跟随,绝无二心,试图唤醒赵匡胤的君臣情分。

既然要说从前,赵匡胤就跟他们回忆起了从前:

想当初我是不想当皇帝的,是你们这群下属硬生生把黄袍披到我身上的,要是将来你们的下属也想给你们披件黄袍,你们是披还是不披?

压力瞬间来到了石守信这一方,觉得大祸临头,只求赵匡胤给他们留条活路,真是不敢造反啊!

赵匡胤深知情绪烘托到位了,便说既如此你们就交了兵权,去地方当个闲官。

既能保全自家富贵平安,又不辜负我们君臣一场的情分,你们安心了,我也放心了,岂不两全其美。

石守信等人哪敢再说不,哭着喊着官家圣明,第二天就各自上书卸了兵权,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

而赵匡胤也并未赶尽杀绝,对石守信等自请“退休”的高级将领们给予了联姻补偿,保证了他们的地位和富贵;

又在朝中挑选了一些资历浅、根基弱的官员担任空下来的禁军职位,避免了武将做大做强的可能性,皇权顺理成章的控制住了兵权。

一场兵变夺权就在酒宴上悄然化解了,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斗争和伤亡,也达到了抑制武将、收拢军权的目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相比其他朝代的政权更迭,陈桥兵变可谓是流血最少的政变了。

就连后周的幼主和大臣,赵匡胤也没有加以迫害铲除,更没有惊扰百姓、肆意屠杀。

可以说北宋政权的建立过程是相当平稳,甚至是温和的。

杯酒释兵权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作秀还是虚假怀柔,总之最后的结果不坏。

在这些军权大事上,赵匡胤都表现出了身为帝王的最大宽厚,可见他确实谋略得当,心胸有丘壑。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高梁河“车神”的篡位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君权和兵权的矛盾,稳固了自身的统治,但也有很多人说他的“打击面”太窄,只想到防备朝中的高级将领,却忽略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

以至于最后被自家人“捡了漏”,夺去了江山。

赵光义身为赵匡胤的亲弟弟,无论是陈桥兵变还是建立北宋之后,他都发挥了不少的作用,深受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

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就连赵匡胤的几个皇子都不如他的威势大,因此朝中一直有立赵光义为“皇太弟”的声音在。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公元976年,赵匡胤病重,深夜请赵光义入宫交代事情。

当时寝殿里就他们兄弟二人,宫人们都在殿外伺候,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了什么。

就听见赵匡胤怒喊了两声“好为之”,宫女们透过烛光似乎看到有斧子掉落,之后赵光义急匆匆的出了宫殿,当夜赵匡胤就驾崩了。

此次事件被称作“烛光斧影”,暗示赵匡胤之死疑点重重,也让后世揣度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赵匡胤在位期间并没有立下太子,所以他驾崩之后,宋皇后急命太监王继恩去找秦王赵德芳来,就是为了商议新君继位的事情。

谁知秦王还没到,赵光义却先来了。

宋皇后自知儿子登基无望,当场朝赵光义下跪道:

“今日官家登基,以后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仰仗您啦!”

一声官家算是承认了赵光义的新君身份。

赵光义见此也哭着回应寡嫂弱侄,让他们不要担心,大家共富贵云云,之后就火速继位,称宋太宗

他一继位就下旨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当时距赵匡胤驾崩还不足一年,按照惯例前任皇帝驾崩当年,新帝是不能改元年的。

这种罔顾孝贤礼仪、急于登台上位的行为,让赵光义这位新君的形象大打折扣,朝野多有议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再加上赵匡胤留下的两个皇子:秦王赵德芳作为先前呼声最高的储君人选,离奇死于睡梦中;

赵德昭因为建议赵光义封赏功臣,被批了一句:

“等你当上皇帝再说吧!”

此话让他吓破了胆,自知得罪了叔叔,唯恐被降罪连累全家,便自尽谢罪了。

两位皇子年纪轻轻便先后去世,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光义的打击和忌惮,进一步加剧了世人对他“篡权夺位”的猜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赵光义深受皇位不正之扰,登基第六年,终于坐不住给出了一个“金匮之盟”的解释。

说是昔年他们的生母杜太后曾在临终前留有遗言,交代了之后的皇位继承顺序:

赵匡胤之后是赵光义,赵光义之后是弟弟赵廷美,最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

这份遗诏被藏在金匮里,所以又叫做金匮之盟,他们兄弟几人都知道遗诏并且达成了协议,他的皇位是顺理成章得来的。

然而这凭空冒出来的“金匮之盟”少有人信。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漏掉了一人,结果此人夺去了宋朝江山

先不说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父子相继,实在后继无人才会考虑兄死弟及,赵匡胤又不是没儿子,为何皇位要先在两个弟弟之间传上一轮,意义何在?

再者无论是弟弟赵廷美,还是侄子赵德昭、赵德芳,都在赵光义登基之后被铲除了,根本就没有继位的可能,拿他们当借口更像是欲盖弥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