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发汗不当,可以产生更加怕冷等虚证,也可以产生便秘的实证,之所以产生不同症状,主要是病人的体质不一样。 原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方:芒硝(半升)甘草(炙,二两)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现用:芒硝(9克)炙甘草(6克)大黄(12克)。后2味,大火2碗煮取8分碗,去滓,纳芒硝,再煮两滚,一次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这一条总结了发汗后恶寒者的虚证,又提出了不恶寒但热者是实证,陈修园有一句话概括得非常好,“阳微则转属少阴为虚证,以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也;阳盛则转属阳明为实证,以太阳与阳明递相传也”。他说病人阳气不足,患风寒感冒容易转成少阴病,成为虚证,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互为表里;而阳气十足的病人患风寒感冒容易转成阳明病,成为实证,因为太阳经与阳明经病邪可以相传递。 事实上,中医用汗法治疗感冒是用津液作为代价把病邪带出体外的,如果体虚病人发汗过多,就会导致虚上加虚,恶寒更加严重,并出现各种虚证症状。如果阳气十足的病人发汗过多,就会导致胃中津液不足而出现热相,最后发展成为阳明里实证,出现便秘等症状。 本条提出的药方是调胃承气汤,方中大黄苦寒,可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可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并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速度,使之比较和缓。 值得注意的是,调胃承气汤基本上都是使用顿服的,量大力猛,不过按照胡希恕顿药量为一日三服的九倍数量,其药量也可能太多了,必须谨慎。使用少量的调胃承气汤的情况也有,就是在“误为感冒的一组病例1-《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17”一文中,提到的“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这个病例。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
|
来自: 鉴益堂 > 《38[中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