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新作|千年荔香

 莆田长谷 2020-10-27
一起涨姿势~
千年荔香|陈建平

又是盛夏季节,木兰溪畔泛起了一派迷人的红潮,如东天扯来的片片朝霞,似香山经霜的遍野红叶,像神话龙宫的红珊瑚林…… 
翻寻厚重的史籍,莆田荔枝之脉源自四季如春的南方,于魏晋时代扎根于莆田沿海,逐渐沿着木兰溪的纵横河网繁衍流播,终于从富饶的南北洋平原以星火燎原之势包围城关,使这座闽中小城以“烟火万家,荔枝十里”的胜景赢得“荔城”的别名。莆田先贤陈俊卿,就曾以“共乐庭前花木深,登临当暑豁友襟;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阴”的诗作,描绘出一派“荔枝翠拥千户,佳果红垂万家”的壮丽景象。名列宋“四大家”的蔡襄,在其所著《荔枝谱》中所称“奇特”者,在莆田有陈紫以下十二品、虎皮以下二十品共三十二品。莆田荔枝于是香飘百代,名扬万里。
在对家乡遥远的回忆中,夏天的热情似乎是火红的荔枝点燃的。时令未到小暑,那向阳高枝上的荔果就已先抹上了胭脂。没过几天,就被太阳酒醉成了红玛瑙。随后,万千荔果好像追赶时尚般,成群结队地涨红了脸,而且像谈恋爱的姑娘般羞答答地垂下了头;河畔溪边的甚至一串串垂得贴近了水面,好像偷偷照镜的待嫁女。照得原先碧绿的溪河流水春心萌动,绿里透红溢彩流丹。岸上荔树丛中蝉们悠扬的合唱,也含情脉脉地甜蜜起来!
  
这时,最得意的莫过于那些馋嘴的小淘气们了,在逍遥自在的暑假里,壶公山下的每一片荔园,都成了他们的伊甸园。他们三两一伙,手持顶缠橡胶泥的小竹竿,以粘蝉为由在荔枝园里游来荡去,趁守荔人不注意,像猴子般蹿上树去,手忙嘴乱地来一通“荔枝小餐”。而他们最绝的把戏还是“游泳”,一个个脱得光溜溜像泥鳅般,成群结队地往佳果低垂的水下钻,冷不丁跃出水面抓几颗荔枝,又“扑通”一声潜入水底逃遁而去。“扑通”出一个活蹦乱跳的童年,叫守荔人又笑又骂地吹胡子瞪眼睛。
 
 
采荔要算荔乡的盛大节日,乡野村庄的种荔人家倾巢而出,男人们抬着竹梯背着竹篓,兴奋地爬上亭亭如盖的荔树,女人们在树下扶竹梯分拣荔果,把艳红的果实和甜蜜的笑声一筐筐装满。孩子们则像闻到腥味的小猫咪,流着口水游荡在树下捡落果。当然,在溪河上荡舟采果最是有趣,波光潋滟中荔果轻摇,船儿轻摇,歌儿轻摇,心儿也轻摇,摇出了满船别致的荔乡情韵。难怪,莆田历代骚人雅士咏荔的佳作连篇累牍。以诗人的慧眼灵心观照,那游荡在清丽木兰溪的采荔舟,绝不亚于烟雨西湖的采莲船,她们从唐诗里晃荡而来,又向宋词中飘摇而去…….
 
 
溯时光之河摇向古老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荔乡的荔枝树不但长出了文采风流,也结下了神奇传说。梁开平元年福建第二个状元徐寅的“朱弹星丸粲日光,绿琼枝散小香囊”,名登宋“四大家”蔡襄的“霞树珠林暑后新,直疑天意别留春”,现代骚人郭沫若的“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履平畴碧覆堤”等等,赋予这种佳果以丰厚的文化意蕴。
  
郭风老师《荔枝》文中叙及:古人周亮工《荔枝拾遗》中曾记……余乡黄十华先生。讳起雒,尝过枫亭,其友人贻以鲜荔枝满千,中有一匣,独贮白者十数枚。先生开匣睇视,香竟室中;问以何名,则曰:“此品因不常有,未得名也。至有,则常以六月十五月圆时方熟,乡人或疑为明月之胎。”先生莞尔而笑曰:“是即名也。”由此遥想,香竟室中的“明月之胎”,当为莆田荔枝失传之奇种也!
至今乡人炫耀的,是高寿1300多岁的“宋家香”,其果核腰部有称为“玉带围”的微凹痕,相传黄巢义军入闽兵过莆田,有个伙夫要砍其为薪,树主王媪抱树痛哭说一家子全赖此树维持生计。此情感动了黄巢,当即下令禁伐。蔡襄在其《荔枝谱》中云:“宋公荔枝……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旧属王氏。黄巢过莆,士兵欲砍为薪。王氏媪抱树号泣,愿与树偕死。巢怜之,遂不伐。”该树叶缘离尖端三分之一的部位有微凹缺刻,果核腰部也有一微凹痕,古称“玉带围”,传说就是当时伙夫留下的斧迹。此树既植于蔡襄撰谱之前300年,据推断,应是与杨贵妃同时的“唐荔”。后世诗人朱孝诵,也曾在七言古歌中咏诵:“蔡公谱,张老图,宋香品第世绝殊;亭亭佳植荣且敷,巢兵斧砍欲纠厨,王媪抱树死与俱,尤物幸尔留根株.……”朱孝和还称道“宋家香”是红若珊瑚,肉白如雪肤,香浓似金麝。
而下横山下的荔枝王“状元红”,原种苗出自宋熙宁9年状元徐铎的老家延寿村。因徐把其传给亲家——同科武状元薛奕家种植而得名。这个荔枝名品,竟流传着当年莆田“一科两状元”的佳话,并被抗倭名将戚继光誉为“果中之王”,还赋诗云:“累累荔子状元红,占断君谟谱法工;百果相逢皆北面,八闽回首许谁同?”
  
荔城的荔枝名种有陈紫、大紫、周家红、宋公荔枝等,其中尤以果皮紫红,肉丰汁多的陈紫为佳。上世纪初,美籍传教士蒲鲁士携陈紫荔苗越过太平洋,移植美国佛罗里达州试种成功,被誉为“果中皇后”,于是莆田荔枝飘香中美洲诸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活标本。
  
千年荔香,荔香千年,熏染出了一个情趣盎然、文采飘香的莆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