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与实战之间,中华传统武术4600年传奇

 轻风无意 2018-07-25

武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产生于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次兴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壮大。它是东方文化宝库的瑰宝,是炎黄子孙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中华武术其源也远,其流也长。

传说与实战之间,中华传统武术4600年传奇

武术真正有历史依据,并在世界许多国家武术发展史上有脉络的,当属最原初的近身搏杀技一一摔跤。而以此算起,中华武术无疑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

摔跤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希腊、埃及、中国以及日本等同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记载。南朝任昉《述异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中国古代摔跤的雏形。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呈现。《礼记·月令》记载:“皇帝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从距今4600多年前黄帝时代的蚩尤部落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关于摔跤的绘画、雕像或文字材料。南北朝至南宋,摔跤发展为相扑、角抵戏,唐代传至日本后成为日本国技,日本柔术后来由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的徒弟前田光世带到巴西,传给高足卡洛斯·格雷西,成为现代十分厉害的“巴西柔术”。此外,蒙古跤和日本柔术后来还影响了俄罗斯桑搏。

宋代,相扑成为最流行的市民体育运动之一。不但汴京、杭州等都市的瓦舍勾栏每天都有艺人表演相扑节目,并收取门票,还出现了全国性的相扑竞技大赛。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我国首部角力专著《角力记》,南宋人笔记《梦粱录》、《武林旧事》还记录杭州最有名的相扑高手和女相扑比赛。

明朝成书的《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的相扑比赛中,燕青将任原头脚颠倒旋下台所使用的“鹁鸽旋”,至今留存在摔跤技艺中,现称“抓袖穿腿摔”。

到了清朝,满人管摔跤叫布库。入关以前,满族请了很多蒙族人教他们骑马、射箭、摔跤。康熙依靠摔跤扳倒鳌拜之后,对摔跤更加推崇,为了适应八旗部队教学需要,专门成立内卫部队善扑营,分配到八旗各营。清亡后,大内善扑营的高手流落民间,为谋生开始收徒传授“私跤”,俗称“扑户”。北京、天津、保定、济南成为中国近代“四大跤城”。

83岁的李宝如老先生,是京城摔跤的活化石,他出生于北京永定门外,师从晚清民国时期的京城摔跤名家张太平、宝善林,建国后入选北京队,跟随教练满宝珍更系统地学习京跤善扑营功夫,1960年,向当代跤王卜文富,学习石担子、霸王砖、太极拳、大成拳等功夫。期间,李宝如利用全国比赛的机会,走访保定马文奎、天津名家四大张以及杨子明等全国各地的高手名家,形成自己的京跤风格,丰富了京跤技法和善扑营功夫。

自由搏击教练王飞长期研究运动人体机能。在他看来,传统武术里的许多训练方式非常科学,美国的一些体育科研组织机构也会对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训练方式进行研究。例如,蹲马步练的是运动员的臀大肌、腿部和腰背的力量,可以增加运动员整实际。打拳是力从脚发,在格斗当中,没有运动员站得直直的。这个微屈膝,练的就是一个整体的爆发力。

此外,传统武术中的拉皮筋,摔跤中的抖皮条,可以训练运动员的肌肉记忆与静力。肌肉发力通过大脑皮层对你产生信号,长期做这个动作会形成肌肉记忆,这是能保护你的东西。大成拳中的试力,形意拳里的半步崩,可以训练运动员全身包括平滑肌在内的600多块肌肉一起发力,获得整体的爆发力。

传说与实战之间,中华传统武术4600年传奇

1954年1月17日,移居香港的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公仪与澳门白鹤拳拳师陈克夫,在澳门举行了一场慈善筹款擂台赛,尽管最终被裁定为平局,但这场比赛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燃起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武术热和太极热。这次比武,成为了上世纪香港第一次功夫热的源头,而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则分别是由李小龙和电影《少林寺》掀起的。

这场轰动一时的比武不仅是迄今最早的—场有影像记录的比武,更重要的是,它激起了了两位作家的想象与才思。吴陈比武3天后,梁羽生就在《新晚报》连载号称“新派武侠第一部”的《龙虎斗京华》,次年,金庸试写《书剑恩仇录》,正式开启持续了半个世纪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气候。30年后,香港武侠文化登陆内陆,几乎对中国“武林文化”进行了全面换血,造成今天全民武侠想象和民间武林生态。太极拳至此成为流传最广、无处不在的中华第一拳。

武术的传承,武术大家的出现,都要有天时地利人和。70年代末,内陆外交使团出访时,为了向国外展示中国传统,找到了陈家沟太极传人,也成为外国领导人访华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节目。电影《少林寺》与金庸武侠,迅速刺激了武术热的兴起。北京武术队、西安武术队、广东武术队在弘扬武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强暴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 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传说与实战之间,中华传统武术4600年传奇

传统武术中“武德”的部分,与孔孟的“仁义”之道密切相关,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宝藏。

此外,中国武学中的“止戈为武”的谦虚哲学,往往也让武术比武停留于“切磋”和“点到为止”的套路交流。中国传统武术的韬晦风格,使得职业武术家不会轻易出手和交手比试。

清朝时期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1927年到1937年十年间,国民政府创立的中央国术馆,即“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曾有过有效的实验。当时的国术馆网罗了全国各地和全球华人世界的武术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擒拿、劈挂拳、八极拳、棍术等。这是我国现代武术的第一次集中整理与培育,但抗战开始后中断。

在火药武器和现代格斗的发展环境下,传统武术该继续遵循传统玩“套路”,还是撇开“套路”改革传统武术使之具备实战搏击能力?这个问题在民国时便已被提出,“国术界”当时的意见也是分歧的。

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喜好拿“与外人比赛”、“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等政治化口号来强调武术的“技击性”;而褚民谊、张松操等人则主张“练国术目的是要积极的锻炼国民的体魄,目的并不在于格斗”,“套路”形同体操,恰好合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国家体委对传统武术采取“收缩加以整顿”的政策,取消了对抗形式的武术比赛,将“套路”确定为武术的主要内容,“武术表演”几乎全面取代了实战搏击。少数几种套路得到推广称“国家规定套路”。1956年北京举办的“12省市武术比赛”,比的全部都是体操性质的“套路”。

同年,武术家顾留馨在给武术史学者唐豪的书信中,如此感慨:“保健和医疗作用,是民族武术在今后尚能发挥其延年益寿价值的主要作用。……至于技击作用,除了能够演化为竞技项目外,恐怕今后要归于自然淘汰……太极拳在30年来自发地流行于全国各地,不在于它的技击上的原理与方法,而在于医疗体育上的效果。”

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以苏式体操为范本的武术“套路”,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内容的主流。直到1979年,重实战搏击的“技击”才重新被纳入到“武术”的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