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上轻轻一点,“我的医生”来了 健康报医生频道

 濮水新声 2018-07-25


“互联网+”不是补刚需缺口



以病人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和健康管理,是以客户和病人最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和开医嘱。“互联网+”,加的不是补丁,即补充并满足患者的刚需,而是让“我的医生”成为可行、可负担。


近来一些互联网+远程医疗项目或“互联网+”服务商自我评价优质服务时,总喜欢把远程医疗特色优势与常规医疗服务相提并论,好像唯有如此,才能说明患者获益。


比如,让病人少跑路了,方便挂号、付款、查阅化验结果,甚至能看大牌专家等。远程医疗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这些吗?



医疗界和民众对于“互联网+医疗健康”或远程医疗服务的认知,需要有一个循证和体验过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不会认可“线上寻医”或“远程问诊”。这都可以理解。怕就怕调错了“频道”,怎么唱怎么听都不在一个调儿上。


在今年Telehealth 2018论坛上,远程医疗专家霍兰德教授描述远程医疗“是提供服务的另一种方式,核心价值在于改变获取方式和降低成本,这是消费者和医保都喜欢的事儿”。


用远程视频随访与到医院就诊进行比较,以此展示远程医疗的价值,最终会误入歧途或难以自圆其说。因为远程医疗随访无法完全替代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


远程视教让基层医生了解一下专科技能和前沿进展,这是可行的。但很难借此培育出优秀医生。否则,医学院早变成远程函授班了。


从病人角度和体验来看,病人多了一种便捷就诊和咨询健康的方式。就好比每天上班或外出约会一样,选择公交地铁,或出租车,或自驾。哪一种是最佳方式,每个人的选择不尽相同。


当患者选择“最佳方式”看病或保健咨询时,首先考虑的是把与医疗无关的时间节省下来,或有更好的方式和医生交谈。当然,经济上还必须可承受、可负担。



线上健康管理潜力巨大



20多年来,美国一直在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现在又改为“虚拟医疗”服务,即更多利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App、PC线上平台和智能机器人。多数美国人开始把远程医疗和线上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常规健康服务方式。而今天医生们则更关注精准诊断和治疗,不再满足于让病人感觉好些、更贴心。


若把上网查询疾病知识和健康资讯、手机阅读保健知识等,都作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内容,那么,我们每个人、每位医生其实已经迈入了远程医疗和虚拟健康时代。越是基层医生和健康管理人员,进入得越早,掌握得越娴熟。可见,倡导“互联网+医疗健康”,对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有巨大的作用。



个性化服务是大趋势



如果不把远程医疗与常规门诊服务进行对比,那么如何评估远程医疗或“互联网+医疗健康”特色优势?


先看看今天的消费者群体,以80后为例,他们都关心一件事:如何做最方便?今天,人们愿意少花时间,花合理的钱来建立“我的医生”概念,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医健服务。


除非你每月不间断去医院,还必须找同一位医生,否则医生怎么会记住你是谁呢?这就是今天医疗服务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我希望有“我的医生”。


只有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式,才能维系“我的医生”,而且无处不在,随时可及。



其实,人们越来越有意识维系“我的医生”。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成熟科技使然。例如,我的朋友圈、我的同学群,我的陪练等,比比皆是。


我的医生”特指或不特指某位医生,或许是几位专科医生,最终也有可能是AI医生专家系统。


那么,为什么不专注于打造“互联网+我的医生”或“互联网+我的家庭医生”呢?这才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其技术优势的亮点。


如前所述,远程医疗服务的价值在于改变医疗服务的获取方式,降低成本。这是消费者和医保都喜欢的事儿,怎么会是无规范准则、无定价机制、无医保参考标准的“三无产品”呢?


扪心自问“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在“互联网+”平台上医疗和健康孰轻孰重、谁先谁后?不仅仅为了今天,更为了21世纪剩余时间和未来22世纪,人们期望怎样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福祉?


宣传“互联网+远程医疗”比面对面医患诊疗更好,总会有些牵强。如果把远程医疗作为医健服务选项之一,让消费者体验更方便、更实惠,比如,在去急诊前点击手机上的“我的医生”工具,获得专业帮助和指导,不是更好、更安全吗?


归根到底,远程医疗模式是辅助医健服务,是更科学、省时间的医疗健康管理,并非全新的诊疗模式。只改变候诊就医过程,不一定影响或改变疾病的疗效或结果。


医疗服务除了崇尚平等、公平外,还应当尊重自由。这才是体现以患者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普世精神。(文/ 全球医生组织医学博士 时占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