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煮“道德”

 清醒4321 2018-07-25

只有睁开天眼,才能信步人生!

—————————————    

道德,是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尺子,也是人文科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然而在现代人文科学中道德的内容是极度残缺的,因为失去了从人的自然属性维度对道德的观照。体现现代人文科学对道德最权威的解释的,莫过于汉语字典。打开汉语字典,是这样解释道德的:1、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2、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汉语字典对道德的这个解释,片面武断、死板肤浅。原因是它仅仅解释了人的社会属性的一面,丝毫没有涉及对人的自然天性的解释,因而是一个残缺肤浅的解释。

道德而言,其中的指的是天道,寓意人的行为要受到天道的约束,所依据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其中的指的是社会的世德,寓意人的行为不能违反社会的法度规则。故对道德的定义应该是:所谓道德,指评价、约束人的思想行为的天道和世德的总和。很显然,汉语字典中对道德的定义和解释只顾及了世德这一个侧面,完全回避了天道的另一侧面,根本上讲是完全否定了人万物之灵的天性,只把人当成一个社会动物来看待,是对人性的蔑视。

目前我们社会提出的“世德观”,是需要遵守的,无论怎么提都必须遵守,而且还要自觉遵守。人不能违背社会意志。但世德观不是完整意义的道德观,因为完整的道德观必须有坚守天性、顺天而行、心灵回归的内容。

其实,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道德是一对基本范畴。对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老子》对道、德作了升华。原意为人行的道路,用作伦理范畴,通常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亦指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相通,意为具体事物得之于的特殊性质。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在伦理学意义上,“指人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指合乎的行为和品德。” 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开始联用,合成一词。《管子·君臣下》说:“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荀子·劝学》也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古人的伦理思想中,处处蕴含着道之于天德之于世的对应关系:道长在自然天性的灵魂上,德长在社会属性的心理上。离开人的自然天性论道德,永远是忽悠人的。离开了人的自然天性所构筑的人文社科,一定没有灵魂。近代炎黄部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基本原因就是因为文化没有灵魂。

仅从人文科学元素“道德”二字的来龙去脉就可以看出,我们文化残缺到了什么地步。打开汉语字典所有对人文科学基本概念的解释,如人、生命、物质、意识、思想、政治、法律、制度、体制、教育、管理等等等等,统统都只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去定义解释,统统都避开了人的自然天性,严格地讲统统都是残缺不全的。

本平台坛主简介:

(李从国简介:大学数学本科出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学科班博士;知深经济学家、共和国央企改革“抓大放小”、“关键少数”首倡者;《世界经济宣言》主笔起草人;“绿色经济发展”“绿色GDP”倡导者;原凤凰博报点击量1500万大V;“天人相宜”心学创始人;“上健康”伦理第一人;信息科技时代“BIT”定义者;中国第一博士俱乐部-全球贵州博士俱乐部主席;“学育”理论开创人,《中国学育网》创办人)


李从国博士曾经对国家改革开放的理论贡献(部分)

    1、1995年6月6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发表的,史上第一篇关于国企改革总方针“抓大放小”“关键少数”的文章。“抓大放小”后来成为国企改革第一 方针。“关键少数”今天仍然是常见于报端。

    2、2002年主笔起草,2003年在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中面向全球公开发表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

    3、2004年在中国第一周刊《瞭望》第40期发表的万字专栏文章“绿色现代化”,首提“绿色现代化”“绿色GDP”。

4、创建《天人相宜》心学,开创“上健康”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