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Dleki声装案例 小型原声乐器混录工作室的声学设计

 hp820 2018-07-25
本帖最后由 BDleki 于 15-8-19 06:01 编辑

小型原声乐器工作室的声学设计
目前的音频行业蒸蒸日上,大家也喜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算你有各种顶级的设备但是房间声学不理想一样通通打回原形。而且在我看来设计一个为原声乐器而设计的录音棚或工作室是最有难度的。在此借一个工程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设计灵感。
年前的一次聊天中朋友告诉我他特别注重声学环境给乐器原声带来的影响,因为平时在创作时他身边的乐器都不能发挥最佳的音色,听他描述大概就是:“几万的琴在这屋里声音这么难听”
步入正题:
这个工作室位于北京三环边,距我通利福尼亚30公里。面积15㎡,有效使用面积12㎡,房间呈长方形,专门为GT而存在。我刚进这个房间时发现声学问题并不是非常糟糕,首先混响并没有无限持续(我遇到过不少混响无限延续的房间),125Hz和500Hz左右有一点点不知道的问题,正常语言类和木吉他演奏的残响声也不是杂乱无章,实际上的感觉并不是糟糕的不仔细听实在是难以听出什么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无论是回放音乐还是演奏乐器,房间里我们听到声音都不怎好听,而且不是设备的音色问题,监听是ADAM的S系,琴是Taylor custom和PRS custom等。为了找到原因花了一天时间做声学测试,除了低频之外就是高频频谱“波纹”密集,也就是存在梳妆滤波效应。
        瞬间理顺思路,解决方案随之而来:处理不干净的低频,控制中高频残响,保留房间高频谐波还原乐器发声的泛音。针对这三点材料取向也清晰了,吸声材料(岩棉)用在刀刃上20%就够了,复合型声学材料30%,空间声学屏风10%,空间声学模块40%。经过简单声学建模后第二天便开始施工,在北京我的工人是非常给力的,基本上不用费劲讲解具体的工艺问题,喝完酒撸完串,10天就竣工了。
另外强调一下,不管什么材料都不能过量使用,一定要控制,各种材料要相互搭配取长补短,有问题的频段和位置一定不要放过舍得牺牲空间,不影响声学的点位可一带而过,监听位置反复多次测量后在施工,同时注意具有“吸”功能的材料过量后---干瘪沉闷、中频高频生硬、苍白无力,“反射”类的材料使用过量后---中低频浑浊、高频朦胧、空间感杂乱。金属材料过量带来的是声音是尖锐,木质复合材料过多梳妆滤波效应会加剧,其实任何一种材料的搭配就如同形形色色的和弦色彩一般,它们对空间内的声音影响都是有利有弊的。
空间风格设计:因为朋友说喜欢log cabin的感觉,所以在设计上整体色调主要以深棕、浅咖为主,材料多为木质,底层深色系复合材料,配合“Low K”  暖光源,使用原木浅色系的声学材料勾勒层次和线条。废话说完了完了,上图:
在空间不大的情况下设计上还是分了两个区域,一个是监听区,一个是录制区。录制区用了两个屏风来做声学上的处理,这里重点说一下监听区域是两个哦,图片正前方是一个,侧方是一个,目前使用侧方,也就是图上右边位置,两个点的声音监听风格略不同,我更喜欢侧方的。
简单的用了ATM450小振膜试了试,在良好的声学环境下,像这样亲民话筒对音色把控还是很到位的,时间仓促录音没copy,等我回北京搞一些录音小样让大家听听
采用现代感较强的开关控制模块,这个是订制的,感觉是不一样,LED光环也是根据房间配色而决定的

俯视图,能看到监听音箱后方的声学处理,这里的声学设计是立体的,带有一定角度和纵深,我不希望监听前后墙的声音在房间来回打转转,所以在声学测试中频谱上颜值低的频段统统控制在声学模块内部,同时谐波与泛音要尽可能的表现出来,这要靠功能强大的吊顶和空间模块。
设备上还有一些Pre和周边没到位,陆续采购中,朋友相中了U47的复刻版,还有德律的一套立体声等等
角落里的是暖气,北京这地方冬天还是要暖气的,这样就带来了最真实的Plate混响,但是这个声音不是我们要的,于是做了大量的止振处理,设计上每一处都是互补的,力争把声音调匀。

上方俯视图,监听上方的大三角体是一个中低频处理装置,因为是立体的突出于墙面,两侧都做了透声处理,内部高密度岩棉填充,房间内的岩棉通通用了SMS包裹,很安全,杜绝泄露。
这把琴的音色倾向于指弹类型,高频比较有特色,音色还是很不错的价位也放着呢
这张是录音区上方,后面一样有暖气,当然止振处理少不了的,家里有暖气的朋友们可以对着暖气唱首歌,马上就能听到最真实的Plate混响了,可以自己尝试调整,不用买混响喽哈哈
两个订做的屏风,这个声学上的处理是双面性质的,A面的声音更稳定更密实,B正面的声音较活跃,顶部的小小设计是个小型共振吸声模块,特定频段的声音进得去出不来,也是为了控制不需要的频段。
声学环境好了以后乐器的音色提升了很多,琴体共振产生的各频段泛音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张侧面照,忘了说房间设计是双位监听,长短边都可以用,声音一样规矩,只是满足不同需要,墙面的饰面全木质结构,并且中间材料是复合型的声学材料,复合型是针对功能来讲的,有的处理是声音只许进不许出。
录音区域很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围挡,屏风内部填充高容重岩棉,隔音效果也是不错的,话说ADAM的声音我觉得@¥@#!¥#!¥#!¥%……&%……*,此处省略1000字,其实高端S系我也挺喜欢的,我最喜欢的监听是PMC全系、JBL4系和6系、Dynaudio的BM老款全系,看电视最喜欢用的是KRK。。。。Genelec的声音也很准很准,但是挺长了真的很累很累,扯远了啊

房间的双监听位是朋友提出的,主要考虑今后使用更方便,纵深的一侧做监听位对混音制作更好,声场打得开,而另一个监听位是照片呈现的,为了弥补先天不足,使用了大量全频声学处理,包括顶部的处理也是面面俱到。
设计了全频处理十字形声学吊顶(低频共振处理的频段在135Hz左右)、暖气的止振、双监听区域、自由分隔的录音区域和休息区、双层真空隔音窗等。房间虽不大,能利用的都利用了,能改善的都优化了,力争在空间有限环境里营造最佳的声学效果。当然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比如整体容积略小,悬浮隔音减振就没有涉及到,地板隔音没涉及到,还有就是在一个空间里,录音时音箱开不了。

在北京、在三环,由设计到施工,整体控制的尽善尽美,12天彼此共勉。
                                                                                                                                                                                                                              
                                                                                                                                                                                                       此文写于2015/8/19 苏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