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没有意思。 对于很多人来说,西伯利亚是一个永远的痛,要不是康熙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原王朝不会丢失400万、500万甚至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世上本没有谎言,说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人信!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绝对是最顽强的,在其他三个文明被外来文明一次又一次地征服时,我国的文明却在不断演变和传承中走了过来! 和文明的传续相对应的,是疆域的不断扩张,从河南周边,到长城以南再到青藏高原、西域、漠北和东北。 那么,在数千年的扩张中,为什么中原王朝不向西伯利亚扩张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价值太低 今天的西伯利亚,不仅面积广阔,生长着一望无际的寒带针叶林,地下更埋藏着无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 而且,西伯利亚地区水资源丰富,对于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意义尤其重大。 但是在古代的中国,这些所谓的价值没有任何意义。 从夏朝开始,我国就开始确立起农耕文明,并在其后数千年的发展中得以强化和巩固。 战国时期,铁器开始逐步取代青铜器,成为主要的金属材料。铁器的使用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革命,从此农耕文明成为我国的主要生产方式。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疆域辽阔的秦帝国。秦朝建立后,向北驱逐匈奴,向南征服岭南和西南夷地区,将所有事宜发展农业的土地全部纳入版图。 在东北地区,秦始皇将辽东地区纳入版图。 前108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在半岛设置汉四郡,从此半岛成为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区。为了巩固丝绸之路,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 从秦朝到汉朝,中原王朝扩张的北界是长城附近。长城以北的地区,由于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因此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发展,因此中原王朝止步辽东一带,对东北广大的黑土地放弃征服。 辽东以北尚且如此,更北的外兴安岭以及以北地区就更是如此了。根据学者郭沫若等人的考证,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边界在今天的北纬58度左右,在58度以北地区,是广袤的冻土地带,连放牧都够呛,更不要说在此地种地了。 所以这里的价值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微乎其微! 2、难以经营 俗话说:“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对于强盛的中原王朝如汉唐而言,征服广袤的西伯利亚很简单,因为这里在沙俄到来之前,就是一些游牧民族小部落,根本就不在话下。 但是,打下来之后要怎么经营呢? 上文说过,从北纬58度以北,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了。而中原王朝又要在此地驻军保证对这里的实际控制。所以这就意味着镇守这里的将士的后勤需要从长城以内的关内陆区调集,从关内到外兴安岭,直线距离超过2000公里,这在古代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要知道,汉王朝维持西域就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由于中原地区距离西域超过2000公里,所以汉朝在西域驻军的同时,也在西域进行屯垦,确保西域自给自足。但是,屯垦在西伯利亚根本就行不通! 因为西域相对于中原是东西位置,西域的纬度和中原北部相差不多,所以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养活西域的驻军。而西伯利亚相比于中原则是南北位置,越往北,温度越低,气候条件越恶劣,这就注定了中原王朝经营西伯利亚困难重重。 所以,即使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西伯利亚,也是不可能进行管理和经营的,这是以农业为主的帝国的短板! 后续的沙俄之所以能够征服西伯利亚,这是因为沙俄纬度本来就很高,和西伯利亚相差无几,从西向东,温度变化不大,这确保了沙俄哥萨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他们更容易占领西伯利亚。 不过由于东西方向的距离更长,所以沙俄的后勤补给更加困难。所以后来沙俄修建了横跨西伯利亚地区的西伯利亚铁路。 3、鞭长莫及 在中原王朝进军西伯利亚之前,需要先解决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问题。 长期以来,游牧民族盘踞在蒙古高原,并不断伺机南下,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的影响。 从战国时期的匈奴,到东汉时期的鲜卑,再到南北朝时期的柔然、突厥,再到唐朝时期的回纥,以及后来的辽、蒙古。游牧民族走马灯般的变化,不变的是对中原的觊觎和威胁。 所以,中原王朝向北扩张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扫除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 汉朝用了130多年,终于将匈奴打到瓦解;匈奴西遁后,鲜卑占据蒙古高原;鲜卑南下建国后,柔然成为草原上的主人。 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原王朝始终没有找到有效消除游牧民族的办法,所以只能一遍遍征讨,一遍遍看着其重新壮大! 这一局面到明朝也未得到彻底改变。直到清朝建立后,才真正消除了蒙古的威胁。可惜此时的沙俄已经占据了西伯利亚地区,清朝向北的扩张被遏制! 沙俄占领西伯利亚前期,实力并不强,但是清朝面对着漠西蒙古的问题,使清朝不得不在西伯利亚地区问题上作出妥协和牺牲,最后清朝得以抽出精力消灭准噶尔汗国,彻底完成了对蒙古的征服。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