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平湖上的邂逅

 mengyu4613 2018-07-26

据说:凡是今生到过的地方,相遇相识相知的人,都为遵循前生的记忆……


秋,永远的悠远梦幻静美,我和朋友们相约去了东平湖。


在傍晚美丽梦幻的霞光中,我们邂逅了朴实的船家一家人。船家和他的老伴是土生土长湖边人,朴实憨厚,听说我们是外地来的,两人热情地递过马扎招呼我们坐下来歇歇,并叫孩子们拿出船上的鲜莲蓬给我们吃。围坐在他们身边的是女儿和一个孙子两个外甥。他们的女儿年轻时尚又秀美,虽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却一点也看不出岁月流逝在她身上的痕迹。两个小男孩的模样更是纯真无邪,男孩脸上有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儿,笑起来的时候尤其的俏皮可爱,让人感染无比的快乐。

“他也是个男孩吗?”我指着女子怀里的一个留着男孩式的短发,手里拿着一只莲蓬的孩子问。

“不是哩,是个女孩——!”女子嫣然一笑,声音甜美清脆,“是个女孩”的尾音拖得很长,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快乐。


  我笑着贴近小女孩逗她,她乌黑的眼睛静静地看着我,不声亦不语,尔后羞涩地把头埋进女子的怀里。看到她安静乖巧的模样大家忍不住笑起来,这可真真是一个女孩哟!


喜欢上了这淳朴的一家人。朋友和船家高兴地攀谈起来。了解到我们是打东边第一次来此地,好客的船家决定带我们在湖泊周围转一圈,于是我们登上了他们家的木板小船,船儿在船家熟练地操控下驶向一望无际的湖泊……

夕阳下的金秋,湖光山色浑然一体,余润纷飞,碧波荡漾,姿态万千。傍晚的东平湖湿地在晚霞的映照下愈发的安静柔美,天水望极处,黛青色的山峦绵延起伏,迷离而梦幻,安静无际的湖面金子般闪闪发光,青绿色的浮萍团团簇簇,徐徐微风送来淡淡的清香,成群的白鹭在空中来回盘旋……


沐浴在微风中,体味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浮躁的尘世凡心慢慢平静下来,一种超凡脱俗空灵宁静的感觉油然而生,灵魂轻松自由地展翅飞翔,犹如隔世的红尘飘渺的水雾载着云梦般的世事渐渐远去……

已是深秋,沿途大片大片的荷田依然绿得逼人,青莲虽已无亭亭的荷花,荷间却结满了枝枝饱满的莲蓬,莲子的清香在空中弥漫,别有一番韵味,悠悠碧水,绵绵沉醉,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荡着,载着大家缓缓穿行在无穷碧的荷田中。

孩子们欢呼着,熟练地采下荷叶戴在头上,我也学孩子采了荷叶来戴上。站在亭亭的荷叶旁,空气中充塞着淡淡的莲香,孩子们的笑声悠远又模糊,儿时的记忆霎时重现在眼前,一颗心快乐无比,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岁,重新找回了曾经的纯真无邪,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宁静。

朋友那天穿了件兰花花的衣服,掩映在碧绿中,纤纤素手低头采摘莲蓬的模样,恰似江南采莲的女子。多少嬉笑,多少美好,在碧水清莲间流转,飘荡……


“快到家了!”女子突然喊了起来。


“到家了,到家了!”孩子们跟着欢呼起来。


放眼碧水不远处,一团椭圆形的绿色的中间影影绰绰确有树木的模样。


 “那是在水里呀?是你们的家吗?!”


“是哩,是我们的家哩!”


船家笑着解答了我们的困惑,据船家介绍不远处真的就是他们曾经的家园,而现在只有一人居住的——他们的往昔村落。


“嘿呀,太好了!”这实在是个意外!我和朋友们惊喜不已。


“那就去你家看看吧!” 朋友唯恐船家变卦一再地请求,孩子们也兴奋地在一旁帮腔催促。


其实小船一直都是在朝村落的方向行进着的。树木越来越清晰,依稀绿色中隐约有房屋的轮廓,小船渐渐接近村落,慢慢靠近岸边了。


那是一块被茂密的芦苇丛包围的长满杂草的陆地,一座棕红色石头房子的背影映入我们的眼帘,一只小木船静静地停泊在房子的旁边。白云碧水舟自横,绿草红墙闲人家。梦幻、宁静、安闲,一种悠远舒适的乡村田园的味道铺展开来,恍惚间似进入了列维坦的油画中。木船的旁面有条长满杂草但明显有人踏过痕迹的蜿蜒小路,原来这是登陆的后门。


大家兴奋起来,未等小船停稳,两个小男孩就跳下船冲上岸,船家和女子一边嗔怪着孩子的顽皮,一边招呼我们小心下船,看得出来他们也有种久违的快乐。此时我和朋友们也莫名的跟着激动起来,带着好奇和疑问,跟着他们踏进了村落。


走过那条弯弯的小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杨树林,地上落满了一层厚厚的叶子,踩在松软的树叶上,竟有些飘飘然。这坐落在湖上的村落,有一种隔世的宁静,被芦苇包围的村落更让人有种远离尘寰的感觉,夕阳的余晖穿过树木洒在身上,依稀一种久远的熟悉而又模糊的怅惘,仿佛挥手别离后的久别重逢,内心里陡升出一种别样的情感。

过去和现在居住在这里的人,究竟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穿过树林,绕过一段参差缺损的石墙,一座似曾相识的院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棕红色的石屋静静地伫立在夕阳里,被茂盛的杂草簇拥着,被四周的残垣断壁环绕着,神秘、泰然、从容,俨然有一种王者的气质。


船家介绍说这座石屋原来是他们村的村支部,地处村子的最高处,也是当年村子里最好的房子,所以才保存至今。村子里其余的房屋因为湖水不断地涨落冲淹,加之年久失修都早已坍塌。九十年代初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局势开始影响到村子,一些年轻人首先结伴外出到城市打工,挣到了原来在村落里不可能挣到的让人眼睛发亮的很多的钱。外边的世界很精彩,物质的改变精神的满足,彻底改变了年轻人的思路,纷纷在外安家落户不再回到村落,不可阻挡的局势慢慢影响着村子里的人,加之连年湖水的不断上涨让村民们一再受灾,就这样,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村民们恋恋不舍的先后搬离村子,在湖岸不远处重建了新的家园。


我不由得双手抚摸着残垣断壁,环顾四周,真的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怎样的繁华过、热闹过,又衰败至此?世事无常,一个人之于大自然是何等的渺小?而面对趋势潮流,每个人心里又隐藏着多少无奈呢?


杂草丛生的院子里,一个现今不多见的压水井已锈迹斑斑,压水井的水管下面安放着一个青石牛槽。此时两个小男孩早已跳上了埋在屋前土里的一个石头的碾盘开始玩耍起来。小女孩也从妈妈的怀抱里挣脱,开始在地上踉踉跄跄走起来。院子的中间,我们看到了横在屋前几条盘延着像龙身一样的渔网,网身的中间,一位灰白头发的老者坐在马扎上低头织网。秋日的阳光柔柔地照下来,映在老人佝偻着的背上,想必这就是居住在湖中村落里唯一的老人家了。船家忙走过去跟老人打招呼。我们的到来和喧闹似乎并没有打扰到他,老人安详而平静,一边答应着船家一边依旧不慌不忙的低头织结着网,孩子欢呼雀跃着冲进石屋,朋友们也兴奋地跟着进到石屋看究竟。

我不急,端详着石屋,慢慢走到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土垒砌的灶台,一个大铁锅坐在残旧灶台的中间,锅台上放着几个鸭蛋,旁边一只用药剂桶改制的黄色水桶格外醒目,斑驳的土墙上斜挂着一个竹篦子,单调简陋的家什显出了几分苍凉。站在石屋门前,我有些莫名的惆怅。


朋友从屋里走出来,嘴里嘀咕着,里边的土炕上仅有一床半旧的褥子和被子。我心里一酸,没有再进屋内。回望院子里的老人,还是一直那样安静地坐在院子里低头织网。


随朋友们走到老人面前,朋友递一支烟给老人,老人没有推辞,放下手里的网,接过烟很开心的吸起来。那样一颗白色的烟卷与老人的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新与旧的碰撞,淡与浓的交融。老人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有了亮光,也许他已经很久没有吸烟了吧,或者此刻他想起了从前的往事美好?我不得而知。


有些不忍看老人粗糙的双手和他满目的沧桑,我转过身眺望远方,湖水金光闪闪,迷离梦幻,夕阳下的晚秋有一种温柔而又凄怆的美丽,想象着老人孤孤单单一个人留守村落,一种悲悯的的心情油然而生。我很想和老人说说话,了解老人的心愿,还有他需要些什么样的帮助,或者给他留点钱,但我什么都没有做,我怕由此或许会伤到一个圣洁的灵魂。


   天色开始暗了起来,船家招呼我们上船,说是在天黑前要赶回岸上。匆忙中没有与老人打招呼,纠结着登上小船离开村落。在船上,我终于忍不住问船家关于老人的情况。船家说,其实老人只是春夏秋三季在岛上居住,冬天的时候便会回到岸上和大家一起住,并讲述了昔日村子里热闹的情形和诸多趣事,我纠结的心方才释然。也许老人所追求的并非常人所认同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对于老人并不重要,我在心里默默的为老人祈祷祝福。


  夕阳西下,天色暗下来,天边燃烧起一片红霞,照映在孩子和大家的脸上,慢慢地,绵延的山峦,静静的湖水,丛生的芦苇,点点的浮萍,都被染成了一片橘红,身披红霞的小船在夕阳的辉映下慢慢行进,整个湖越来越安静。

  不知何时小女孩挪到了我的身边,只感觉有双小手试图抓住我的手,我赶紧握住她的手,小女孩微笑着仰头看着我,眼神那么清澈,胖乎乎的小手温暖而柔软,真可人的小姑娘!我顺势把她揽在怀里,此时两个小男孩也挤到我的跟前,朋友拿起相机咔嚓一声,把我和孩子们永远的定格在了一起!


  要下船了,小女孩仍然抓着我的手不肯放松。“她喜欢你哩,不愿你走啊!”女子笑着对我说。


  一股热浪涌上心头,我抱起小女孩走下船,眼里有一丝潮湿涌出来。其实整个行程小女孩大多都安静地在她妈妈的怀抱里,我并没有关注她很多,也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但那种无声无息渗透心灵的感动终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了。


  就这样,怀着丝丝不舍的心情,告别生命旅途有缘的相识,在青绿色的暮霭中我们与东平湖渐行渐远……


离开东平湖一段时间了,我的思绪还停留在那柔美的水面上,还有些心情依然流连在落日、荷田、村落、老人、孩子的笑脸上。尽管湖边人流喧闹,车水马龙,但是在那安静的湖上,在飘渺的云端,莲藕的深处,却可以寻到心灵的桃花源,找到内心所希冀的那份最原始的纯净。


作别东平湖,在金色晚霞里所经历的的一切,终将成为一种我今生永不改变却又永远无法融及的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