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讲 对对联的主要禁忌

 田牧 2018-07-26

酒中贵族  饮中君子

     根植酱香文化   弘扬华夏文明


对对联的主要禁忌

                         ---忆仟樽诗词常识第二讲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六要素外,还有九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分别如下:

一、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

二、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三、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四、忌孤平。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

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

附带指出,孤平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的。

 此外,目前还流行一种说法:即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之所以这样认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即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即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认为有一定道理。但从声律美感角度分析,笔者还是倾向于传统律诗对孤平的定义。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

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六、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七、忌上下联无关或上重下轻。

上下联无关是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所谓上重下轻,是指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但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比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但气势上下联却比上联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个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如:“南邦庙死个和尚;西笃国多一如来。”­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八、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在对对联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

九、忌初学用僻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僻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