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南经典诵读会NO.14预告|人生的向日葵《叔本华与梵·高——箴言与绘画》

 Angel_28 2018-07-26

叔本华和梵·高,两个同样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和性格,一个优渥,一个困窘;一个“冷”,一个“热”。他们之间隔着100多年的时空,如今,却并列出现在这本书中。

叔本华和梵·高,他们有什么理由被放置在一起?他们是否能互为印证、互为解读?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的绘画对现代艺术特别是表现主义影响深远


他们孤独,这种孤独更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他们并非因为创作和思考而陷入孤独,恰恰相反,是孤独感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写作,去画画。

他们都是真正诚实的人,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从不懈怠;他们对待幸福的看法是一致的,梵·高因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而倍感幸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叔本华的思想是对梵·高绘画的一种逻辑抽象,梵·高的绘画是对叔本华思想的一种艺术刻画。

虽然这两个相似的灵魂在生前不曾相聚,但遥相呼应,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灵魂里得到温暖和启示。



 参与方式 


参与诵读的读者需要在指定篇目中选取一篇。


小南会将指定篇目贴在下方,想要到场参与朗诵的读者,请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报名。为保证现场活动效果,小南将挑选读者进行现场诵读;被选中的读者,将收到短信,请提前做好诵读准备,并于本周五晚上7点准时到达思南书局三楼参与活动。


现场还有小小“书伴”,等你来拿~




 诵读篇目 

(文字与图片相对应)


/

 幸福与健康

/


读者1:


● 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

● 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




● 每个人都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人们并不是在抽象思想中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原则。只是当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注意到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这些原则因人而异。人们各自随着这些原则的引领, 走向幸福或者不幸。


● 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一层晨雾,我们只能从远处看到它,一旦走近,它就消失不见了。相比之下,痛苦和磨难则既具体又真实。我们直接就可以感受到它们,用不着幻想和期待。




● 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

● 所有局限制约, 甚至精神方面的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原因就在于意欲受到的刺激越少,我们的痛苦也就越少。

● 对于我们的幸福,勇气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仅次于聪明睿智的素质。当然,我们无法给予自己这两种素质——前者得之于父亲,后者遗传自母亲。但是,不管我们具备这两种素质的程度为何,通过决心和练习都可以增进它们。




读者2:


●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 人生最高的乐趣——精神方面的乐趣。

● 我的拥有就在我自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 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 没有真正的需求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

● 缺少了精神的需求,精神的快乐就是不可能的。




●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 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 一个人接受愉快印象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 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 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

闲暇与财产

/


读者3:


●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但闲暇给大多数人带来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声色享受和胡闹,就是无聊和浑噩。

● 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也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

● 孤身独处正是“天才”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无上的赐予。他们的重心就在他们自身当中。




● 一个具有丰富内在的人对于外在世界确实别无他求,除了这一具有否定性质的礼物——闲暇。他需要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他的要求只是在自己的一生中,每天每时都可以成为自己。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完成自己的杰作。否则,如果受到阻挠而不能这样做,那就是他的不幸了。




● 各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人物都把闲暇视为最宝贵的东西,因为闲暇之于每个人的价值是和这个人自身的价值对等的。

● 人的天然命运就是他必须花费时间去获得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赖以生存的东西。● 人是匮乏的儿子,他并不是自由发挥思想的人。因此,闲暇很快就成了普通大众的包袱。

● 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




● 由于睡梦的作用,打个比方说,生来就注定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内心秘密地感受到了这一事实。他就会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样,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所以,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因此,在富裕之时看到落魄、不幸,从友谊想到反目成仇,在风和日丽时想到电闪雷鸣,从爱看到恨,从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




读者4:


●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

● 人们经常受到这样的指责:心中老是想着金钱,热爱金钱甚于一切。其实,人们热爱金钱却是自然的,甚至不可避免的。金钱就像永远不知疲倦的普鲁特斯,每时每刻都准备着变成我们那飘忽不定的愿望和变化多端的需要所要求的物品。唯独金钱才具备了绝对的好处。




● 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

● 我们应把手头上的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这些财富并不是一张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花天酒地也不是我们的义务。

● 许多有钱人到最后沦于贫困,是由于有钱就挥霍殆尽,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从压迫他们的无聊那里谋求片刻的喘息。




● 从一开始就生活无忧的人,大多难以管束。他们习惯于高视阔步,并不曾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或许他们具有某样能引以为傲的才能,但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才能与平凡庸俗、溜须拍马根本无法匹敌。最终,他们会看到身居比自己更高位置的人的平庸和低劣之处。

● 人自身内在的贫乏由此导致了外在财富的贫乏。




/

内在与外在

/


读者5:


● 虚荣和骄傲之间的差别在于: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但虚荣则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伴随虚荣的还有这样一个隐藏着的希望:通过唤起别人的确信,能够使自己真的拥有这一份确信。因此,骄傲是发自内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而虚荣则是从外在、因而是间接地努力试图获得这一自我敬重。因此,虚荣使人健谈,但骄傲却让人沉默。




● 作者能否亲眼目睹自己的作品获得承认,取决于外在情势和一定的运气。作品越高贵越有深度,这种情况就越少发生。

● 名声到来得越迟,维持的时间就越长久,因为任何优秀的东西都只能慢慢地成熟。流芳后世的名声就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那得来全不费工夫、但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茁壮起来,但却很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




● 一个人越属于他的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大众,那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的贡献对象不仅是他的时代,他为之奉献的是整个人类。因此,他创作的作品并不会沾上局限于自己时代的色彩。

● 艺术史和文学史告诉我们:人类精神思想最高级的产物一般都得不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优秀的思想者的出现——他们感受到了这些作品发出的呼唤,并使这些作品获得了威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根本原因就是每一个人都只能理解和欣赏与自己的本性相呼应的东西。




读者6:


● 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

● 丘比特的箭袋里也有带毒的箭。

● 天才的作品能传之久远,给人以教益和愉悦。

● 我们通常都缺乏具有才气、不带偏见和诚实正直的评判员。作品的名声不会因为一个评判或者一桩事件而一锤定音。作品有一个上诉的过程。




● 只有傻瓜才会把社会地位放置在财产之前。

● 如果一个人的自身个性相当低劣,那么所有的乐趣都会变味,就像把价值不菲的美酒倒进被胆汁弄得苦涩难受的嘴里一样。




● 精心打扮,假装具有某种素质,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 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及其他不好之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以为镜子里是另一条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 挑剔别人的缺点差错的人,其实是在改进自己。




/

童年到老年

/


读者7:


● 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需要在各个方面学习。这样,大自然就为年轻人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人们在与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时,也就是互相学习了。

● 一个人越年轻,他就越有兴趣进入大自然的学校——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 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最切实可行的一个手段。




● 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一种新奇的魅力。

● 童年期过去以后,留在我们身后的是一段天堂般美好的时光。

● 一个人对于外在世界的初次直观把握是很深刻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童年环境和经验在我们的记忆里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 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




●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 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章的后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却包含了更多的安宁与平和。




读者8:


● 年轻时,我们误以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和有影响的事件会大张旗鼓地露面和发生。到了老年以后,对生活所做的回顾和考察却告诉我们,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悄无声息地、不经意地从后门进入我们的生活。

● 人们对于花白的头发有一种天生的、因此确实是本能的敬意。

● 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比之为一幅刺绣品:处于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而到了人生后半部分的人,却看到了刺绣品的背面。刺绣品的背面并不那么美丽,但却给人以教益,因为它使人明白地看到刺绣品的总体针线。




● 青年时代是人们的认识之树扎下根基的时候,虽然最终结出果子的是树的叶顶。

●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

● 人生前40 年提供了正文,随后30 年则提供了对这正文的注释。后者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正文的真正含意及个中相互的关联,并揭示出它包含的道德教训和其他多种微妙之处。




● 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犹如一场假面舞会结束了,我们都摘下了面具。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看清楚我们在一生中所接触过的、与之发生关联的都是些什么人。到了这时候,我们的性格暴露无遗,我们从事的事业也结出了果实。我们的成就获得了应有的评价,所有幻象也都荡然无存了。

● 最奇怪的事情就是只有当生命临近完结之时,我们才真正认清和明白了我们自己、我们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尤其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接受了我们的位置——通常但并不总是,比我们原先设想的位置要低。




/

童年到老年

/


读者9:


● 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

● 一般来说,人们最常做的一件大蠢事就是过分地为生活未雨绸缪——无论这种绸缪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 我们追求快感、好运和欢乐,最终却获得了教训、思想和认识——这些真实、永恒的好处取代了原先那些匆匆的、表面的好处。

● 在这世界上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教诲,而不是幸福。




●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 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 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

● 真正优秀的聚会无论在哪里都必然是相当小型的。




●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

● 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 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 对独处的喜爱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一般而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




● 完全的、真正的内心平和与感觉宁静,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得。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 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

● 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也就越好。

● 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




读者10:


● 我们不应该在犯下明显的错误以后为自己开脱责任,淡化或者粉饰错误,就像我们经常做的那样。我们应该坦白承认错误,清楚明白这些错误的严重性,这样,我们才可以下定决心在以后避免重蹈覆辙。当然,这样做我们免不了要进行一番痛苦自责,但是,“不接受惩罚和教训就不可能进步”。




● 对待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们都应抱持一种尽量客观、求实的态度,这样才能比较容易接受它们。如果把细小的物件放得太靠近眼睛,我们的视野就会受到限制,就无法看到其他别的东西,同理,在我们的直接范围以内的人和事,尽管都是鸡毛蒜皮般的无关重要,但却经常过分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和占据了我们的思想,甚至造成了我们的不快。这样,我们就无暇顾及重要的思想和事情。我们应该制约这种倾向。




● 在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作出弥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相当困难的。

● 谁要想让别人相信他的看法,那他就要冷静地、不带激情地把他的看法表达出来。

●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私事视为秘密。凡是我们相熟的朋友无法亲眼看到的事情,我们都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他们对我们那些最无可挑剔的事情的了解都会为我们带来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