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报恩,五品衙役惩治“万年侯”

 铁血老枪 2018-07-26

清光绪年间,大清国欠了各国洋鬼子一屁股债。慈禧太后为了能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她开始疯狂明码标价地卖官鬻爵。为了让乌央乌央的“官迷”都能买得起官,慈禧老佛爷将一顶顶官帽打折出售。按当时行情,捐个道台需四千多两白银,捐个知县只要千两。有些土财主捐不起白银,在捐出二十石白米后也能捞顶县丞(相当于副县长)的官帽戴戴。那年头,晚清官帽满天飞,许多朝廷命官都是用钱“捐”来的。

别以为花钱买顶官帽就能当官发财了,买官者如果都打这个小算盘,没准会饿死。远的不说,就拿江宁府来说事吧,当年共捐出正四品候补道台380人,正七品知县1500多人,九品以下的官帽竟卖出3万多顶。那年头,江宁府满大街的全是戴着红顶花翎的候补官员。在这数不清的候补官员中只有极少数财大气粗有门路的人通过请客送礼加拼爹才能谋得实缺,而绝大多数靠倾家荡产买官帽的人别说一辈子都等不到实缺,就算他能活十辈子、百辈子,也休想走马上任吃俸禄,只能穷途潦倒而死。正因为这种情况太普遍了,所以当年民间戏称这种徒有虚名、升官无望的后补官员为“万年侯”。

按理说,晚清官场僧多粥少,一拨一拨的候补官员长期无差可委、无缺可补,完全处于失业状态,朝廷为了脸面也该赏他们碗饭吃;可穷疯了的朝廷哪管这些,朝廷在卖出一顶顶官帽后,任凭这成千上万的候补官员们自生自灭。

赵日盛和丁习奉就是这拨自生自灭的候补官员中的两个倒霉蛋。赵日盛和丁习奉是表兄弟,原本家境都还不错,在丹阳县还算个殷实人家,可这哥俩昏了头,竟变卖光了家中田产买了顶江宁府正六品通判的官帽。这顶官帽虽然戴在头上还人五人六的,可毕竟不能当饭吃,日子长了,家中男女老少都饿得直不起腰来。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家里人一个个当饿死鬼吧,赵日盛和丁习奉一合计,决定去吃大户,大活人哪能让尿给憋死?这哥俩决定雄赳赳气昂昂地去丹阳查知县府上吃大户。查知县是谁?此公姓查讳文清,祖籍浙江海宁人士,是彼时海宁望族查家的最后一位进士,同时也是原名查良镛的金庸最敬重的祖父。

查知县虽然是现任知县,但俸禄并不高,再加上他还是难得的清官,家中积蓄不多,被赵日盛和丁习奉连吃几天就觉得吃不消了。更要命的是,这吃大户的哥俩不但自己把肚子撑得溜圆,还打包将饭菜带回家,害得查知县家里人常常因吃不上饭而饿肚子。也许有人会问,查知县为啥像小媳妇似地受这哥俩的窝囊气?没法子,因为赵日盛和丁习奉每次前来都是头戴花翎、身穿正六品官服前来吃白大,身为七品正堂的查知县怎敢怠慢这两位“顶头上司”?

这天,赵日盛和丁习奉又来吃白大,为了能使这哥俩今后不再前来叨扰,查知县请来丹阳几位大儒前来作陪。席间,这几位大儒侃侃而谈,说什么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大道理。谁知,赵日盛和丁习奉任凭这几位大儒唾沫星子乱飞,就是充耳不闻,油盐不进。这下查知县没辙了,只得痛苦万分地任赵日盛和丁习奉天天来打秋风。

眼看家里就要被赵日盛和丁习奉吃穷了,查知县天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衙役秦文仲在得知查知县的苦衷后,因查知县有恩于他,他决定为查知县排忧解难。

在这里,需简单地介绍一下。衙役的身份分两种:民壮、库丁、斗级、铺兵为良民,皂、快、捕、仵、禁卒、门子为贱民。这些贱民同倡优奴婢同列,其中捕快社会地位最低,几乎被看作准罪犯。贱民衙役包括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秦文仲原本是来县衙当贱民捕快的,查知县见他能断文识字,便叫他当了个良民库丁,助其脱离贱籍。

转眼间中秋节到了,赵日盛和丁习奉来查知县府上赴中秋宴了。当这哥俩来到宴会厅时,立马像被大罗神仙施了定身法,像对木头人儿似地傻站在那里。你道何故?原来,今天不但不见查知县厅前迎客,餐桌上也没有一碟菜肴,更谈不上月饼和时令果品了,只有两碗冒着热气的白开水。就在赵日盛和丁习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际,从耳房走出一个身穿衙役服装的人,此人就是秦文仲。秦文仲笑容可掬地对赵日盛和丁习奉说:“庄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今天在下请二位兄台各饮一碗淡水,希二位兄台今后自重,不要再来叨扰县太爷。”赵日盛和丁习奉本来就因见不着查知县而窝着一肚子火,此刻又见一个小小的衙役竟敢在他俩面前“胡咧咧”,气更不打一处来。赵日盛拍着桌子大骂:“尔是何等样人,竟敢在六品官面前胡唚,还不快给老爷跪下。”秦文仲见赵日盛拿六品官的虚衔来唬他,冷笑一声,说:“看来二位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说完便转入耳房。赵日盛和丁习奉不知眼前这个衙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在那里瞎寻思,忽听一阵脚步声,一个身穿五品官服的人站在他俩面前。赵日盛和丁习奉忙跪倒请安,他俩见站在面前的这位五品官板着脸,半天未发一言,不觉汗流浃背。他俩壮着胆子偷眼一瞧,这才发现,眼前这位威赫赫的五品官竟是刚才向他俩“胡咧咧”的衙役。在“五品衙役”的一番痛斥下,赵日盛和丁习奉屁滚尿流地滚出查府,从此再也不敢上门叨扰。这时查知县才得知,当初秦文仲也是因脑子一时发热,倾其所有买了顶正五品官帽,后因家中断粮而不得已到县衙谋个衙役差事。

后来,震惊中外的“丹阳教案”爆发,腐朽的清廷十分恐慌,怕洋人前来“兴师问罪”,敕命查文清严厉查办为首闹事的百姓。然而,对当地洋教士仗势欺人的行径多有耳闻且深恶痛绝的查文清,非常同情被迫揭竿的百姓,别说严厉查处,查文清就连抓一两个人交差都不愿意。非但如此,查文清还偷偷通知了所有参与围攻、焚烧教堂的人员,让他们携家带口连夜逃离丹阳。随后又上书朝廷为百姓据理力争说尽好话。但结果是,查文清为庇护百姓而得罪了朝廷和洋人,被迫辞职。而此时丹阳的百姓并不知道,“丹阳教案”发生前夕,查文清刚刚晋升“同知”(明清时期官名。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也就是说,如果未发生“丹阳教案”,或者查文清按朝廷旨意处理“丹阳教案”,其仕途将一片光明。俗话说,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所以,至今丹阳人民还念念不忘查文清这位清如水、明如镜,爱民如子的清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