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口关税下调是福还是祸?

 文档zhan360 2018-07-26

今年以来持续出台大量下调进口商品关税的政策,最近一段时间关税下调的速度加快、力度加大,不但是消费品下调关税,汽车关税也有大幅下调。这一做法引起市场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进口关税下降有助于提升国民福利;也有人认为伴随关税下降而来的是引狼入室,冲击国内产业。

需要明确的是,关税下调并不是现阶段才采取的政策。我国作为WTO成员国,自加入WTO那天起就承担着减让关税的义务,并且持续在下调关税。在入世之前,我国的关税税率高达70%-80%,而至如今已经下降至25%的平均税率。这一轮消费品进口关税的下调并不是今年才开始实施的,而是从2015年6月份就已经开始,当时对14类日常使用的消费品进口关税税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下调。为了扩大开放、促进消费,今年大幅度下降和取消消费品进口关税,很多进口商品税率降至0。与此同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对外资持股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并且下调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进口关税。

下调进口关税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第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下调进口关税当然是好事,将降低消费成本。进口关税下调之后,以同样的价格能够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并且货物品种会更加丰富,所能够享受到的服务质量也会更高。因此,关税下调将为我国城乡居民带来显而易见的福利。第二,从进出口商品经销商、物流企业、零售商等经济活动参与者来看,他们都是直接受益于关税下调政策的群体。进口关税的降低,能够增加进口商品类别和数量,激发许多经营渠道,增加收益。降低关税也就是降低了进口商品的成本,对整个经营链条创造业务发展空间。第三,从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角度来看,关税下调政策将让非法进口渠道获利收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走私现象。所以通过降税遏制黑市生存空间,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但是,关税下调是把双刃剑,如果下调的范围过大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国内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形成巨大冲击,有可能会影响到本土产业的发展。比较典型并且引起市场重点关注的是汽车产业,今年的降税幅度和范围很大,有声音担心会严重冲击国内品牌和厂商。

中国汽车产业比西方国家发展较晚,刚起步的时候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高关税是为了避免国内汽车产业更少受到进口汽车的冲击。通过吸引跨国汽车企业到中国寻求合作投资办厂,一定程度上吸纳优秀造车技术和经验,推进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

大幅下调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可谓今年开始的新鲜事,有关汽车关税下调的政策比较受到关注。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国产企业品牌与国际上领先者仍有巨大差距,但经过长时间的保护期,国内的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应该初步具备抵御外国汽车厂商竞争的能力。大幅度的降低关税对于部分经营不善、技术不过硬、研发能力弱的国产品牌的确会形成巨大冲击,但这是必经过程。对于有的缺乏自主创新的企业,哪怕再通过高关税保护20年,他们仍然不具备充足的竞争实力,继续保护是没有必要的。

我国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过程,必须要有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让企业提升竞争实力,并且市场化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将丰富国内市场供给,不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而且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汽车产品提质增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提升市场竞争度,让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才能逐步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力。5年、10年之后,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品牌和企业,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优质企业。

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是扁平的、竞争是没有国界的。面对全球化开放的市场,政府不可能继续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给予不合理的保护,而且也保护不了。汽车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也是这样。我国有部分制造业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很多制造业仍有待升级。下调关税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在过去政策保护下,导致大量企业长期的引进和模仿并形成惯性,让很多中国企业缺乏研发的动力。要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市场开放是这条道路的必经过程。对于国内技术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未来有两条路选择:要么削减成本促使产品降价,要么主动加强研发提高质量、技术和品牌。要想林立于全球舞台,第二条路才是正确选择。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