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精舍到书院

 渐华 2018-07-26

古清生

一直以为旧时的文人有趣,书读得好,就考个官当,也省了几多跑官之累,有一天不做官了,就回乡建一座书院,读书讲学,悠然自得,为一方贤士,德高就望重。去年参观了蕲州的金陵书院,其山门和水井仍在,惟改做了道观,当也是明朝时候的建筑了。书院的终结,恰好是一百年前,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新学,改书院、学宫为现代学校,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一员,张之洞的功劳首推他在湖广率先开创了现代教育,此后30年湖北皆为教育示范省。因此,方有了民国时代以后的现代人才。

书院的名称起源于唐代。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设乾元院,转年改称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学士饮酒,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就改称叫集贤殿书院,设长安与洛阳两处,收藏图书达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且分抄正副二本藏于长安与洛阳之集贤殿书院(《趣谈中国书院》,李广生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可见书院便是皇家图书馆,在此掌管藏书、读书、刻书和讲学的,皆为大学士级,民间文人藏书、读书和讲学之所则称精舍和精庐,一直是这么叫,也未见有何不好。问题是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日渐发展,到南北朝就极兴盛,恰恰佛教的经师们选中了精舍和精庐两名称,将其传经授徒之地命名为精舍和精庐,一下子把念经和读书的地方混淆起来,令正统清流的儒学先生大为头痛,岂愿与和尚尼姑混为一谈?就将精舍和精庐改称为书院,就一下子把皇家的名称拿了来。唐后五代十国,天下战乱,官学屡遭破坏,便是给民间书院发展成教育机构提供了机缘,此间河南太乙、江西梧桐、广东衢天书院等皆名扬天下。

民间书院事实上承传着中国文化之香火,但极受困扰的是,每有改朝换代,就要关了书院山门。明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在上《申请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强调“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此疏上奏之后,万历七年正式下达“命毁天下书院”迢书,“应天府以下,凡六十四处”,一时间天下惶惶,讲学者纷纷以设堂、祠避书院之名。无锡学者顾宪成欲修复东林书院数度奔走,十分艰难地重建了东林书院,然后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了一副传世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许东林书院坊间知者不多了,而顾宪成先生这副对联已是世代相传。

那位上疏禁毁书院的江陵神童张居正先生,也是明朝新政的改革家,其十二岁参加荆州文庙书院府级考试,知府怀疑,命其当场对联,否则不予考。这知府也是了得,扭头扫了文庙考场一眼,上联便脱口而出: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张居正又岂是等闲之辈?立答:小学生,一支笔,治国安邦。遂考,中秀才。巡抚顾应璘专程来见,想好了对子出给张居正: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巡抚深感神童日后必成大业,遂赠名“居正”,希望他将来做官能够“秉公居正”此前张居正的名字叫白圭。

到了清朝,清廷则特制了如下律令: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所以近些年来,坊间只议清朝闭国,不论废学,是片面得一塌糊涂。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方允许省城设书院,山长由督抚学台礼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