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情永远在燃烧

 学峰读书 2018-07-26

文/学峰

汪中有老师,早闻其名但始终未见其人,终于趁此次“同课异构”观摩课的机会,一睹汪中有老师的风采,听完一课,叹为观止:老骥伏枥志万里,激情永远在燃烧。语文课,原来可以上的如此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如痴如醉。一堂课居然让我久久难以忘记,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还“耿耿于怀”,不写点什么实在是难以释怀。

汪老师的声音就是一颗无坚不摧的子弹。

我相信,每一个听过汪中有老师上课的人,都会被他的声音震撼,他的声音是如此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气势如虹,他的声音极富感染力,感染也感动了全场观众。这是一个杰出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声音。开篇的导入设计精彩,用他浑厚的声音开使了一堂难忘的课;接着介绍作者鲁迅的声音则是激情澎湃,显示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对于我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的热爱;教师领读的声音则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显示出了一个语文老师良好的语言感觉和功底;结尾时的配乐朗诵《有的人》,更是铿锵有力气势如虹,余音绕梁,让人久久难忘;最让我们感觉奇特甚至有些惊心动魄的就是:在为鲁迅逝世默哀的时候他的画外音,深情、悲情、真情的声音,最后几乎哽咽。说实话,对于汪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我开始觉得设计的太大胆甚至有些过了,但是,当庄严肃穆的音乐响起,当他悲情的画外音一进入,他的声音如子弹一样,我们全被击中了。那样的音乐,那样的气氛,那样的声音,洗涤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深地揪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沉浸其中。这岂非正是最好的语文教育,这难道不就是最佳的语文教学吗?全场汪老师的声音都回荡在我们耳边,用他难忘的声音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汪老师的声音就是一颗无坚不摧的子弹。

汪老师的语言就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汪老师以富有感染力、激情、巧妙、有效的语言抓住了学生,征服了观众,打造了一堂好课。无论是开篇的激情导入,还是介绍鲁迅时的一往情深;无论是默哀时的真情流露难以自抑,还是师生合作朗读的情景交融;无论是交流研讨时的亲和洒脱,还是互动交流时的文采斐然;无论是解说时的春风化雨,还是总结时的掷地有声,汪老师都有效地把握住了课堂节奏的抑扬顿挫,自如地调控着学生情感的跌宕起伏,用他的语言掌控着一切:气氛、情感、内容、思想等等。想一想,学生想要的不就是充满活力,激情四射,如沐春风的语言;不就是蕴藏浓厚审美情趣的,涵咏不尽的语言吗?汪老师的语言就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汪老师的情感就是一汪洋恣肆的大海。

教材中的作品,大都是“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讲课时教师就要将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渲染课堂激发学生。汪老师的课奔涌着强大的情感激流,蕴藏着深沉丰富的万千情愫。开篇的激情导入,介绍鲁迅的深情厚意,为鲁迅默哀时的悲情投入,范读课文时的真情流露,讲解课文时温情脉脉,总结全文时的爱憎分明,最后朗诵时的激情澎湃,我们都看到这是一个激情、深情、悲情、真情、温情的性情中人。他可以神游万里去那个时代和鲁迅对话,也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深入剖析文中的情理。他引领着学生随同作者一到去那个时代与鲁迅会面,用心与鲁迅交流,用灵魂之碰撞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情感飓风,然后通过各种手段释放出来感染学生,激起一场关于鲁迅关于情感关于怀念关于历史的风暴,使作品的情感、理趣、思想与作者的情怀、情趣、哲思,教师的体验、感悟、认识融为一体,获得学生和观众的投入、思考、感染,取得多方的共鸣效应,让师生共同沉浸在对鲁迅的崇高敬意和深深地震撼中。没有情感的课堂就没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心灵涟漪。而汪老师的课激起的绝不是涟漪,而是心灵与情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惊心动魄。汪老师的情感就是一汪洋恣肆的大海。


汪中有老师的课,声音气势如虹,语言文采斐然,情感跌宕起伏,风度亲和潇洒,板书完美无瑕,让人如痴如醉。语文课居然可以上成这样,语文课居然可以这样上,除了佩服就是敬佩了。顺便说一句,汪老师已经五十三岁了。

一堂好课犹如一首荡气回肠的乐曲,余音绕梁,百日不绝,让人久久难忘,时至今日,也难释怀,唯有拙文一篇赋诗一首,以表无限心意。

观汪中有老师上课有感

跌宕起伏设计妙,

荡气回肠教法高。

心情境融为一体,

师生众感成一片。

悲悯给了你情泪,

真情赋予你光芒,

情真意切感天地,

气势如虹震人心。

老骥伏枥志万里,

激情永远在燃烧。

我是学峰,欢迎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学峰读书会,让思想点亮教育,用读书改变人生,期待您的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