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茯苓:食膳与实际应用

 秦岭之尖 2018-07-27

茯苓甘淡性平, 补而不腻,利而不峻,还有“四时神药”的美称。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茯苓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配利药可助祛湿之功,配补药益健脾之效;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


药用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肾经,气味俱薄,升而复降。味甘补土,健脾祛湿,又淡能利窍。气味俱薄而升浮,可生津上行,又复下降,可导浊下行。故茯苓为淡渗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要药,可治脾虚不运之水肿、痰饮、食少、便溏及心神不安等证。茯苓有赤、白之分,一般说茯苓时指的是白茯苓,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而赤茯苓则是茯苓块里淡红色疏松的部分。白补而赤泻,白茯苓补则健脾益智,赤茯苓泻则清热除湿,如明·缪希雍《本草经疏》曰:“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茯苓平淡之性,补而不腻,利而不峻,与他药配伍成对,则妙用无穷。配利药,则祛湿之功更长,配补药,则健脾之效益显;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配寒药则寒,配热药则热。正如清·严洁等《得配本草》曰:“得人参,通胃阳;得白术,逐脾水;得艾叶,止心汗;得半夏,治痰饮;得木香,治泄痢不止;配黄蜡,治浊遗带下;君川连、花粉,治上盛下虚之消渴;加朱砂,镇心惊。”


说茯苓必定要说到其淡渗利水的功效:茯苓配白术可健脾利水茯苓配猪苓淡渗利水、茯苓配升麻升阳利水、配杏仁宣肺利水,配木香行气利水,配冬葵子滑窍利水,配桂枝通阳化气利水

还有常用的配伍有茯苓配人参,可和胃助阳,茯苓配麦冬可益肺宁志,配茯神可宁心安神


此外,茯苓是复方配伍中最基本的单位,体现了中药配伍中寒热、补泻、升降、敛散等配伍关系。且茯苓不但与他药配伍形成药对,还常作为主药对在复方中发挥主导作用,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茯苓 Poria cocos (Schw. ) Wolf

茯苓《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通常在 7 ~ 9 月采挖,反复“发汗”,阴干,再稍蒸,晒干,或鲜茯苓阴干。

【异名】云苓、玉灵、白茯苓。

【性味】其性平,味甘、淡。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安神。主治水肿尿少、脾虚食少、痰饮眩悸、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成分】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氨基酸、有机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胆碱、麦角甾醇、多种酶和钾盐。

【适用人群】本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显著抑制癌细胞的作用,还有强心、利尿、镇静、保肝等作用。临床上还用于治疗产后尿潴留及肝炎、癌症的辅助治疗,以及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等疾病。

【注意事项】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茯苓忌醋。

【用法用量】煎服,一次常用量 9 ~ 15 克。茯苓为利水渗湿而消水肿之要药。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炒、煮、炖、蒸、烧、炸等烹制方法。


食膳与实际应用


证属脾虚水泛,又当先治脾胃时,常用的食疗食材就有茯苓,一些传统药膳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茯苓饼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延年益寿药膳茯苓豆腐,健脾益气药膳茯苓酥,茯苓包子则是具有燥湿化浊、清热利湿、温阳化水作用的祛湿药膳。


像上文说的与他药搭配,茯苓与薏苡仁强强联合的薏苡茯苓粥便是清热除湿药膳,适用于湿热两盛,或湿从热化,以及湿热下注所引起的病证。


从本能量饼干

健脾祛湿

【临床表现】

症状一、身体困重,四肢乏力,这是体内湿气重的最典型的表现。

症状二、头晕,头部沉重“蒙查查”,想要睡觉。

症状三、大便粘,便便拉出来粘在马桶上,用水冲都冲不干净。

症状四、没有胃口,感觉肚子饱胀,总是不想吃东西。

症状五、嘴巴发粘,并且发甜。

症状六、颈肩腰腿痛人群感觉症状加重等

【食疗药膳】

从本能量饼干:覆盆子、白术、茯苓、黑芝麻等,磨为细末,加鸡蛋黄油,混匀,与面粉一起加水和面,做成饼干样的小饼,置烘箱内烘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