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1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7-27

   下面要讲的是肺痈。

《金匮要略》“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

     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
讲解:

   在第1条第二段里面,首先讲了肺痿的临床特征,然后他说“师曰,为肺痿之病”
   在第二段里面把肺痿的临床特征拿出来以后,开始讲肺痈的脉证,大家看有
什么特征,他说:“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口中辟辟燥”- 它是来讲口干燥的一种样子,甚至于发出声响。
   你看那个高热的病人有的干燥到什么程度啊?真就是老百姓讲的,张不开嘴
了,非常的干燥,发出声响。
   这是“辟辟燥”来形容它病机上,由于肺热壅盛所致,火性炎上,消烁津液
,所以临床表现了口中干燥的辟辟发出声响。

“咳即胸中隐隐痛”- 首先来说,咳嗽也是它的必见症状。
   咳嗽的同时还伴有胸痛,而且当咳嗽的时候,使这种胸痛加剧,这就是肺脏
生有痈脓。
   “咳即胸中隐隐痛”咳嗽、胸痛,而且咳嗽使胸痛加剧,是因为肺脏生有痈
脓。这在早期症状上很重要。因为作为“发为痈脓”,我们讲在脏,在腑、在脉络,痛是发痈肿的早期症状。

   请大家看第十八篇,讲肠痈的时候,他首先讲初起典型症状的表现,请大家打开第十八篇,看第1条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这一段,我们将来要和我们第2条讲肺痈的三个阶段,表证期的讲解相联系,就是说,不管是在脏、在腑、在脉络,初发痈肿的时候,它首先表现一种表证,有发热、恶寒、脉数,而且这种表证期是浮数的脉
​   但是,如果和一般的表证鉴别的话,说这不是一般的表证,发热、恶寒、脉浮
数, * “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现在作为肺痈,表证期也是见表证,但是,这个已经说出来了,就是痛有定处,痛在胸,肺居于胸中,所以这是“发为痈脓”的早期症状,病人首先反映胸痛,痛有定处。 * “咳即胸中隐隐痛”

   接着就是脉象,

“反脉滑数”- 这和第三段的描写“数实者为肺痈”是一个意思,都是来说明是属于实热证。

   后面又说,
“数实者为肺痈”- “发为痈脓”的这样一种病证,在脉象上表现为滑数,数
实有力的脉。

“咳唾脓血”- 这应当是肺痈的典型临床特征。
   因为作为“咳即胸痛”,它可能还包含有其它的病证,但是,毕竟是联系在
一起看的话,当见到咳唾脓血的话,那就是它的典型症状了,是一种标志性的特征。后面的条文还要解释这种“脓血”,“其味腥臭,状如米粥”等等。

   现在我要说的,在肺痿和肺痈在脉证的鉴别上大体上,张仲景是这么给你鉴别开了。
   历代医家里面,对“咳唾脓血”,它是说,“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
唾脓血”是紧跟在后面,因此有的断句是另起一段,说“咳唾脓血”,其义指“咳唾脓血”不为肺痈专有。肺痿和可见咳唾脓血。
   我说是两种情况,到了真要咳唾脓血,实证、热证的肺痈咳唾脓血,实际上
症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它必定是一种急证、热证、实证。

   作为肺痿来说,有虚热肺痿、虚寒肺痿两种,但是它相对来说在病情上,是一种虚证的表现,所以最后鉴别诊断,他说,

“脉数虚者为肺痿”- 等于在后面又加了一条,用脉象来进行鉴别诊断,数虚就是细数,数而无力,从脉象来鉴别。
   虚热肺痿即或出现脓血,应当说是其味不臭,或者量少,或者出现的较晚。
这样的病情,基本上来说,就是虚热肺痿,如果在复感风热之邪,使其化热,“虚实夹杂”的时候,伤及脉络,可能能够见到有痰中带血,或者吐脓血者。

   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没有讨论的意义了。因为目前在呼吸疾患的检查上,不管是X线透视,拍片,再加上CT,还有痰培养,都能够做鉴别诊断的,但是,我现在讲的是张仲景在文字表述上所说明的问题,就是这样。所以咳唾脓血,一定得是肺痈的临床典型特征。

   如果说虚热肺痿,再复感风热之邪,再化热,那个情况绝对不能象实证、热
证的肺痈那样所表现的脓血“状如米粥,气味腥臭”。

   所以,在病情上的鉴别,我觉得很容易,
第一、病情上必须一虚一实。肺痿偏虚,而且在它的分类上我昨天介绍了有虚
寒、虚热之别。作为肺痈一定是实证。
第二、在病机分析上,作为肺痈,它一定得是热聚肺溃所致。作为肺痿,它是
一种因重亡津液,虚热灼肺所致。

   还需要说明的,肺痿的“寸口脉数”,在早期的时候它也是数而无力的,这里的脉数,作为肺痿,一定是虚热所致,是虚热在肺的意思,用“寸口脉数”来表示虚热在肺,不要理解成别的意思。

   作为肺为娇脏,它不耐寒热,所以“热则气烁,冷则气沮”。所以我们下面还要讲一下,肺痿、肺痈具体的病因、病机,包括它在发病过程中的机转问题。根据条文来看,就是第2条原文的分析了。

   作为本科教学,第1条讲的问题之后,我们做了肺痿、肺痈它两的鉴别,就象我刚才给大家说的这样,

板书
     病情  脉象      病机          典型特征
肺痿  虚   数虚     阴虚有热      咳、浊唾涎沫
                                 寸口脉数,虚热在肺所致

肺痈  实  数实(滑数)  热聚肺溃   咳即胸中隐隐痛
                                  口中辟辟燥,甚则咳唾脓血


   这是第一条,给大家作这样一个表示来进行鉴别。

   下面请大家看第77页,尤在泾对肺痿和肺痈在命名上,怎么理解,也等于把这个条文进行一下归纳,《心典》第二行,就是把肺痿、肺痈作鉴别,比而论之,
“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灼而肺焦也。
  痈者,壅也,如土质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溃也。
  故其脉象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

   比方说,肺痈的病,我说相当于近代医学里面的肺化脓症,肺脓疡,包括现在看的一些急性的肺感染,炎性的改变,有的不吐脓血,但是它的临床表现是一种实证、热证。

   作为肺痿,比方它讲到了关于肺叶焦的问题,我认为包括西医讲的肺不张症,但是不等于就是肺不张症,它应该指的是慢性咳嗽,相当于支气管炎,老慢支,年复一年的不能根治,应该是属于肺痿的范畴。
   比方说,虚热肺痿就是虚嗽,甚至有的是劳嗽,这一类是属于肺痿的范畴,
因为肺不张症的病人,我看到的,特别是在幼儿时,他可能肺感染,痰吐不出来,当时的诊断不确切,就是退烧了,或者是小孩能吃东西了,家长就疏忽了,结果这个痰不能够及时有力的排出的时候,它可能把一些小的支气管堵住了,一下造成了肺叶不张了,可是肺的本身的代偿功能很强的,所以,不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当他长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比方说16岁以后,成人之前,你会发现他脊柱弯曲了,胸廓不对称了,那个时候才发现,或者小孩儿初中做体检的时候,才发现有肺不张的情况,但是他临床症状,咳嗽,或者是感染等症状,只要不感冒,不引起感染的话,它并不影响他正常的生活、学习,就是不会出现典型的肺痿的症状。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呢?
   就是当他反复的咳嗽,就象我们说的咳嗽不已时。
​   那么,它有虚热、虚寒之别
,是因为体质的因素,范围就是虚寒的肺痿一般都是体质偏于阳虚,因此易从寒化,这种长期咳嗽不愈的咳嗽,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是虚热肺痿失治的话,它又可以变为虚寒肺痿,由实转虚。
​   也可以由肺痈如果治疗不当,转
为肺痿,这就是在病理上为什么有互相转化的问题。
* 虚热肺痿可以变为虚寒肺痿,
* 实证、热证的肺痈,因为失治或者是正气虚而邪气盛,它也可以逐渐的转化
为肺痿,是这样的关系。
   所以患有肺不张症的病人,长期咳嗽以后,他也会变成“脉虚数”,这样一
种肺痿的临床表现。

   第1条就讲完了。

   现在我们来分析第2条。这一条专论肺痈的病因、病机、脉证和预后。我先把这一条的意思给大家顺一下,

原文:“2.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
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 - 病出现咳逆,你怎么知道他得的是肺痈呢

“脉之”- 书上[词解]讲,就是用诊脉。
   实际上我们也不能仅通过脉诊来确认他是否得了肺痈。还是要临床四诊合参
。[词解]中单一解说“诊脉”,我认为应该是说,在诊断上,你怎么知道他得了肺痈呢?该这样理解。不要局限的说“脉之”就是诊脉。

“当有脓血”- 就是我刚才讲的,咳唾脓血,是肺痈的典型症状、临床特征。

“吐之则死”- 这个“死”字应该活看,咳唾脓血当然是来说明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肺热不说,已经脓成腐溃了,说明病重了要引起重视,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应该抓紧。
   这个“死”不是一定就是死,尤其现在我们了在看肺化脓症,只要是治疗得
当,不出现败血症,不会死人的,所以这个地方这个“死”字一定要活看。

“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 这里实际上他就是在说肺痈的三个阶段。

   病因、病机是什么?
   我觉的在病因上,咱们书上讲的是风热之邪,或者是风热病邪,而我要说成是风热病毒,我说的这个病毒不是和西医的那个病毒学说混同。
   我们讲的风热之邪,它是一个通过辛凉解表法可以治好的,但是,作为肺痈
的初期,用解表法是不能根治的,而且控制不了病情的发展的,所以,我讲这是风热病毒之邪所致。
   这么讲是为了突出在辛凉解表法的同时,应该提早运用清肺泄肺的药物,或
者说清肺解毒的药物,才能控制这个病情的发展。
   有好多中西医结合的同志说,肺痈表证期并不等于非得发展到肺痈,可以通
过正确的、早期的治疗,给它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

   这个病机,就象刚才我说过的,肺痈一定得是热聚肺溃。首先是实热壅盛于肺,病变部位在肺,脓成肺溃。关于脓成一定得是热瘀和血搏结在一起。

   关于脉证,我们按照三期来说,

一、表证期,相当于原文提到的,“风伤皮毛,风中于卫”的阶段。

   它用脉象来推论,即是浮数的脉,寸口脉微,的“微”是“浮”的意思,浮而数,所以我说外感风热病毒从哪来,浮数的脉推导出来的,外感风热。

   在症状上他讲“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所以它伴有的症状,早期症状就是我们说的表证,出现发热,恶寒,包括汗出,脉是浮数的。

   我们《讲义》也是认为,在表证期“风伤皮毛”阶段,在症状上,见恶寒、发热、有汗,还伴有上一条所说的咽喉干燥,发痒、咳嗽、脉浮数。

   主症,刚才我们说痛有定处是化为痈脓的特征,胸痛,咳嗽,咳即胸中隐隐痛,口干舌燥,这是表证期应当有的症状。
   我们结合第十八篇的原文,就是即使一派的表证俱备,但是一定得有“咳即
胸中隐隐痛”这个症,即痛有定处,才能确认为肺痈早期。

二、酿脓期,看原文怎么说的,酿脓期是属于“风舍于肺”的阶段。

   “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关于痰,他说“多唾浊沫”,“咽燥不渴”,“时时振寒”(是发热),大家说他把脉象给省略了,其脉应该是前面提到的“脉反滑数”,包括“数实有力”,应该补充进来。

“口干喘满”- 这都好理解的,因为胸痛,肺有痈脓了。

   现在
“咽燥不渴”- 怎么理解?我们说,口干、舌燥,火性炎上,他应该口渴。
   象白虎汤证,脉洪大,口大渴,身大热。为什么这个证它不渴?
   现在就是说,特别是“风舍于肺”这个阶段,相当于阳明经的那种热,但是为什么不渴,这也是很有争议的。

* 有人认为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咽燥而渴”,不和而,在篆字上,抄写时有相似的地方,如果结合临床的话,好象“而渴”比较合理。

* 有人认为现在为什么出现了“不渴”,认为热聚的原因,影响了布津,因为肺气它也受到了影响,所以,只是“口燥”而“不渴”。但是临床上,好像伴随着高热,没有不渴的。

* 一种认为,是在传抄上有误,临床表现也是高热,而且病情进展的时候,一定是口渴的。
   咱们这《讲义》上讲他“不渴”也是说的肺气不利,气不布津,只能从这个方面来解释。因为津液不能很好的敷布,所以,表现口燥而相对“不渴”,这个仅作参考。

“多唾浊沫”- 这也是痰,粘稠的痰。
   我看到的病人,有的他根本还没有吐痰,开始酿脓的时候,他发热、振寒、脉数,这是病情进展的一个表现。

“振寒脉数”- 是肺痈病情进展的主要标志,就是“有一分振寒,就有一分高热”,同时见数实有力的脉,这是整个肺痈,从它开始酿脓,或者是它早期的时候,就表现为数脉,有热在里,在肺。

三、成脓期,“热之所过,血为止凝滞,蓄结痈脓”这就到了成脓期了。
   “蓄结痈脓”阶段,叫做“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从这可以看出,
* 一个是实热,
* 再一个和血分、和瘀血搏结有关。
   所以我们叫做“肉腐成脓,蓄结痈脓”,脓已成熟,这个时候的表现症状,就象它原文所讲的“吐如米粥,”脓已成熟了。

以上是三个发展阶段。按照原文的顺序来归纳一下:

   表证期,

是“风伤皮毛,风中于卫”的阶段,是表证加痛有定处,而且“咳即胸中隐隐痛”,口干舌燥,或者是咽喉发痒。

   酿脓期,
是脓未成、将成的阶段,叫做“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
,咽燥不渴”,关于不渴有两种认识。
  “多唾浊沫”,我已经讲了对于粘稠的痰核稀薄的痰,当时他就用“浊唾涎沫”来形容的。
   这个酿脓阶段,最典型的症状,或者说,肺痈病进展的标志,就是“振寒脉数”,因为“有一分振寒,就有一分高热”,脉数,数实有力。

   成脓期,
用张仲景的话来讲“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如果按照卫气营血辨证,这是到了营血阶段了。
   如果学习《温病学》的时候,大家一定会考虑“热壅营血”的时候会出现神志方面的病变,但是肺痈的话,怎么高热,它并没有神志方面的改变。

   肺痈高热没有神志方面的改变,这怎么理解?
   那就是作为温病来说,它是温热之邪对全身的一种影响,影响到神志,而肺痈的话,病变部位就是局限在肺脏。对于肺痈的整个发展过程,它是按照卫气营血辨证,这为温病学派兴起以后的卫气营血辨证奠定了基础。大家看出来没有,
* 在表证期,他就认为是“风伤皮毛”在卫分。
* 到酿脓期,“风舍于肺”的时候,这就相当于在气分。
* 而成脓期,“热之所过,血为止凝滞”,相当于在营血。
* 但是肺痈与温病有所区别,肺痈没有神志方面的改变。

   现在条文里面有几处插入法,插入了几句话是为了提醒、鉴别:

   第一处插入,
“风中于卫,呼吸不入”- 这句话是来说明病情由轻转重,是一个渐进过程,“风中于卫”的时候,正气尚盛,风热病毒不止于深入于里,所以,可以随着呼气,靠着正气排出体外,可以抗邪于外。
   他是拿“肺主气,司呼吸”来解释,怎么能够使肺痈有转机,能够使风热病
毒之邪,不至于深入于里,不至于发展到“风舍于肺”的阶段。

   第二处插入,
“热过于营,吸而不出”- 如果到了热邪深入到营血的阶段的时候,病情就深重了,而且正气衰减,邪气转盛,“吸而不出”这个病毒之邪就不好出去了,那病情就会转重,以致咳唾脓血。

   这是两种不同病情,而且讲了它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来说明肺痈的转机,怎么由轻转重,这么由重转轻,用“呼气不入”和“吸而不出”来表示的,这也能体现“风中于卫”阶段,若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就不至于“热过于营”了。

   第三处插入,
叫做“风伤皮毛,热伤血脉”- 轻浅的阶段的时候,仅仅是热毒在皮毛、浅表,病情也轻。当“热伤血脉”的时候,病情危重,而且肺痈要进入到成脓期了。
   所以,这里用两这句话来说明病情由轻转重,以及如何调动正气抗邪,使病情不至于深重。

   第四处插入,
“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这在一次说明,在早期阶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向愈的快,而且预后好。“始萌”就是在病情初起的阶段,这时要抓紧治疗。
   “脓成则死”,这个“死”字又得活看,还是说脓成了,肯定是病情发展到了严重阶段了,但是死或不死还得取决于治疗的方法是否得当,正气不被大伤,有利于抗邪。

   以上是用原文来表述的,肺痈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它的主要代表症状。

   在病机的认识上,我觉得总体来讲,肺痈的形成,就是感受了风热病毒之邪,邪热犯肺,壅塞不通,蕴结不解,特别是这种热邪壅塞又和血分瘀结在一起,因此就会出现,结聚成痈,腐溃成脓。特别是脓出,才能看见“咳唾脓血”的典型症状。

   第二段就讲到这里。

   这一部分,在第六版《金匮讲义》为什么不讲它了呢,就是觉得这一部分的内容,和《中医内科学》的肺痈部分有重复性,但是如果取消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你就将见不到张仲景的原文,是怎么表述的了。
​   在当时没有任何检测手段的情况下,他完全靠着自己临床观察病情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把它描述出来,现在和临床上,中、西医的诊断和认识过程是一致的,这是很了不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