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汐钰文艺范 2018-07-27

拓跋焘对夏、北燕等北方政权的战争

在北魏进占河南当年,拓跋嗣病死,其子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在拓跋焘在位的三十年中,对周边政权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有对草原柔然人的纯骑兵征讨,也有内陆方式的战争。总的来说,在拓跋焘时期,北魏军队仍保持着骑兵的传统优势地位,攻城及步兵作战能力则比拓跋嗣末期的河南之战逐渐有所提高。

赫连勃勃在陕北建立夏政权,吞并了被刘裕攻灭的后秦的主要疆域,他死后,赫连昌继位,拓跋焘迅速对赫连夏政权展开了进攻。魏、夏之间是自北向南流的黄河。北魏始光三年(426年)九月,魏军进攻,奚斤率四万五千人、周几率万人从南线进军:奚斤自平城进攻蒲坂,周几则从洛阳向潼关进军,准备合兵进攻关中;拓跋焘则率禁军从北道西进,准备渡河攻击夏都统万城。

至十一月,奚斤所部尚被阻于蒲坂关之下。黄河北段因天寒突然封冻,拓跋焘闻讯,遂率二万骑兵长途奔袭统万。经过五天急行军,魏军进抵统万城下。赫连昌等猝不及防,出城迎战被魏军击败,夏军遂闭城坚守。魏军都是骑兵,没有步兵进行攻城战,也无辎重提供补给,只在城外停留了一天,并分兵袭掠郊外,俘获大量居民和牛马,然后班师回平城。但统万被围困的消息传到蒲坂前线,引起夏军惊恐溃败,奚斤所部遂乘胜进占长安,并与关中夏军展开拉锯战。

拓跋焘认识到统万城坚固难攻,遂命在阴山大规模伐木,制造攻城器械。次年(始光四年,427年)四月,北魏开始大规模动员,准备一举攻灭赫连夏政权:

治兵讲武,分诸军,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三万骑为前驱,常山王素、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步兵三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步兵三万部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精骑三千为前候。

为了攻破统万,魏军中以步兵占多数,三路主力军队中步兵占了两路,其中一路三万人专门运送攻城器械,可见魏军做了长期围困统万城的准备。为了便于辎重通行,魏军还在黄河上架设了浮桥。但在渡过黄河之后,魏帝拓跋焘仍率三万骑兵先行。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拓跋焘甚至命令将辎重留在中途,只带骑兵部队轻装前进。此举引起下属疑虑:

群臣咸谏曰:“统万城坚,非十日可拔,今轻军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资,不若步军攻具,一时俱往。”

世祖曰:夫用兵之术,攻城最下,不得已而用之。如其攻具一时俱往,贼必惧而坚守,若攻不时拔,则食尽兵疲,外无所掠,非上策也。朕以轻骑至其城下,彼先闻有步军而徒见骑至,必当心闲,朕且羸师以诱之,若得一战,擒之必矣。所以然者,军士去家二千里,复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以是决战则有余,攻城则不足。”

在拓跋焘的计划中,动用步兵和器械攻城是下策,因为攻城战耗时颇长,统万距离北魏疆界过远,补给不便;但大量步兵和攻城器械的进军会给赫连昌造成错觉,以为魏军推进速度必然缓慢。魏骑兵先至统万城下时,夏军会认为并非魏军主力,可能因麻痹大意而出城作战,正可借此机会一举歼灭夏军主力,使统万城不攻自破。

五月底,拓跋焘骑兵进抵统万附近,并分兵劫掠当地居民。赫连昌本来准备据城坚守,但得知赶到的魏军骑兵数量较少、步兵主力尚远时,遂于六月二日出城作战,被魏军骑兵击败,赫连昌逃奔,魏军进占统万。此后不久,赫连昌被魏军俘获。其弟赫连定称帝,活动于陇山的上邽、平凉一带,试图寻机夺回故地。430年,赫连定与刘宋相约对北魏发起攻击。拓跋焘遂决心解除赫连定威胁。

八月,拓跋焘自平城出发,先至统万,于十一月进至平凉。赫连定以一部分兵力守平凉,自己带部分兵力阻击魏军,被魏军击败而逃。魏军开始围困平凉城,并掘堑壕防止其逃逸。至十二月,平凉夏军出降,共计围城二十六天。这应是魏军一次比较成功的攻城战。当然,平阳城规模并不大,夏军也没有做好坚守的准备,才使魏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克城。但魏军仍为攻城付出了代价:魏军制造攻城冲车并进行撞击试验,结果发生故障,深受拓跋焘喜爱的将领尉地干被断裂的绳索击中肋部而死。这是魏军在“中原化”过程中的一幕不算顺利的小插曲。

随后,割据辽西的北燕冯文通政权成为北魏的攻击目标。延和元年(432年),拓跋焘亲征北燕。为了攻克北燕都城和龙,北魏先在幽州制造了大量攻城设备,并动用万余民夫将这些器械运往和龙。七月,魏军主力抵达和龙城下,征发当地三万劳力掘堑筑墙,进行围困,并分兵袭掠燕境各地。和龙燕军曾出城作战,被魏军击败,遂一心守城。魏军围攻至九月不能破城,由于天气转冷、补给困难被迫撤军。此次围城仅两个月时间,说明魏军尚缺乏在敌境持久作战的信心。

此后数年内,魏军多次以骑兵突袭的方式袭掠北燕境内,进攻时间都在夏季六七月间。这种袭掠破坏了正在生长的庄稼,俘获了大量人口,使北燕国力大为削弱。到太延二年(436年),拓跋焘再次派骑兵袭击北燕,此次出击的兵力并不多,只有娥清、古弼率领的“精骑一万”,以及北魏驻辽西的一些地方部队。拓跋焘大概并未部署攻克和龙的任务,但和龙城内发生叛乱,冯文通感到无力抵抗魏军,遂逃亡至高丽境内,北燕全境被北魏占领。

430年宋魏河南之战

拓跋焘在位时期曾与刘宋两度发生大规模战事。这两次战事都发生在河南地区,既和拓跋嗣晚年的宋魏河南之战有一定继承关系,又具有南北政权之间战争的普遍规律。

宋武帝刘义隆登基后一直试图恢复被拓跋嗣占领的河南地区,将边界推进到黄河一线。这一方面是希望恢复汉魏故都洛阳,建立政治上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固守黄河防线取得战略安全。而这一时期的拓跋焘和北魏政权尚面临着北方柔然人的威胁,同时还要对东北、西北方的北燕、赫连夏等政权进行兼并战争,所以无法将全部国力用于对南方作战。从宏观的政治发展来看,北魏政权此时尚未全面完成中原化,其政权组织结构也不适应在南方进行步兵为主的持久战。所以,拓跋焘时期与刘宋的两场战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战略态势和力量对比。

宋元嘉七年(430年)初,刘宋开始筹备收复河南之战。在开战之前,刘义隆曾派遣使者至北魏要求归还河南旧地,并表示宋不准备向河北扩张。这个提议被拓跋焘断然拒绝。拓跋焘判断宋军会趁雨季泛舟北上,所以没有准备固守河南,而是待冬季封冻后再驱逐宋军:

先遣殿中将军田奇衔命告焘:“河南旧是宋土,中为彼所侵,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此岂可得河南。必进军,今权当敛戍相避,须冬行地净,河冰合,自更取之。”

但对于宋军是否会发动进攻,北魏内部尚有不同意见。徐州刺史叔孙建驻防河南,他派出一名僧人间谍到刘宋境内的彭城。僧人看到刘宋北境已经戒严,民间正在征发马匹,三月间宋军数万人陆续抵达彭城,准备循泗水发起攻势。叔孙建将这个动向报告拓跋焘,并请求紧急增兵三万,对尚未完成部署的宋军发起主动进攻,挫败其企图。报告送到平城时,深受拓跋焘信赖的侍中崔浩认为,宋军惮于魏军骑兵的威胁,不会主动发起进攻,叔孙建等是看到北方边境将帅与柔然作战,虏获颇多,心生羡慕而希望挑起战事。另外,崔浩也提到,行将进入夏季,不便在南线进行战争,即使开战也应等到秋后。

此时北魏和柔然、赫连定都在进行战争,魏军兵力颇为紧张,拓跋焘不想主动对刘宋作战,遂准备采纳崔浩的意见。但随着宋军的向北推进,叔孙建等南线将领频频告急,要求调河北军队增援河南,并在河北造船为河南输送补给。由于多数臣僚都倾向于战争不可避免,拓跋焘最终批准了这个请求,并派遣来自南方的司马楚之等到边界上招募武装。这说明拓跋焘对河南的战事并未有明确计划,也没有坚持“敛戍相避”、先撤退再反击的预想。

七月,宋军到彦之舰队溯泗水、清水而上逼近黄河,战事遂不可避免。此时正当盛暑,所以魏军没有在河南进行防御作战,河南的四个主要据点碻磝、滑台、洛阳、虎牢守军全部撤回黄河北岸。宋军全面占领河南,舰队自清水驶入黄河,巡游在西起潼关东至入海口的上千里河段。

至十月,魏军开始反攻,迅速攻克了洛阳、虎牢二城。此时黄河下游尚未封冻,魏军应当是乘船渡河。到彦之主力舰队本集结于清水入黄河口一带,见到魏军攻势凶猛,封冻期又将来临,遂循济水向青州方向撤退,只留朱修之率万余宋军固守滑台孤城。魏军一面围困滑台,一面追击退却的宋军。到彦之主力急于撤退,焚毁舟舰徒步逃往彭城。刘义隆派遣檀道济自彭城救援滑台,但沿途遭到魏军阻击,行进缓慢。到元嘉八年(431年)二月,滑台城粮尽失守,朱修之及上万名宋军成为俘虏。宋军这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和七年前拓跋嗣发动的进占河南之战相比,430年的河南之战宋军表现更差,重兵驻防的滑台城也仅坚持了四个月。这一是因为宋军已有上次失败的教训,对于在冬季固守黄河防线没有信心;二则是宋军从八月进占河南,到十月迎击魏军的反攻,只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粮储、城防等工作都不够充分,当冬季临近、水路运输中断时便难以坚守。

另外,在对宋军展开反击之际,魏帝拓跋焘还在亲率禁军征讨关西的赫连定残余势力。所以魏军是在西、南两线,对两个政权同时进行战争,而且都获得了胜利。这背后的直接原因,是魏军一直在进行对柔然、赫连等势力的战争,军队富有作战经验,拓跋焘及叔孙建等将帅的素质较高;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北魏此时已经统治了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河北地区,深化了对汉地的统治,可以发掘出巨大的战争潜力,而且北魏还控制着以平城为中心的草原地区,维持着强大的骑兵战斗力。农业和草原地区两种军事资源的综合,保障了拓跋焘时期对周边的扩张战争。

450年宋魏之战

到刘义隆和拓跋焘统治后期,北魏已兼并了北方诸割据政权,宋、魏之间的对峙和冲突更为直接。在440年代后期,北魏关中地区发生盖吴武装起事,刘宋试图乘机向关中扩张,对盖吴武装多有援助。拓跋焘平定盖吴之后,决心对刘宋进行报复性攻击,遂揭开了450年宋魏大规模战事的序幕。(关于此次战役,可参考图10)这一年度宋魏战争的特点是:

第一,投入兵力规模巨大,双方几乎都是倾国动员。

第二,地域广。战场自黄河直至长江,从东线的泗水流域到中线的汝水、颖水流域,再到西线的陕城—潼关方向,都有激烈战事。

第三,南北双方选择战机的季节阶段性非常明显。年初的春季是北魏的进攻阶段;夏季,宋军转入反攻;到秋冬季,则是魏军的更大规模反攻。一年之中,战局因时令分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正月,拓跋焘率兵渡过黄河,先到洛阳巡视。二月,他对刘宋方面“声云猎于梁川”。刘义隆判断魏军可能会有骚扰攻势,遂要求淮北边戍“小寇至,则坚守拒之;大众来,则拔民户归寿阳”。但魏军的行军非常迅速。二月三日(甲午),拓跋焘尚在做游猎姿态,二十日(辛亥),魏军已经突入刘宋境内。关于魏军数量,《宋书·索虏传》称“焘自率步骑十万寇汝南”,此数字大致不误。宋军边防戍所来不及做出反应。汝水、颖水流域诸郡县相继失守。只有汝水之滨的悬瓠城中有近千名士兵坚守,寿阳宋军主力慑于魏军威势,不敢前往救援。魏军一面分兵劫掠周边郡县,一面围攻悬瓠,采用了架设高楼射箭、用虾蟆车运土填堑、冲车撞击城墙等攻城战术,甚至熔毁佛像制造大钩,“施之冲车端,以牵楼堞”,并搭人梯(肉薄)强行爬城,但都被守城宋军击退。魏军围城共四十二天,进入四月之后,刘义隆派出的增援军队即将抵达,拓跋焘遂下令撤退,450年宋魏第一阶段战事结束。

在这一阶段战事中,北魏常备军数量多且机动性强,优势非常明显,能在宋军进行备战之前迅速展开攻势。当宋军集结向战场开进时,魏军已掳掠了大量人口撤军。另外,此次魏军的攻势比较集中,只局限在淮河中游以北,刘宋所谓“淮西六郡”地区。但拓跋焘此次并未有向南推进边界的全盘计划,只是准备进行一次劫掠作战,所以战事开始时间较晚,且悬瓠临近淮河入夏较早,使得魏军未能克城而退兵。

第二阶段

为报复魏军及恢复河南地区,刘义隆在此年夏发动大规模北伐。此次刘宋境内全面动员,北伐军主要分三路:

东线,王玄谟水师自彭城北上,准备自碻磝入黄河克复滑台,并进而占领虎牢、洛阳。

中线,隶属于豫州刺史(南平王铄)的刘康祖所部从寿阳北上,准备与王玄谟水师合力攻占虎牢。

西线,隶属于雍州刺史(随王诞)的柳元景所部从襄阳北上,翻越伏牛山系之后进攻豫西的陕城等地,东与洛阳方向联兵,西向潼关及关中扩展。

从进军路线看,这次北伐和桓温征前燕、刘裕征后秦颇为相似,都是以东线为主力,从泗水北上黄河;中线从寿阳进攻虎牢方向,和桓温时的豫州刺史袁真所部,及刘裕时的檀道济、王镇恶所部的目标完全一致。只有西线的雍州军队,在以往北伐中没有从这个方向出击的先例。因为这条路线需要翻山越岭,过于艰险,也不能直接攻击洛阳或者关中重地。但恰恰由于这个特征,北魏在豫西的防御力量比较薄弱,使得这路宋军取得的战果最大。

当宋军完成全面动员,战事开始之时已是七月,便于南方进攻的雨季已快结束。但刘义隆坚持发起攻势。他的理由是泗水入黄河的航道畅通,而当年桓温和刘裕北伐时都要边挖掘河道边进军,所以此次北伐有便利条件。

当北伐宋军逼近魏境时,北魏将领希望向河南地区增兵抵抗宋军进攻。但拓跋焘予以回绝:

两晋南北朝史(南北朝卷)

作者:吕思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