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热更需防食物中毒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18-07-27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或集体暴发,多数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

眼下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如何防治?公共卫生专家介绍了有关预防办法。同时,专家提示:若发现此类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协助救治病人,保留现场,配合调查,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落实其他控制措施。

【分类】食物中毒分四大类

一般包括细菌性(如大肠杆菌)、化学性(如农药)、动植物性(如河豚、扁豆)和真菌性(毒蘑菇)四种。

细菌性:因摄入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动植物性: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有毒动物中毒,河豚鱼、有毒鱼贝类等;有毒植物中毒,毒蘑菇、含氰甙果仁、木薯、四季豆等。

化学性:由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真菌性:食用含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引起的急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因菌种及其毒素种类而异。

【季节】第三季度是高发期

眼下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又以动物性食品较为常见,占50%以上,植物性食品占39.4%。食物中毒发病季节特点明显,全年虽皆可发生,但第二、第三季度是高发季节,特别是第三季度。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集体用餐单位常呈暴发起病,发病者与食入同一污染食物有明显关系;潜伏期短,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肉毒中毒则以眼肌、咽肌瘫痪为主;病程较短,多数在2~3日内自愈;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特征】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食物中毒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有单人也有群体中毒,其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吐泻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

发病必然与近期进食某种食品有关,病人只局限在食用同一种中毒食品的人群中,当停止食用这种食品,发病也随之停止。

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发病曲线呈现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趋势,一般没有传染病流行时的尾峰,表现为急性的病理变化。

发病突然。某些药物、化学性中毒,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在进食后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既可发病;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也在几小时至48小时内发病。

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由于个体差异,可能有些不同,但大多数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病情与中毒食物摄入量有明显的关系,临床表现因毒物性质不同而多样化。

【原因】吃了被污染的食品

食品变质:如鱼、肉、蛋等食品,因加工、运送及储存保管不善,造成变质腐败,或熟食品存放太久也可引起变质。

食品没有煮熟煮透:如整只鸡、鸭、大块肉等进行酱卤时,容易外熟里生。

生吃食品:如有些人喜欢吃生海蛎、活虾、生鸡蛋及未洗干净的凉拌菜等。

上述原因可造成食品污染,当人们吃了被污染的食品,大量细菌及细菌毒素进人人体内,即可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防治】不洁食物决不入口

做好饮食卫生监督,对炊事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卫生宣传教育,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应特别加强节日会餐的饮食卫生监督。

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严防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做好牲畜宰前、宰后的卫生检验,防止感染沙门菌的病畜肉混入市场。对海鲜食品应加强管理,防止污染其他食品。

禁止食用病死禽畜。因伤致死,经检验肉质良好者,食用时应注意弃去内脏,彻底洗净;肉块要小,煮熟、煮透;刀板用后洗净消毒。已变质的肉坚决不食。肉类、乳类在食用前应注意冷藏(6℃以下)。

彻底加热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这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接触熟食的一切用具要事先流水洗净,切生鱼生肉的刀板要经清洗消毒才能切熟食。蒸煮螃蟹要在沸水中充分煮透,吃剩的螃蟹存放超过6小时应再煮一次才能吃。醉、腌蟹不能杀菌,挺好不吃;必要时加醋拌浸,可以杀菌。

生鱼生肉和疏菜应分开存放。剩余饭、菜、粥等要摊开存放通风清凉处所,以防变馊,下餐食前须彻底加热。

此外,售卖食品时,切实做到货款分开,以免食物污染;消灭苍蝇、鼠类、蟑螂和蚊类,不在食堂附近饲养家畜家禽;沙门氏菌、葡萄球菌感染者及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工作岗位。


 

偏瘫康复‘省钱’秘方(原创) - 子孙满堂 - zheng101052c子孙满堂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