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氏名人 | 黄道周:纲常万古,节义千秋

 广东黄汉光 2018-07-27


黄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闽南、台湾尊称为“助顺将军”,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铜山(今东山县)人,学者、书法家、艺术家、明朝官员,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

故居


道周于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贫,在福建铜山(今属东山县)岛上石室刻苦攻读,曾在闽南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有“闽海才子”之誉。

东门屿,岛上有黄道周少年读书处“云山石室”和卧室“鹰石洞”,石壁上镌有“石斋”二字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期。崇祯时任右中允,崇祯十一年,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日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连贬六级,谪戌广西。遂辞官,于邺山讲堂开坛讲学。


甲申之难后,任南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


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


但兵权落入郑芝龙手中,时清国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


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


施琅曾一度与他前往,不久却径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


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


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于是全军崩溃,道周被清国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


道周俘后,至金陵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清国派汉奸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承畴颇愧,上疏请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国不准。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


“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


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


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其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害,人称“黄门四君子”。


著作


著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略》、《孝经集传》等,现存诗两千余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


成就


道周博学多才,他精通经史、诗赋、天文、历法、数学,绘画亦见功力。书法只是他“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的小道。然而,他的书法惊世骇俗,不仅有异于文征明、董其昌一路的温雅秀润,而且与徐渭式的粗犷豪放拉开了距离,以其戈戟森厉、生拗横肆的个性化书风辉映于书法史的天空。


(黄道周书法)


明史赞:“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乾隆帝亦说他:“不愧一代完人”。


(《漫堂书画跋》)道周亦能绘画,徐霞客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评价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皆有家丧,崇祯帝依旧“夺情”起用。对此,黄道周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忠不孝。


顾诚《南明史》评价刘宗周和黄道周皆非栋梁之材。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


因其忠义,清国殖民中国时期闽南人颇为崇敬,被视为漳州府移民的乡土神,并改尊称为“助顺将军”,避免被朝廷查获。


漳州移民渡台后,多所奉祀,位于台湾台北西门町的台北晋德宫和淡水区的晋德宫等,皆祀奉助顺将军。其他庙宇之助顺将军,则多为国姓爷郑成功配祀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