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吃药、打针一个星期好,不吃药、不打针也是一个星期好。”这是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感冒(流感)发烧为什么常见一个星期好呢?正如《伤寒论》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伤寒论》以“火”和“水”寓意伤寒(流感)引起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两种病状。发热恶寒者属火,火为阳,阳数为七;无热恶寒者属水,水为阴,阴数为六。发于阳,为伤寒(流感)发热恶寒者;发于阴,为伤寒(流感)无热恶寒者。发热恶寒者七日愈,无热恶寒者六日愈,这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天文、地理而发现的一般规律。如《周易》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河图》曰:“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天一生水之“天一”也可视为每天的第一个时辰“子”时,子时为午夜11点至1点,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刻;“地六”是北方位,北方最冷,故为地六成之。“地二”为南方位;“天七”也可视为每天的第七个时辰“午”时,午时为中午11点至13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刻,故为天七成之。
《伤寒论》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是邪气在人体表部经界流行七天,人体正气与邪气在表部分争了七天,邪气日渐衰退,正气日渐复原,正复邪却,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此头痛是指太阳经界之表证头痛。如《伤寒论》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这是一般规律,只要流感病人精神尚好,饮食尚可,没有其他合并症,就能一个星期自愈。但若精神不佳,饮食明显减少,就不能一个星期自愈了。饮食减少是胃气不足,胃为后天之本,胃气不足则抗病能力必然不足,故不能一周自愈,甚至还会并发其他各种病证,如肺炎,心肌炎,肝炎,肾炎等。流感如果并发合并证,病情就比较重了。《伤寒论》就是全面论述流感发烧以及发烧引起的诸多合并证的辨证治疗。
经方不是只能治疗流感,而是能全面治疗流感合并证,如合并肺病,心病,肝病,肾病,脾胃病以及皮肤病、肿瘤、血癌等诸多病证。治疗的方法和原则,就是谐和阴阳气。表部不和者和表,如麻黄汤、桂枝汤;里部不和者和里,如承气汤、理中汤;肝气不和者和肝,如柴胡汤、吴茱萸汤;心气不和者和心,如桂枝甘草汤、真武汤;肺气不和者和肺,如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肾气不和者和肾,如猪苓汤、附子汤。治疗流感合并证,不是等到出现了合并证再治,而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如8条曰:“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212条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对于胃气虚而精神不佳,饮食明显减少者,与真武汤、附子汤等变方及时治疗,就能较快退烧,恢复胃气,病人则精神好转,饮食复原,流感告愈。
附病案5则
病案1,杨某某,女,5岁,2016年1月14日上午初诊:患儿昨夜发热,咳嗽,鼻塞,头晕,不欲多饮,时腹自痛,昨日大便初头硬后软,小便次数少,今早不欲食,叩诊腹软无鼓音,舌微红、舌中苔白厚、舌周边苔薄白,脉数尺沉弱。测腋下体温38.1。
一方与柴胡桂枝汤去人参生姜大枣加茯苓干姜细辛五味子:柴胡15g,黄芩6g,半夏6g,炙甘草6g,桂枝6g,白芍6g,茯苓6g,干姜4g细辛2g五味子6g,用水6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3次温服。
1月15日上午再诊:患儿服汤药后,体温不退,脉证基本同前。二方将一方去桂枝黄芩,续服一日。
1月16日三诊:患儿服二方后,体温仍然不退,咳嗽不止。三方与真武汤加味:附子4g,茯苓6g,白术4g,白芍6g,干姜3g,细辛2g,五味子6g,炙甘草4g,生姜4g,大枣2枚,用水600毫升,煮取150升毫升,分3次温服。三方服一日,热退身凉。
病案2,来某,女,34岁,2017年12月24日20点初诊:患者发热咳嗽流清涕,手足热,无汗,不恶寒,舌胖苔薄,脉弦数尺沉,测腋下体温38.1,有点恶心,不欲食,与小柴胡汤:柴胡25g,黄芩10g,半夏10g,干姜6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22点服汤,半夜体温降至37以下。
12月25日早晨8点复升至38,二服小柴胡汤,体温还是先降至37以下,傍晚体温升至37.8,胃脘有点顶,流清涕,脉证同前。二方与柴胡桂枝汤,柴胡25g,黄芩10g,半夏10g,干姜6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晚上服二方。半夜体温降至37以下。
12月26日早晨体温38,二服柴胡桂枝汤,中午体温37.8,脉证同前差不多,仍然手足热,流清涕。三方与真武汤加味:茯苓10g,白术6g,白芍10g,附子4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砂仁6g。下午服三方,晚上体温降至37.2,睡前复服三方,27日早晨36.1,未再发热。
病案3,姚某,男,2岁,2018年1月1日晚8点初诊:患儿发热,鼻塞流涕,微咳,面色微红,食欲不佳,不欲饮水,尿大泡,傍晚测腋下体温40.1,自服美林1次不汗出,微喘,舌苔白、脉数微滑,精神不振。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5g,黄芩6g,清半夏5g,干姜2g,五味子4g,生石膏6g,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用水500ml,煮取100ml,分3次温服。
1月2日上午体温38,下午体温38.5,病家续服上方一副,至1月3日上午,测患儿体温37.2,下午体温正常,精神转好,仍咳嗽,食欲不佳。与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汤:茯苓6g,炙甘草6g,五味子4g,干姜4g,细辛2g,清半夏4g,杏仁4g,取2副,1日1副,1副药用水500ml,煮取100ml,分3次温服。
1月4日上午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告知患儿又发热,测腋下体温37.8,咳嗽,不欲食。与真武汤加味:茯苓3g,白术2g,白芍3g,附子1g,炙甘草3g,五味子2g,干姜1g,细辛1g,砂仁(捣碎)2g,上药用水500ml,煮取100ml,去渣,分3次温服。
1月5日上午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告知,患儿体温正常,仍咳嗽,不欲食,精神不佳,2日未大便。嘱病家续服上方一日。
1月6日晚上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告知,患儿体温正常,精神转好,正在玩耍,今天能食。
病案4,本人外孙女,5岁零8个月,2018年1月7日早晨测腋下体温39,咳嗽,鼻塞,无汗,面色红,手足热,疲倦,舌苔白、脉弦数,寸脉微浮、尺脉沉。8点10分小便一次,9点服一方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柴胡6g,黄芩2.5g,清半夏2.5g,干姜1.5g,五味子2.5g,桂枝2.5g,白芍2.5g,炙甘草2.5g,生石膏2.5g。11点出汗,面色白,咳嗽,手足热,测腋下体温39.1,困倦,嗜卧,13点15分测腋下体温39.8,面色微红,手足热,无汗,13点25分服二方真武汤加味:茯苓2.5g,白术1.5g,白芍2.5g,附子1g,干姜1g,五味子2.5g,细辛1g,砂仁1.5g,炙甘草2.5g。15点半测腋下体温38.8,流涕。17点汗出,测腋下体温39.5,不恶寒,不烦,不欲饮水,嗜睡。20点小便一次,欲大便,没有便出。21点服三方,大柴胡汤:柴胡6g,黄芩2.3g,半夏2.3g,枳实2.3g,白芍2.3g,生姜4g,大枣1枚。
1月8日晨,咳嗽,流涕,面色黄,手足温,舌苔白、脉弦细,寸脉浮、尺脉沉,8点服真武汤加味(二方),8点10分测腋下体温37.4,9点50分测腋下体温36.4,精神转好,中午正常吃饭,下午续服真武汤加味(二方)。
1月9日未再发热,偶尔轻微咳嗽两声,停药。
病案5,女婴张某,2018年1月28日下午初诊。病儿4个月(体重6千克),发热6天,晚上和早晨体温都在39左右,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能降低1,半日许复升至39,已输液5天,第5天白天没有发热,晚上又发热39,今早体温39.1,又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一次,中午体温38,从昨天至今天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6次,服柴桂颗粒后开始腹泻,昨天下午至今天下午腹泻八九次,第一次水样泻色黑,今天腹泻色黄。刻诊:患儿安静,面色白,白睛清亮,咳嗽,鼻塞,流白黏鼻涕,腹软,手热(患儿穿连衣连脚厚棉裤,没有摸脚的温度),无汗,脉沉数,不欲饮食(平时喝奶一次100毫升,这两日喝奶一次不到20毫升)。
辨证:肺胃寒湿(太阴与少阴合病)。治法:温肺胃祛寒湿。处方:小青龙汤去桂枝麻黄半夏,加附子茯苓白术砂仁(真武汤法)。方药:附子1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2g,砂仁2g(捣碎),炙甘草2g,茯苓2g,白术1g,白芍1g。取一副,用水5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10次温服,一日服3次。
病家问,还用不用服其他止咳止泻药物?乃嘱咐病家停用其他一切药物,只服此汤药。
次日(29日)下午5点多患儿家长打来电话告知,昨天19点10分服汤药后,夜里体温降至37.1,今天没有再发热,也没有再拉稀,也不流鼻涕了,咳嗽也减轻了,食纳有增,一次喝奶四五十毫升。
嘱咐病家继续服上方,一天服3次,不咳即可停药。
第三日(30日)下午电话联系,患儿没有再发热,一次喝奶六十毫升,还有点咳嗽,今天有点流清涕。
嘱病家把药喝完。
注:感冒(流感)发烧输液,通常都是输抗生素。抗生素属于清热药,输抗生素后不欲饮食,为清热伤阳,水饮内停,需温扶阳气,人体才有能力较快祛邪。反复发汗后不欲饮食,也是发汗伤阳,水饮内停。水饮内停的表现是小便不利。气上冲者也会有小便不利,但是气上冲者不会有不欲饮食。所以,不欲饮食并小便不利者,法当温阳利水。阳虚不欲饮食和阳郁不欲饮食者不同。阳虚不欲饮食者多安静,阳郁不欲饮食者多烦躁。
感冒(流感)发热,临床不乏过用抗菌素(输液)和解热药物,导致肺胃寒湿,发热不解。寒湿证发热不解者,常表现为不欲饮食,不急不躁,小便次数少,关尺脉沉,甚或精神萎靡。(李国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