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兴区巴园子村:浓墨重彩绘新村

 theola 2018-07-27

  接到去大兴区巴园子村采访任务的时候,正值午后,热气逼人。但踏进巴园子村,顿觉凉风习习,清爽舒畅。抬眼望去,目光所到之处,树影婆娑,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欢迎来到我们巴园子村。”在村口等待的巴园子村支部书记巴恩凯,远远地就向记者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巴园子村位于大兴区北臧村镇中部,北邻大兴新城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是大兴区唯一突出满族文化建设的村庄,村域面积1327.4亩,是远近驰名的满族文化特色村,村内70余户都姓巴,皆为镶黄旗后裔。巴恩凯介绍说,清末期间巴园子为满族巴姓人家菜园,后由西大营迁此落户,分前、后巴园子和务本庄。1981年统称巴园子,明、清属顺天府宛平县,1949年始入大兴县庞各庄二区,1960年属北臧村乡。村民至今仍保持满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前的巴园子可不是现在这样。拿务本庄来说,12户人家,但住的都是60年代的房子,有的甚至是危房。”巴恩凯从抽屉里取出几张照片,递给记者。照片中的房屋,是典型的“一明两暗”结构(一个明间外屋,两个暗间),窗户都是上支下摘(上边的窗户可以支起来,下边的窗户是玻璃的,可以摘下来)。照片中的房屋没有院落,稍微好点的,就用木柴简单的将屋子围起来,算作围墙,有的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房屋,矗立在村中。务本庄村民巴洪兴对记者说:“咱务本庄人少,住得也散,家家之间都是土路相通,刮风不见人,下雨两脚泥,都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至于村里的环境,都不能提的,垃圾随处乱丢,污水随地乱泼。”

  巨变开始于2007年。是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政策出台后,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开会讨论,认为巴园子村要依托满族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满族建筑、宗教、民俗等文化内涵,综合考虑满族八旗制、萨满教信仰、语言文字和服装文化特色,以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满族民居建筑文化为核心,完成满族风格文化大院、文化长廊等改造项目,即将实施沿街立面改造,努力打造‘京南文化明珠’。”巴恩凯说。

  “记得那一段时间镇里、村里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村民的意见。”2007年新农村建设初期的日子里,作为村民代表的巴洪春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道路的改造,路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全村经济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以蔬菜、西甜瓜为主要种植品种,路通了,我们的农产品就有了销路,我们的腰包就鼓了。”

  村干部多次走访务本庄十几家村民,逐一进行商讨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村干部和村民达成一致,原本距离巴园子村几百米外的务本庄移迁到村里。“移迁以前,我们的住宅离村子远,一些优惠政策享受不到。移迁以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们继续享受,住的房子,村里给我们建好了,饮水、出行都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住得近了,感觉比以前更亲了。”原来家住务本庄的马秀兰激动地说。

  移迁完成后,巴园子村的住宅布局得到了规整,后来全村住宅又完成具有满族风格改造设计,并实施了住宅示范户建设,体现了巴园子村特有的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村内改水、改厕全部完成,排水实现雨污水分流,集中建造地埋式垃圾箱1个,村民讲究卫生,无乱倒垃圾污水、乱堆乱放杂物等现象。村里还成立保洁工作队,大力推行“村干部包片,保洁员包段,各农户包院”的管理模式,这样的门前三包政策村里也会定期有些物质奖励作为村民对这项工作支持的优惠政策从而垃圾达到日产日清、分拣处理、密闭化运输、无害化处理。村庄卫生有效维护,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以前烧煤,煤灰怎么处理,是个问题,也就是倒在外面,稍微刮点风,就受不了。现在村里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我们只要把生活垃圾集中在一起就行了,到点儿了,保洁队就会上门收取,即保护了环境,又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从2007年起,巴园子村实现户户通柏油路,并完成村庄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街道两侧种植柳树、国槐、山楂树、金银木等绿化苗木3000余棵(株),农户庭院统一种植柿子树,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为增强村民们的文化知识,巴园子村建造了文化长廊步行街,两侧设文化展板,西侧为三皇五帝、中华各类杰出人物的介绍、东侧为满族风俗、民俗的介绍,向村民及游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风采。村西处还建设了文化墙,墙上内容包括24节气的民俗、食俗以及养生,和各种蔬菜、水果的介绍及保健作用。2009年,该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的乡村”。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村内充分利用文化大院开展学习、健身、娱乐活动,分别设有图书馆、书画馆、满族文化演艺厅、画展览室、还有正在筹建中的雕塑馆等供村民及游人们活动及欣赏。

  “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一个有特色的满族新村,唤醒沉睡多年的土地,为子孙谋福利。这条路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但‘相见不恨晚’每月做一点,每年做一点,总有实现的那一天。”描绘起巴园子村的未来,巴恩凯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林光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