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字财经 | 互金监管之痛

 panpan研报社 2018-07-27

订阅 十字财经 掌握独家资讯


李意安/文


6月以来,百家互金平台的轮番爆雷将互金监管推至了风口浪尖。监管政令的长期不明成为市场诟病的主要矛头所向。


近日,上海、北京、广东等多地金融办人士接受十字财经采访表示,面对着复杂的行业乱象,监管部门对市场的了解程度有限。“小米加步枪”是很多地方金融办的监管现状。而此间既有市场的复杂因素,也有监管机构自身的能力瓶颈。体制、人才储备和技术能力上的现实瓶颈正在成为阻碍监管政策向前一步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政策的落地执行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


广州市金融局局长邱亿通表示,与过去不同的是,金融风险通过互联网蔓延,呈现高隐蔽、跨地域和扩散快等特点:“地方金融监管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必须相匹配,‘金融 互联网’的趋势不可阻挡,因此互联网化的管理方法必须跟上。”


一位接近上海金融办的人士则认为,监管政策之于市场的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监管现状的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较于政策现状和监管体系的完善,技术先行可能成为破局监管瓶颈的一条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 技术助力互金监管正在成为包括蚂蚁金服、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们的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近三个月来,蚂蚁金服已先后与重庆、西安、广州、贵阳、西安、温州、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的金融局(办)先后签订了共同推进地方金融风险防控的合作协议。而腾讯自去年年底以来也先后与北京、深圳、江西、广州等地达成合作。


互金监管痛点


多位地方金融办人士反映称,多头管理是造成互金监管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头管理之下,各个监管体系各自为政,建立了许多系统,但一则统计口径不同,二则系统也不兼容,底层数据往往更无法打通。比如,工信部开发过一个系统,但是工信部和地方金融办不是一个体系的,数据仅仅只能用作参考,无法深度接入。”该人士表示,而这一点也给市场机构配合监管工作带来了考验,“以数据报送为例,一家浦东的互金机构要向浦东金融局、上海互金协会、中国互金协会报、银保监、工信部、统计局各报一次数据,而各家监管主体要的素材并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监管主体的要求需要准备不同的素材文本。信披工作的繁杂导致各家机构对监管的配合程度不同,这可能不仅仅是出于主观意愿上的差别,也有客观能力的局限。比如科技巨头们或许可以做到让IT人员通宵加班开发一个程序,每天自动生成相应的数据报告给监管部门,但客观而言,不是所有机构都有这个能力。”


人力的不足和科技手段的有限则在更大程度上放大了监管能力的瓶颈。


一位接近上海金融办人士告诉十字财经,眼下主要的风险排查手段主要依赖于线下:“互金整治期间,由于机构太多,监管人手不足,一家机构最多现场检查一次,时间至多一天,任务紧的时候一天要检查好几家。检查形式主要是要求机构打开后台数据,抽查资金流和信息流是否互相印证。这还是在整治期间,日常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人力物力去实时排查各式各样的问题。”


但事实上,在越来越复杂的互联网金融场景下,风险的隐蔽性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线下监管,现场实地抽查等手段,越来越难做到对风险隐患的及时发现、准确识别、分级预警、有效处置。如非法集资和传销,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机构是否按照注册信息开展经营活动,地方金融机构也很难完全甄别。


一位接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人士进一步表示,监管人手呈现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更加毋论技术方面的人才储备。“即使是IT团队,也多为金融背景出身,而非技术背景。”


不少地方监管人士甚至坦言,因为技术能力所限,日常工作经常遭遇十分粗浅的技术问题。


一位中互金成员机构的高管人士告诉十字财经,据其了解,中互金在获得各家成员机构的报送数据之后,仍需将数字逐一复制黏贴到excel进行分析整理。而另有一位地方统计局人士称,直到现在,还会遇见需要给电脑版本降级才能使用部分系统的窘境。


技术水平整体堪忧的情况下,来自数据层面的考验则更为艰巨。


“目前,各家的经营数据基本上仍是互金机构自行报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很难保证。如果不能保证,那获取的就是无效数据。事实上,一些时候,监管部门连分析这些数据是否有效的能力都没有。而在获取这些数据之后,监管再以通过核心关键字的方法抓取获取外部数据,协同进行综合检测与分析。贵阳等地很早就在着手监管大数平台建设,但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为一些业务数据的搜集,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位接近中互金人士告诉十字财经。


该人士同时补充表示,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企业对监管工作都会持配合的态度,一些机构会以各种理由拖延或阻止监管的摸底排查。


而事实上,不仅仅监管机构,银行的系统能力也同样面临挑战。


上述接近上海金融办人士透露,从监管抽查情况来看,一些号称上线存管业务的银行并没有真正在做存管,其底层资金流水都无法完整罗列,信息流资金流也无法互相印证匹配。“比如某家城商行,我们检查发现,所谓‘存管服务’本质只是在卖协议。而各家银行对互金业态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样,许多银行的系统也是外包给第三方开发。因此,在银行存管的合规性方面,金融科技亦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巨头们的尝试


显然,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技术局限给监管落地带来的实质掣肘。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成立,明确声明“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多位地方金融办人士坦言,地方金融办自身“含智量”的提升才是解决监管科技落地的首要任务。


“在中国监管科技才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P2P的爆雷潮应该会加快监管科技领域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将科技监管、严防风险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 上述接近金融办人士称,科技巨头们在金融科技层面对监管的助力,将成为一支积极力量,“事实上,监管部门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可能会对过程监管、功能监管以及风险的排查和预判带来效率和精确度的大幅提升。但是以地方金融办自身的能力,自行研发和布局并不现实。借助外脑几乎是必然的选择。目前各家金融办的系统开发采取的大多数是外包形式,且主要是一次性开发。但是外包供应商的系统建设能力是否靠谱也不一定,开发完成之后,相应的维护和升级工作也往往跟不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巨头们的入局当然是地方监管力量喜闻乐见的,毕竟,大量技术专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巨头机构中。


来自蚂蚁金服的相关技术负责人告诉十字财经,在服务地方金融办之前,蚂蚁金服的风控团队已几十次深入各地金融监管一线调研,经历了1年多时间的打磨。目前与地方金融办探索合作的是金融级智能风控解决方案“蚂蚁风险大脑”。“这套系统将专家经验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可对风险进行预判,以便监管部门主动采取措施、果断处理,防止风险的蔓延。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数据建模和大计算能力,可准确协助金融监管部门快速处理海量信息,从而识别出可能存在问题的企业。”


据财经杂志报道,早在2013年左右,当时的支付宝平台就敏锐地注意到了P2P领域内存在的一些乱象,从而对平台上的P2P机构进行清退,技术与分析能力被认为在期间扮演了重要作用。


在历经了多年的积累和验证后,蚂蚁金服希望开放这些技术能力,助力监管科技。 “仅识别出企业数据的异常及时提交监管部门,对方很可能无从处理。蚂蚁风险大脑会依托蚂蚁在金融场景中积累的经验模型为其进行风险定性,为监管部门提供处置依据,提升处置效率。”上述人士介绍称,目前,风险大脑正在与越来越多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携手探索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实现类金融业务监管和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防控,保障老百姓的财产安全。


上述负责人举例称,某地金融局在合作前,为了考察蚂蚁金服的技术能力,曾向其提供了几十家企业的名单。金融局通过传统手段排查,已将其中8家列为重点监测的高危企业。蚂蚁风险大脑对所给企业进行了非法金融风险分析后,不仅准确识别出了这8家企业,还通过其中一家高危企业顺藤摸瓜,识别出注册在异地的两家关联企业特征与风险大脑的“非法集资”模型高度匹配。这两家企业中,有一家是看似正常经营的商贸企业,而另一家则是从未开展过任何金融业务的科技企业。目前,蚂蚁风险大脑已针对这3家企业向地方监管机构提出风险预警,3家企业已在属地机构处理流程中。


2017年,蚂蚁金服推出了技术开放的“BASIC”战略,BASIC分别对应着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omputing(计算)五大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的三大能力,金融安全能力作为成熟的技术能力被开放出来,赋能金融机构。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风险大脑与各地金融办合作逐步开展,未来将有可能实现‘监管科技标准化’,并形成全国性监管图谱,磨平互联网金融的地域性,为全国联防联控打下基础。


同样注意到监管科技商机还有腾讯。


2017年12月“腾讯金融安全大数据监管平台”亮相。根据官方资料介绍,该平台依托微信、QQ两大社交平台及多年积累沉淀的大数据平台,搭建了从数据源管理到风险展示的系统架构,在金融创新、打击金融黑产、金融监管三方面推动金融科技的规范和创新发展。


END


空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