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说形式解读之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yun8220 2018-07-27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故事的背景是,秦国想要过境东周去讨伐韩国。这时候东周君左右为难,让秦军过境吧得罪韩国,不让过吧又得罪秦国。君臣们在朝堂上为这事商讨对策。
和前面的《秦攻宜阳》一样,这也是一篇虚拟的游说。
本文有两段虚拟游说片段。
我们来看第一段,被游说者是韩国的相国公叔:
“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这一句引议一体,引叙当前事情的状态:秦国想要“绝塞而伐韩”,议论的是事情的原因:是因为“相信东周”。
可以看出,这是议论事情原因的游说形式。
接下来针对这个原因,游说者提出建议:割地结交东周、派使者出使楚国,使秦国对楚国和东周产生疑忌,从而不敢轻易派兵过境东周。
这是第一段游说。
我们再看第二段,被游说者是秦王:
“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
在这段中,“韩强与周地”,是引叙,引叙韩国割地结交东周的状态;“将以疑周于秦”,是议论,议论事情的原因。这段的“谋”是隐藏的,隐藏的谋的意思是“韩国送给我土地这事儿我是被逼的,不是我东周要和韩国结盟来对抗秦国,你秦国可不要来记恨东周”。
我们说,这段游说是拙劣的。因为作为常识,只有首先为别人谋划,在实现别人的谋划的同时悄悄地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游说才是高明的游说。而本段中的“谋”却只是东周为自己辩解,丝毫没有为秦国打算的意思。
尽管如此,本文中的两段游说构成一体,还是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游说技巧——长短术。
长短,即是说长、道短之意。一般来说,长短术的定义是:“一个事实,两种说法”。
通常大家的理解是,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就为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但是,有时候并不需要你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只需要你在事件的某个细小的细节上扯个谎、栽个脏或者刻意的隐瞒一些东西,也可以得出一套完全不同的说辞。
就如本文,明明是东周主动向韩国索要土地,却撒了个谎,说成是被动的强迫接受。
在《楚策三.五国伐秦中》楚人也用了这种方式,我们来体会一下,原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魏国想要讲和,派惠施到楚国去商议这个事。楚国准备让惠施到秦国去,让他主持讲和。

  杜赫对昭阳说:“参加讨伐秦国的国家都是以楚国为首的。如今魏国的惠施到秦国去讲和,这是向秦国表明楚国主战而魏国主和。您不如不听惠施的话,而暗中派人去秦国讲和。”昭阳说,“好。”

  于是对惠施说:“我们参加进攻秦国的国家是以魏国为首的,如今您跟随我们去讲和,楚国就会得到秦国的好处,魏国就会受到秦国的怨恨。您先回去,我将派人通过魏国去讲和。”惠施返回魏国,魏襄王很不高兴。

  杜赫对昭阳说:“魏国为您首先投入战斗,损失了一半兵力,向您报告军队处于困境之中,我们不听,请求讲和又没能办到,如果魏国调头去投靠齐国、秦国,您用什么办法挽救?东面有越国造成的麻烦:北面没有魏国的援助,并且与齐国、秦国的邦交还没有确立,这样楚国就孤立了。不如迅速与秦国讲和。”昭子说:“好。”于是派人告诉魏国与秦国讲和。

楚人为了阻止惠施去秦国议和,载了个脏,将以自己为首五国伐秦说成是以魏国为首的五国伐秦,从而有了一套阻止惠子入秦的说辞。
像这样,如果你对长短术的认识不自我束缚于凡俗的道德,你对它的运用将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