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家好,小编带您一天看尽五年史,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第十四个五年,公元前338年到公元前334年。 古代史书的体例,大体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但是写历史往往都存在问题,编年体虽然前后顺序清晰明了,读起来有一种时间不断向前的感觉,但通常会割裂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叙事不完整;纪传体长于讲故事,但是时间先后又不那么清楚,国别体和断代体适用于写局部的历史,或是一国或是一段时间,这种写法站在某个角度上看待历史事件通常更有代入感,而且比较有故事性,但是缺点也正在于它没有办法写出通史恢弘大气的感觉。此外在编年体的基础上,朱熹产生了“纲为提要,目为叙事。”的想法,想要把各种历史写法的长处集合起来,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创立了纲目体,撰写了《资治通鉴纲目》。虽然乍看起来似乎可以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往往书里有太多废话,一件事要说好多遍,导致了成书比较厚,让人望而生畏。 小编在写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想要说明天下大势,就丢了局部某一国的具体的代入感;想要讲故事,但是故事又太多不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想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但是个人感想远不如真正历史来的精彩。迷茫了许久之后的小编终于有点朦朦胧胧的想明白自己要写些什么了。个人以为现代人读历史应该有全球视野,不应该局限于中国古代那点事,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这个地球和地球上发生过的事情。以史为鉴,但不要故步自封。想要把历史写的清晰准确又好玩并且照顾到全球历史,但小编似乎并没有这个能力,毕竟最开始我只是想读点书,写写摘要写写感想而已。但是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喜欢看,而且自己写的确实也不好,由于业余写作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写的很完善,纠结之下决定先按照五年一个阶段这么写下去,主要写“纲”,如果有时间就写写“目”,讲讲故事。小编把这种五年为一个阶段的历史写法称为五年纲目体。小编尽力而为,各位看了“纲”之后有想了解的,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下面进入正文,公元前338年到公元前334年这五年的时间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发生了很多事情,也许是年代比较近,资料多并且资料可信度比较高的缘故。总的来说,这五年的东方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秦国国内由于秦孝公去世,商鞅获罪,遭到车裂。并且义渠人主动进攻秦国获得了成功,表明秦国的后方并不安稳。韩国也在申不害去世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了,加上韩昭侯在人民困乏的时候作高门,大兴土木韩国国力很快就衰败下去了。越王无疆自不量力的要去打齐国,齐威王让人给他说打齐国不如打楚国更有利,他就跑去打楚国了,但是被楚国打败了,楚国乘胜占领了许多土地,越国也因此变成了一盘散沙,有点实力的贵族都争相自立,并臣服于楚国,这让楚国实力又大大增强。齐国任用田婴为相,但是田婴这个人比较贪婪,经常假公济私,并且高居相位,这显示出齐国国内政治开始腐败,并没有齐威王延续励精图治的势头。魏国任用惠施为相,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位期间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魏国的国际压力稳住魏国在各国围攻下摇摇欲坠的局势。 西方马其顿在腓力二世手中从希腊边陲的一个部落一跃而成为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在这五年里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战胜了希腊联军,并于次年召开科林斯会议,这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但是乐极生悲,腓力二世也被人刺杀身亡,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开始登上王位,并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亚历山大继位之后首先攻占了马其顿西北的伊利里亚,为东征稳定了后方,并在公元前334年开始远征。 大事记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