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其顿崛起1:一个被低估的人

 时震球 2022-06-05 发布于江苏

希腊文明从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开打到现在第二次曼丁尼亚战役,已经差不多快要70年了。在这过程中,希腊世界经历了雅典、斯巴达、底比斯霸权相继衰落,外部还有波斯势力的干涉和骚扰,70年来战争没停过,内部秩序已经被打得稀烂,曾经强盛、稳定的希腊文明在这种无休无止的内耗下,被逐渐掏空了内在价值,只留下一副躯壳,靠着惯性苟延残喘。希腊世界进入了混乱、无序、绝望的悲凉境地。

但是,权力是不喜欢真空的,稳定的秩序一定需要一个强者出来担任领导者。希腊世界也需要一个强势的城邦可以出来带领大家走出颓废。

这个领导者就是马其顿。

终于我们来到了希腊文明的最后一个版块,大家翘首以盼的亚历山大大帝即将登场。

(亚历山大)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介绍下亚历山大的老爸:腓力二世。

马其顿帝国的历史不长,也就是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前后两代君王开疆拓土的故事,等到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33岁),马其顿帝国就在“继业者战争”中被一帮将军瓜分了,后面的故事要和罗马的历史一起讲述。

但是就是马其顿这对父子,却开创了一个硕大无比的帝国和一个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现象:希腊化。今天西方文明的共同的底层精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言必称希腊”),以及遍布欧亚非的文化遗址,都源于这个短暂又辉煌的王朝,也都来源于这对传奇父子。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说说他们的故事。

第一个登场的是腓力二世。

这是一个牛人、猛人、狠人,而且是被严重低估的那种!

(腓力二世)

      一直以来,这位腓力二世长时间生活在他儿子的光环之下。大多数人在说到马其顿帝国的时候,都把它和亚历山大大帝划等号,知道腓力二世的,基本上都是因为他有一个这么牛逼的儿子。而且绝大多数人的兴趣点是放在了这位老兄的风流情史上。要说这腓力二世确实在私生活方面过于生猛了一点,一共只活了46岁,但是光正式结婚就有7次,外头欠下的风流债更是多到数不过来,和儿子亚历山大的关系也不咋地,差点为了小儿子废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资格,绝对符合 

然而这不是事实。

非但不是事实,这是理解马其顿帝国最大的误会!

腓力他好色不假,但他的成就同样惊人。他留给儿子的是经过改革后的一整套成功的制度组合,包括国家治理、官僚队伍、军事组织、人才队伍等体系。有了这套东西,精力旺盛的亚历山大才能所向披靡,成就旷古绝今的惊世伟业。没有腓力二世留下的这些遗产,亚历山大将一事无成。

甚至我可以断言: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是被过度神话的,而腓力二世这个老爸被过度矮化了。到后面你会发现,这位腓力二世除了军事能力不如他这个儿子以外,各方面他都超越了儿子,而亚历山大继承了老爸留下的一手好牌却不知道怎么打,于是才有了帝国分崩离析的局面。

所以要说好马其顿的故事,必须花大量笔墨来说说这位腓力二世,也是时候让这位牛人走出儿子的阴影,获得他应有的地位和荣耀。

要彻底说清楚腓力二世,我们还得先捋一捋马其顿这个国家的来龙去脉。

为了方便记忆,大家先记住一个类比:马其顿这个国家,和咱们中国的秦帝国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秦国的祖先是给周天子养马的马夫,由于技术过硬,养马业绩好,周天子一高兴就赏了他一个贵族头衔,所以秦国的这个老祖宗是个标准的弼马温。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入镐京,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弼马温的后人就自己花钱组织起一支武装,全程护送周平王迁都。事成之后,深受感动的周平王,就把这个人的贵族头衔升级了一下,封他为国君,他便是秦国第一任国君秦襄公。之后经过十几代人的努力,秦国的后人终于站稳了脚跟,其中还出了著名的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尽管混出了点名堂,秦国在当时山东六国眼里,和土老帽儿没啥区别。因为秦国不属于中原地区,中原那些老牌儿大国,比如齐国,赵国、魏国的世家贵族,看待秦国的眼神好像城里人看乡巴佬一样,总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

秦国由此奋发图强,到了秦孝公时代,推行著名的商鞅变法,一举奠定秦国的强国地位,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任国君中,秦国的领先优势越拉越大,到了秦王嬴政时期,花了9年时间平灭山东六国,统一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也就是说,秦国从默默无闻到威震天下,是一个标准的“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

这个套路放到马其顿这里简直一摸一样。

马其顿的祖先是北方多利亚人的后裔,通过南下征伐逐步占据了北方色雷斯地区的土地。希腊北方地区部落众多,相互之间杀人放火是家常便饭。马其顿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打打杀杀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这就让马其顿内部养成了一种粗犷和尚武的风格,甚至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层面。马其顿的男人,只要你没杀过人,出门就得带一个手环,所有人看见你这个手环就知道你是个软蛋,任何人都能欺负你两下,你会被搓扁揉圆还是被按在地上摩擦,就只能自求多福了。所以在这种社会风影响下,马其顿人个个彪悍无比,战斗力十足。

但是这种尚武的传统,在相对富庶的南方人(尤其是雅典人)看来,就是典型的蛮夷草寇,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与南方讲究秩序与规则的理念始终格格不入,所以长期以来,南方的希腊人打心眼儿里瞧不上这帮北方佬。虽然名义上承认马其顿也是希腊大家庭的一分子,但心态上永远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这造成了马其顿在希腊事务中地位很低、处处受气的尴尬。据说有一次奥运会的时候,他们的国王亲自参赛,也受到了南方人的白眼和嘲笑。

国王遭受这种遭遇,换了谁都得恨得牙痒痒。更何况彪悍的马其顿人?

所以,一直以来马其顿和南方的那帮希腊大爷的关系一直都不咋地。无论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是底比斯称霸希腊的时期,马其顿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反而保存了实力。而就在希腊世界打的一地鸡毛、各个城邦撕得只剩下裤衩的时候,马其顿内部实力也养到了一定阶段,于是马其顿内部进行了一番改革和重组,马其顿因此实力大增,为后来征服希腊世界做好了准备。

而主导这一切的,便是这腓力二世。

那么这腓力二世又是怎么走上改革道路的呢?

这就要扯到前面底比斯的故事里。

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底比斯霸业2:留克特拉战役),在留克特拉战役之后,底比斯国力达到了巅峰,佩洛皮达斯和伊巴密浓达分别在南北两个方向开疆拓土,当时佩洛皮达斯负责的区域就是底比斯往北的土地,而这块地方就是色萨利地区,是马其顿的势力范围。佩洛皮达斯开疆拓土势必会影响到马其顿的内政外交,而赶巧当时的马其顿内部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内讧,佩洛皮达斯趁机对马其顿内部拉一派打一派,成功将手伸到了马其顿内部事务中,马其顿人当然不干,于是就组织大军和佩洛皮达斯干了一仗。当时的底比斯的国力如日中天,马其顿空有一身蛮力,在组织性、纪律性和指挥艺术远超自己的底比斯军队面前,败得一塌糊涂。

败下阵来的马其顿被迫接受了佩洛皮达斯的强势接管,马其顿事实上就成了底比斯的附庸国。佩洛皮达斯倒也没怎么为难马斯顿,只是提了个要求,要求马其顿王室选30位贵族子弟到底比斯当人质,防着你有二心。

腓力就在这30个人之中。

至于为啥腓力会被选中?

因为他是小儿子。

当时马其顿国王,也是腓力的老爸有三个儿子,腓力是老小。马其顿是个半开化的部落社会,不是严格实行长子继承制,但是有一点,成年的男子必须留在国内,毕竟不管是国内干活,还是到外面“0元购”,这些都需要成年的人手。但是马其顿老国王前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天天随老爸东征西讨,算是王国的中流砥柱。老国王肯定不能让他们去当人质,而腓力当时只有15岁,腓力中招了。

应该说腓力确实有点背,然而也就是这次人质经历,为他后面开挂的一生做好了准备。

腓力被送到了底比斯,一住就是4年。

刚到底比斯没多久,马其顿老国王去世,腓力的大哥即位,史称亚历山大二世,是不是很眼熟?

对了,他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在公元前362年和底比斯大战时,通过奇袭杀死底比斯双雄之一的佩洛皮达斯的那位亚历山大二世。

但是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位老兄对外战争春风得意,却架不住国内政治斗争暗算。上任没多久,就在一次马其顿国内政治斗争中,在反对派的暗杀行动中被弄死了,偏偏这个关键时候,他的那个二哥在和北方色雷斯部落作战的过程当中也战死了,这样一来,马其顿国内从血缘上讲就只有两个人有资格继承王位:一个是亚历山大二世的儿子,也就是腓力的侄子,还有一个就是腓力本人。

也该腓力运气好,我们中国人叫做老天爷赏饭。腓力的这个侄子当时才4岁出头一点,这么个毛孩子当国王,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成何体统?况且下面一帮大老粗,谁能听一个刚断奶孩子的命令?于是马其顿迫切需要一个镇得住场子的人来摄政。

而所谓镇得住场子,就是身份要高贵、能力要服众、年龄要合适、资历能让各方闭嘴,王室内部一盘算,只有一个人符合要求:腓力。

因为腓力在底比斯当人质,所以他可以避开国内险恶的政治斗争和战场厮杀,于是公元前362年被紧急召回马其顿。马其顿的元老们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就是马其顿的摄政王了。

这一年腓力离20岁还差几个月。

当年最倒霉的事情,反而保全了腓力成为最终的幸运儿,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感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就在这一年,爆发了第二次曼丁尼亚战役,底比斯由盛转衰,希腊进入混战期,希腊世界的权力格局和秩序,急需一个新的领导者出来。

腓力在底比斯当了4年多人质,这几年可不是白过的。当时的底比斯双雄还在,底比斯的国力正值鼎盛,腓力生活在其中,亲眼看到了底比斯贸易繁荣、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制度优越,让他这个从野蛮部落来的乡巴佬看得是一愣一愣的。在底比斯生活期间,他本人就直接住在双雄之一的伊巴密浓达家里,和另外一位英雄佩洛皮达斯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所以在底比斯生活的这几年,你与其说他是在当人质,还不如说是在留学。腓力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两国之间的差距,更是学习到了底比斯制度的精髓,现在他回来,正是回来改革的好时候。

历史为腓力打开了机会窗口。

然而,当时腓力,并没有马上大展拳脚,因为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因为他是摄政王。

这个职位实在是太敏(危)感(险)了点。

现在这个时间点对于他腓力而言,他面对的是个怎样的政治处境?

马其顿毕竟是一个王国,和南方的雅典或者斯巴达不一样。雅典或者斯巴达,有点像今天的合伙公司,里面的员工和高管多少还有点股份,享受点话语权,马其顿的游戏规则是国王才是话事人,其他人都是打工。在这种绝对专制的权力结构下面,像引导国家改革这么大的事情,只有国王可以发起,你摄政王权力再大、出发点再好,你不在那个位置上就没有资格发生一场改革。而现在马其顿上下从朝廷重臣到骄兵悍将,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但个个眼睛都盯着他,也都在盼望他出现失误,这帮人才能取而代之。如果腓力贸然启动改革,这帮人完全可以给他扣一个“僭越王权”的大帽子,到时候这帮人一哄而上,他腓力年纪轻轻就会被吃干抹净。

这种情况我们中国人十分熟悉了,叫做“主少国疑”,中国的史书上有太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血的教训。西汉有霍光,东汉梁冀,明朝有张居正,清朝有多尔衮,这些人都是在小皇帝年幼的时候手握重权的“摄政王”,结果抄家灭族是常态,最轻的都是家破人亡。因为摄政王这是个相当危险的职务,既要做事,又不能伤了皇帝权威,要保持朝廷稳定还要防着反对派兴风作浪,同时自身还要保持定力,不被权力腐蚀,不被政敌抓住把柄。任何一个小失误都有可能万劫不复。

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你既要大展拳脚还想全身而退,这个难度太大了,个人安全和理想信念很难平衡,尤其是当你还想做出一些重大改革的时候,势必得罪既得利益集团,那么你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很容易被说成是专权、僭越,所有人都拿着放大镜找你的错,任何一点小瑕疵都会招来狂风暴雨,都会成为反对派搞事情的借口,况且随着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他也不会甘心大权旁落,反对派到时候就会联合小皇帝联手做掉你,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摄政王很少有好的下场,背后权力冲突没办法调和而已。   

换句话说,此时的腓力非常清楚,要么他什么都不做,要做就要彻底取而代之。如果他什么都不做,当条咸鱼,混吃等死,和朝野上下和光同尘,你好我好大家好,等到小皇帝长大了就归隐山林,这么做最安全,但是马其顿永远不会有未来。

如果他不甘心就此当个野蛮人,想雄起一把,在摄政王的位子上干改革国家的事情无异自杀。

那么腓力会怎么选呢?

作为一个见过世面、开过眼界的热血青年,当他看到了先进国家的强盛之后,他会有第二种选择吗?

改革马其顿,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不是现在,因为还有最后一件事情要做。

自己当国王。

你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成熟过硬的政治素质:头脑冷静,审时度势。

于是在接下来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腓力极有耐心的和国内主要的竞争对手周旋。主要的对手是四个大贵族。他们都是皇族血脉。腓力通过拉拢打压,将其中的两个拉拢到自己一边,给了高官厚禄,安排他们到外地去做总督,调离了中央。另外拒不配合的大贵族,腓力通过政治手腕,将他们一个赶走,一个诛杀。这样一来就彻底肃清了全部障碍。

于是公元前359年,23岁的腓力正式废除了他的侄子,登基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正式迈入历史的舞台中央,我们即将见识到他开挂的一生。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场大变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