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文化篇(二)

 昵称40343607 2018-07-28

欢沁 来自入台陸生家長咨詢會 03:14

4.清明

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在春分後十五日,約在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掃墓的節日。從1935年起定為民族掃墓節後,至今仍是放假上山祭掃的節俗。在節俗史上,由於吸收、取代了上巳與寒食節,在時間相近的節期中,以「清明」節氣而確定為兼含踏青、寒食、掃墓的節日。所以臺灣的漳、泉人,為了避免人多相鬥,漳州屬選在三月節(三月三日),泉州屬則在清明日,尤有古俗的遺意。而客家習俗,在安葬後第1個五月節,須提前1至2天上墳祭拜。

5.端午節

端午為五月五日的重五日,又稱「端陽」,午與陽都取陽氣漸盛,可以過關辟邪。在節氣上為夏日將至的節候,江河之水均須清除雜物,以免疫癘流行;居家需知則同樣須掃除屋宅角落,灑上雄黃水,以辟除五毒諸物;而家人則須浴以蘭湯,潔沐身心。原本端午的惡月惡日禁忌,在神道設教的習俗中,成為清潔內外辟除不潔的節日。

6.七夕

七月立秋、處暑兩個節氣中,有七夕、中元兩節日,七月七日為七夕、乞巧節。臺灣民間稱為「七娘媽生」,為了報謝七娘媽護佑孩子長大成人,所以也是「作十六歲」的節日,表示「出鳥母(婆姊)間」,為民俗的成年節日。而對於年輕女孩,則是乞巧、鬥巧,並兼求美貌的佳節;以往讀書人祀魁星的,七夕也要祭拜。

      台灣民間在七夕當天,會在床上擺設麻油雞、油飯、七張刈金和婆姐衣等祭拜婆姐。另外,凡是給七娘媽作契子的孩童,七夕黃昏須在門口設供桌準備雞油飯、胭脂水粉、鮮花、刈金和婆姐衣等祭品,並以銅錢繫上紅絲線,掛在孩童頸部,稱為「掛絭」,此後每年七夕都要祭拜七娘媽,並更換紅絲線,直至16歲為止。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7.中元節




十四節氣中「處暑」,為農作物收成後,趁暑熱稍事休息,祭謝土地、祖先,故農諺云:「處暑斷犁耙」。在節俗中祭厲的習俗,官方就在七月有厲壇之祭;而民間則複合了道、佛二教的宗教儀式,道教從早期的三官信仰:天、地、水三官(即民間所稱「三界公」),三元齋而確定三元日,中元齋即在中元日,故稱為「慶讚中元」,為中元地官對於先祖、孤幽的赦罪。佛教則引進在印度的結夏安居之制,將目連救母故事的救倒懸之苦(Ullumpana, Ujlanbana),譯為「盂蘭盆」,宗懍(西元498-565年)《荊楚歲時記》所記,當時已採用漢曆七月十五,「僧尼道營盆供諸佛」,北齊顏之推記載北方也是「盂蘭盆」,成為盂蘭勝會的施孤。至今臺灣各地仍是複合儒、道、釋禮儀,而所渡的則是臺灣開發史上的先祖、孤幽,成為時間長、活動多的民間節俗。

8.中秋節

農曆八月,在「秋分」與「霜降」中有「中秋」,為天文學上的秋分點,太陽正好照射到地球赤道上,晝夜各半,與「春分」相對。八月十五日,俗稱「八月半」;又逢十五月圓,又稱「月夕」,也有認為七、八、九三秋恰半,故為「中秋」。由於秋涼時節,又是月圓夜,取象圓月,而視為團圓節。祭月原是古代帝王的禮制,《周禮》孔疏上載:「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史記》應劭註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也就是在都城西郊的月壇祭月。民間何時可以拜月已不可考,但是有太陽星君、太陰娘娘,就有日月的祭祀。在中秋之夕,臺灣早期都會拜月娘(月姑),也印有月娘神像,其他地方則稱為月光神禡,所祭拜的則是月餅、柚子,月餅要切開分食,故稱為團圓餅。根據《臺灣府志》記載,中秋節祀當境土神,秋收之後要拜土地公,表達春祈秋報之意。


9.重陽節

   重陽節因農曆九月九日,月日均值陽數,也稱重九。在節氣上值「寒露」、「霜降」,本地卻是秋高氣爽的時節,適宜登高或到野外放風箏。在節俗來源上通說是桓景家人戴茱萸登高,而得免一家受禍(故事載於《續齊諧記》)。而從節氣活動理解,大陸北方是茱萸正盛的時節,而菊花也最燦爛,這些植物都具有草藥性能:茱萸氣味辛烈,配戴在身上或曬乾盛於香囊,正可作為服食、服配之用。而菊花則甘菊、白菊等,可作藥用植物;泛酒則是菊花酒,秋日飲菊花酒,被視為風雅之事。九又諧音「久」,九九及久而又久,為長久長壽之意,故被當作「敬老節」;同時也是宗祠祭祀的節日,各地祠堂都在此日祭祀先人。在魁星爺的士人信仰習俗中,清代的地方書院,也隨俗供奉魁星爺,也是星辰之神,以祈求魁星點中而得功名。

10.下元


 道教的三元日,舉行三元齋,敬獻天、地、水三官大帝。民間俗稱「三界公」,正是表示天地水三界眾神,乃道教諸神最為民俗節日所供獻的。十月十五日即是水官大帝解厄之日,全稱為「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府洞陰天元光大帝」。由於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與下元節、都是三官大帝一起祭拜,民間通稱「拜三界公」,祭拜的時間、地點(正廳三界公爐下)、祭拜方式(頂下桌)及供品,大體相同。

所以臺灣民間按例的,就如同上、中元之例供獻;也有的就只是上香獻祭而已。一般宮廟、特別是供奉三官大帝的(如臺北指南宮),則一依古例誦經禮懺,並不缺下元齋儀,是日殿上燈火通明,斗燈的元辰煥彩,以示全家消災解厄,祈求福祥。


11.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大雪」同為十一月的節氣,但時間並不固定,與「清明」一樣同為「活節」,一般都要謝平安。在曆法上,冬至日,日最短,因為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赤道以南緯度二十三度半)。冬至後,太陽又漸向北回轉,北半球的白晝就慢慢變長,所以冬至即是節氣上的陰極之至,而陽氣始至的節日,稱為「冬節」。這個大節、俗語說是「冬至大如年」,也稱「亞歲」、「如正」,為節俗行事較多的節日。臺灣民間習俗以冬至日的早晚作為測候的標準:「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亦無霜。」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時間;或「冬至黑,年底疏;冬至疏,年底黑。」以冬至日來到的時間推測過年的天氣,故有「乾冬至,濕過年」的氣候經驗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