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一》—德行智慧,终于明白道德的真正含义!

 爬虫爱书 2018-07-28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一》—德行智慧,终于明白道德的真正含义!

译文:

上德不以自己道德高尚,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为而随顺自然,并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下德即使无为,却把无为当作某种目的的手段。具有大仁爱的人,爱人而不抱任何目的;而具有大正义的人,行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具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如果没有人回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

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不足,其实是祸乱的开始。所谓人的先见预谋,不过华而不实,去道甚远,正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解析:

老子认为,具有最大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也同样无言无名。一旦有名,那就进入了后天的分别之中。而具有分别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一》—德行智慧,终于明白道德的真正含义!

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失去了真正的道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上德”,它不同于德政。老子批评德政不顾客观的实际情况,仅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

老子讲的“上德”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下德”的人是有以为的无为,抱着功利的目的,凭着主观意志办事.

“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的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

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短暂的出现,犹如大自然中的过客来去匆匆,在大自然中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 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一》—德行智慧,终于明白道德的真正含义!

我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叹息,可叹息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它只会空耗我们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应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

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有思想和意志,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因为有了区别对待,我们才会存在道德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无需形式的。我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自己做一个觉悟的人。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悟人生真谛。欢迎大家评论、留言、转发!关注【徽渊文化】,为您带来更多文化大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