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度・评论|楚些:散文写作的层级 (原创首发)

 向度文化 2020-12-17
散文写作的层级

围棋中有段位,实际上,散文写作中也存在层级的情况。这个层级,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大致可区分为语言自觉、文体自觉、主体自觉、价值观解决这四个阶段。

何谓语言自觉?指的是语言传达的自如性。

表现力和呈现能力是文学写作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需要自觉训练方可达到。语言自觉对应的是感知和想象力系统的建立。人们经常说中文专业不负责培养作家,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中文专业注重学科训练和知识训练,感知训练和想象力训练比较缺失。感知和想象力系统的培育,需要对词汇敏感,对词与物之间的关系有好奇心,有审视的眼光。卡西尔曾说过:“正是语词,语言,才真正向人揭示出较之任何自然客体的世界更接近于他的这个世界,正是语词,语言,才真正比物理本性更直接地触动了他的幸福和悲哀”。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对于词语要比常人要早慧,他会自觉建立一个与语言之间发生敏感关系的通道。大家可注意到,80、90年代,很多作家是从大学的文学社团走出来的,文学社团提供了一个场域,那些从舌头上绽开的词汇说不定就为一个他者推开另外世界的大门。当然,有些作家的成长过程中,主要靠阅读来解决语言自觉的问题,比如余华早年在老家乡镇做牙科医生的时候,他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入迷,通过系列的阅读,逐步解决了语言自觉的问题。像莫言未受过大学教育,但是他小时候,听到的传说,地方性故事,各种人与鬼的故事,就提供了语言自觉的基础,他的小说语言汪洋恣肆,和民间文学的教育、启发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因为文体的不同,诗歌语言自觉,小说语言自觉,与散文的语言自觉不尽相同。诗歌语言的自觉最难抵达,它需要彻底地颠覆和重建日常话语,小说语言的自觉,重心在准确、形象,在于心理活动指向上的清晰和可辨别性,而散文语言的自觉,主要是简洁度,在于味道、意蕴的包涵性,语言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折、过渡,是平和的,自然的,不是陡崖式的存在。前一阶段,我在和一些初学者交流的时候,曾经就语言自觉,给出了这样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基础训练这一块,读二十篇左右的中国古典的散文,包括史传性的,政论性的,先秦哲理散文,明清小品文。读二十篇现代散文,体式涉及杂感,随笔,小品,叙事,回忆性散文,读二十篇当代精品,50-70年代全部放弃,体式要有包容性。这是一个,第二个,里尔克,保罗策兰,洛尔迦,等一流现代诗人的作品,要认真读个五十首左右,感受其中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心中对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要有个对比,然后,根据自我的生活经验,选择哪种语式进入,并把握好内在的语气,并形成自我钟情的词语序列。

文体自觉比之语言自觉又更进一步,散文文体的边界虽然比较宽,但也不是无界限的,从体裁特性上看,叙事散文与报告文学有很大区别,抒情短章与散文诗也有很大区别,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推进与小说中的叙事推进有根本的区别。具体说来,文体自觉包含以下要素:

1、体式上的熟悉度,白话散文以来,产生了小品文、随感录、美文、诗性散文、文史随笔,学术随笔,历史散文、新散文、札记等体式。作者一方面要对当下的散文中的主要体式有充分的了解,新世纪以来的两个主要体式,一个是叙事散文,一个是文史随笔,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经验储备、知识储备,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体式。

2、对良莠不齐的散文现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大众文化兴起的条件下,走市场路线的青春美文、哲理散文、美食地理,等等流行的篇章,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判断。

3、不必一窝蜂地投身散文新实验活动之中,比如当下兴盛的两个散文观念,一个是在场主义,一个是非虚构,在没有搞清楚内涵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字面意思,就往自己的散文里贴标签,很容易闹出笑话。在场主义中的在场和去弊,严格来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此在,在者的概念联系紧密,在场可不是简单的身体在场,或者我在场,在场需要个体的思性做为基础,问题是我们当下的散文作者,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够透彻地理解思性这个概念。像非虚构这个概念,指的是写作方式,还是一种新的文体观念,似乎没有清晰的界定。我个人的判断,非虚构在理念上,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标榜的非虚构作品,其实就是过去纪实类作品的翻版。

4、对于什么是好的散文?这个基本观念体系要建立,就优秀的散文作品而言,其实没有必要强求一个至上的,唯一的,一统天下的判断标准体系。体式、风格的多元性,就决定了这个标准的多元性,(文直,事核,行云流水,独抒性情等古典标准的不断变迁就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即使有多元的情况,但对于作者而言,要有自己的一个好散文的观念体系。以此为基点,在阅读和交流的时候,有自己明确的坐标系。

我个人的散文观是这样的:在人文精神、道德、普世价值几乎全面失守的重重危机之下,散文过多放在抒发小情绪,消费乡愁方面,我觉得并不是个好事,我认为散文还是应该有担当的,好的散文首先要具备思想的穿透能力,呈现中国式的智慧,与传统精英文化对接,其二是个性的确立,恢复人本的尊严、感情与道义,其三是纯熟的话语呈现能力,包括文字之美、文字之力、技巧的恰切等。当然,散文观是自由的,每个人皆有其自主性。

主体自觉层面,“主体性”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活跃于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文化的讨论语境之中,其基本指涉则为小说文本。不过,因为理论准备的不足,出现了前现代与现代相杂糅的情况,这也导致了紧接着的90年代的各种文本实验之中,反主体性的大规模发生。散文的主体性问题,实际上长期被搁置,只到新世纪初,陈剑晖著文讨论散文作家人格主体性问题。借助对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梳理,他将散文作家人格的主体性定位在创作的个性化、精神独创性、心灵自由化以及生命的本真性的维度上,尤其是生命本真性的因素,在他看来“生命的本真是一种更深层、更内在的真,因而也是一种真正贴近了主体性的真。因为生命不仅是人的本能、意志的集中体现,生命还具有无限开发的可能性,它是超个人、超主体的充满原始激情的实在。”个性化、自由精神、独创性这些提法,常常见于其他文体的批评话语之中,而生命的本真性问题对应了海德格尔提及的诗人所承担的“召唤”的使命,在抒情泛滥和伪诗化遍地的现状下,确实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回到散文主体性这个问题上,受制于当下文学场域中启蒙思想的尚未结业,个人主体尚未获得精神自立的普遍现实,即对人的尊严的尊重、自我导向与自我发展的确立,未成为制度实践的基石和人们的思想共识之前,主体自觉必然遭遇巨大的现实实现的困境。在《失去象征的世界》中,耿占春将这种主体性缺失的困境命名为“主体性缺失下的主体”。也因此,在散文写作实践中,诸多写作主体将散文的主体精神简单图解为主观意识或者个体性,情感、情绪的泛滥,文体的单薄,等等情况由此而发生。实际上,在文本实践中,作者固然离不开对主体的表现,包括对深层秘密心理的表现。但对于作家所要表现的世界来说,这是一种单质的东西,它们只有在和外在生活自然界的客观事物性因素发生联系时,在纳入、同化于作家的意识形态的境界,逐渐融为同质并与之旨趣相合时,才能成为作品观照与表现的对象。

散文作为一种智慧文体,其对经验的依赖性超过其他文体。而个体的经验,尤其是直接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这与众人的经验(众人经验的聚集与聚焦是形成智慧的前提)之间无疑构成一种矛盾关系。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主体的高度自觉,方能切身地投身入外在世界,这就意味着主体要超越个体性的张扬因素,将自然、历史、社会当做平等的生命场域,置身其间,照亮共通的生命经验,担负起对存在的发现、追问与反思的使命。在散文主体性的框架体系中,实现主体自觉应该具备以下要素,首先是启蒙和自我启蒙,此处的启蒙不仅是思想观念的,也指向审美。在自我启蒙的基础上建构自我人格的完整性,以此摆脱文化因袭过程中的依附性人格;其次是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之心说,老子、孟子皆有阐发,而王国维的解释更为系统。他主张诗人、作家要心地纯洁真挚,不计利害地直抒胸臆,对人事和自然、宇宙做到“忠实”也即真实赤诚,如此即能抵达真、善、美的境地,才能创造出有境界的大作品。叔本华在《天才论》中举海顿、莫扎特为例,说他们终生都没有脱离孩子的气质,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判断。最后是散文主体审美的自觉以及思想力,即主体所具备的对美的感性形式的直觉能力、呈现能力、判断力,在观照自我与世界之际,能够在细微的经验上照见生命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审美自觉是构筑主体创造能力的基础,思想力则支撑了主体对文学之道,对审美之道的深刻体认。

价值观解决。这是散文写作的最后一个层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生存境况决定了,能够解决价值观的文学作者必然寥寥无几。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追悼会上说过:从今往后,众人仰望的不再是统治者的脸色,而是思想家的风采!巴尔扎克本人的私生活和价值观一塌糊涂,但是他的小说文本中的价值观却是明确的,雨果曾言,在绝对正确的主义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他的这个观念,比美丑对照原则要厉害的多,也因为这个价值标准的确立,他在逝后进入了先贤祠,其名望地位要在拿破仑之上。托尔斯泰也是如此,他被称为小说界的教父,可不是虚名,而是他所确立的两个明确的价值观。回到散文上来,白话散文之初,周氏兄弟为何成就那么大,终极原因就在于他们解决了价值观问题,鲁迅是立人思想,反抗绝望的哲学,周作人是美文观以及人道主义观念。散文作者价值观的解决,要求他突破个体经验的限制,远眺历史的烟云,对于人和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形成一个深刻的体认。我对这个问题比较悲观,因为当下中国,左右的立场导致的社会撕裂很严重,无论左的立场,还是右的立场,皆和价值观没有关系,价值观与作家对人的理解有关,对历史的理解有关,对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的认识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的视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情怀,以及一颗悲悯的慈悲之心,并在文本中确立一种情态分明的哲学观念体系。

四个层级,相关作品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宜,也方便作家的自我认知体系的建立。不过,是否言之成理,尚需要创作、评论两个实践环节的确认。


作者简介 
 刘军,笔名楚些,散文评论人,70后,现居开封。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广西文学》2016年度散文新观察栏目特约主持人,《奔流》评论栏目主持人,民刊《向度》副主编。曾获得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理论批评奖,有评论作品见于部分报刊。


向度文化
微信号:renwenxiangdu

寻找被遮蔽的实力作家|打造纯粹线上文学平台。

投稿格式:作品,作者简介,照片,手写签名。

本平台所有文章如无特别说明,皆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稿,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接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