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神入化的公孙大娘剑舞

 正月的娃 2018-07-28

全球功夫网讯  盛唐时期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乐伎舞蹈的全盛时期,能歌善舞的乐伎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当时的舞蹈有健舞、软舞之分,两大类舞均有十余种。健舞矫健刚劲, 如《剑器》、《胡旋》、《胡腾》、《柘枝》,软舞则柔婉有致,如《绿腰》、《春莺啭》、《凉州》、《回波乐》等。

 

健舞中的《剑器》舞,由民间武术逐渐发展而成,著名舞人公孙大娘的 剑器舞 可谓其中翘楚,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抄录如下: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曤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急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公孙大娘精湛的舞蹈艺术。


 


 

公孙大娘,生卒年和身份都不详。杜甫在诗序中说,玄宗时,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春院的“内人”(指宜春院中常为皇帝表演的乐舞艺人)和宫外供奉(类似没有编制的宫廷以外的“特约演员”)中,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独出冠时”。“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

 

看过公孙大娘剑器舞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唐代另一位诗人郑嵎在《津阳门诗》描写唐明皇生日千秋节宫中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也说:“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据此我们推测,公孙大娘可能是一位宫廷艺术家,或者是皇家的“特约演员”,经常在宫廷内表演,她的名字虽然叫大娘,实际上当时年龄并不大,大娘是排行的称呼,她在姐妹行中是老大,在玄宗开元年间,公孙大娘方值青春美艾,正是身手最为矫健之时。

 

剑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具有高贵气息和文化品位的兵器, 剑的来历源远流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用兽骨雕制成的骨剑大概可算最早的剑,春秋战国时期,剑的制造和使用,已经达到了辉煌的程度。上个世纪,我国各地陆续发现这个时期铸成的剑器,如山东临朐出土的吴王夫差铜剑、湖北江陵发现的越王句践铜剑和湖南长沙发掘的战国铜柄铁剑,尤其是1965年发现的越王句践剑,虽然在地下已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寒光四射,剑气逼人。在古代中国,佩剑的重量和长短,还标志着人的身份。在英雄辈出、豪杰迭出的时代,背负剑囊,漂游四海是非常帅的行为,寒光闪闪,一柄在手,优雅、任性、豪气,彰显出英雄气概。剑成了游侠之士的象征,当年韩信穷困时,可以忍受“胯下之辱”,但背上的宝剑是万万不肯丢弃的。

 

一个年轻女子别的什么舞蹈都不去表演,偏要表演带有阳刚气的潇洒淋漓的剑器舞,展现出一种豪情奔放、酣畅激昂的风貌,现在想来或许也是大唐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据说自公孙大娘以后,剑器舞一般为女子戎装独舞,讲究舞者“柔姿雄装”,也就是说,舞者必须要有窈窕的身段和姣美的长相,展现出令人为之倾倒的巾帼英姿。

 

剑舞在我国也有着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子路,戎装见孔子,曾拔剑起舞。学生拜见老师舞剑,当然只是表演技艺,是对老师致敬的意思。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上的乐舞图案中,鼓旁的舞者腰间挂着短剑,说明剑舞可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宴于鸿门,项庄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逐渐靠近刘邦,企图借机杀死刘邦,在场的项伯见刘邦危急,也以剑伴舞,保护刘邦不被项庄杀害。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筵宴中有舞剑作为余兴表演的风俗。

 

唐代,武将舞剑也是常有之事,如李白作《司马将军歌》,有“将军自起舞长剑”句;岑参作《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有“酒泉太守能剑舞”句;杜甫作《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有“舞剑过人绝”句等等。可见当时许多人会舞剑,而且各有绝招。

 

公孙大娘最为擅长的《剑器》舞,是《裴将军满堂势》。裴将军名裴旻,玄宗时任金吾将军(掌管京师治安的官员),开元前期曾随信安王西征吐蕃,北伐林胡,屡建军功,颇蒙恩宠,裴旻在战场上,有一次被番军所围,他“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又传其善射,“一日得虎三十一”,尤以剑术著称于世。

 

有一年裴旻丧母,特请名画家吴道子在洛阳天宫寺画几幅壁画,以度亡母。吴道子没有接受酬谢他的金帛,他欣然对裴旻说:“闻裴将军久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就挥毫。”裴旻笑着允诺,当即脱去袍服,如战时装束,持剑起舞。舞中有极精彩的动作:他突然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接着,剑象一道电光一样从空中投射下来,裴旻手执剑鞘接剑,剑准确地插入鞘中。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描述,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吴道子看毕,激动不已。拿起画笔涂墨于壁,飒然风起,“有若神助”。据说这成了“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的杰作。

 

公孙大娘是否拜过裴将军为师?这些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无记载。公孙大娘擅长的《裴将军满堂势》,虽然用了裴将军之名,但似乎和裴旻将军表演的剑舞有所不同,她吸收了裴旻剑舞的勇猛气势又加上了某些特技改编而成。所谓“满堂势”,可能是一种地位调度很大,动作豪迈、矫健、灵活,技巧艰深的舞蹈。表演时满场飞舞,惊心动魄,动作很大,在视觉形象上更为壮观。

 

公孙大娘还把《剑器》与《浑脱》两种不同民族的传统乐舞。融合而成一种新的剑舞《剑器浑脱》。《剑器》是汉民族传统的一种剑舞,《浑脱》则是从西域传来的风俗性舞蹈。据《乐书》载:“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唐天后末年,剑气(器)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可见这两种调式不同的乐曲糅合在一起,在当时也是个大胆的创新。《浑脱舞》的伴奏音乐是相当雄壮热烈的,而《剑器舞》的伴奏乐曲正需要这种气氛。两种乐舞的音乐、动作融合一起,有点象现在的京剧加上交向乐,产生出了崭新的奇特的艺术效果。

 

另外公孙大娘表演的《 西河剑器》可能是一种具有特定地方色彩的剑舞。中国古代有两处地方被称为西河,一在今甘肃西北部;一在今河南安阳东南。《西河剑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某一西河地区的民间舞蹈和武术。

 

剑的招式很多,主要以刺、劈、砍、撩、截、搅、格、压、挂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所谓“剑似飞凤”,概括了其中的奥妙。

 

我们不妨根据杜甫的诗句来想象一下当时公孙大娘表演时的情景。

 

在全场黑压压的观众注视下,公孙大娘手持一柄青光耀目的太阿剑,悄然上场;此时全场寂静,骤然,乐起 ,她腾身飞跃,剑尖撩起;乐疾,急管繁弦,鼓声点点,如雨打浮萍,公孙大娘身姿旋转,矫若游龙,只见银光熠熠,剑影闪过,不见人影,稍倾,云卷雨息,“一舞剑器动四方”;她箭步跃起,将剑连续刺击青天;她双腿飞腾,又象神仙驾着蟠龙翱翔云端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舞至高潮,天地倾斜,雷霆万钧滚滚而来,山河为之变色,“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倏然之间,舞毕,风平雷息,如同波涛汹涌的江海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那把宝剑还在发射出耀眼的清光“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据说当时著名书法家张旭,在一次观赏了公孙大娘的舞姿剑影后,呆在现场陷入久久的沉思,他从中窥察到了放纵飘逸,若疾乍徐,缓急轻重的节奏和倏聚倏散、景断意连、跌宕欹侧的结构,并将其运用在书法创作上,从此“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说他“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自此草书长进”。张旭自己谈到他的草书创作长进时,也感称:“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唐国史补》)

 

公孙大娘出神入化的剑舞不仅影响了张旭的书法,对另一位书法家和尚怀素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怀素的书法作品,藏锋内转;笔势狂怪怒张,神采飞舞,似骤雨旋风,声势满堂, 又如剑气凌云、神惊鬼泣,”《续书断》列其书为妙品,称“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与公孙大娘的舞姿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是相通的,公孙大娘可能没有想到过,她的剑舞中变化莫测的动律与节奏,竟然会以这种形式,影响一代书法之风。

 

杜甫写《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时,距他幼年亲眼见公孙大娘的表演已隔五十年。五十年前公孙大娘正值青春妙龄,岂料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闹得山河破碎,公孙大娘在战乱中不知去向,剑舞为之沉寂。幸亏有弟子承继,这个剑器舞,后来由公孙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重现风韵。抚今追昔,“玉貌锦衣”的公孙大娘已人影俱杳,如今杜甫自己也已满头染霜,李十二娘也早已过了青春年华, 怎不令人感慨不已,老泪纵横!杜甫在这首诗的序里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感慨,聊为《剑器行》。”

 

世道变迁,人事已非,大唐气象已经颓落,“开元盛世”不复存在,杜甫对当年公孙大娘的缅怀、追思,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他对大唐王朝正在走向衰落的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