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外训的几点启示

 方圆儒人 2018-07-28

常德统战网6月1日讯 [津市市委统战部 康廷芳] 本次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信息量非常大,所有内容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的,我带着满满的好奇渡过了充实的外训生活,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本次外训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现节选部分内容与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1.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东边,行政面积278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苏州产业园是一座集商业、生活、工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区,一园即一城。行政区划278平方公里、110万人口,17年生产总值2388.11亿元,17年公共预算收入317.81亿,税收占比94.2%,人均GDP4万美元。园区中新合作区是80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内全面达到“九通一平”标准,1994年5月这个中新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新加坡当时的内阁资政是李光耀,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最初94年的股份占比新加坡占到了65%,经过99年和05年的调整,现在新加坡的只持股25%。03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在连续三年实现赢利的基础上,消除了历年累计亏损。在这一年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据说新加坡李光耀资政在临终的时候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减少了在改项目中的占比。

2.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政企分开,苏州工业园从一开始就是管委会和开发公司两者分开,分工明确,相辅相成。苏州工业园区为副厅级(副市级)建制,管理主体是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苏州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行使主权和行政管理职能,为客商提供从企业设立、工厂建设、员工招聘到企业运行等各个阶段的行政管理和服务。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归苏州市委直接领导,其书记由苏州市委常委级别以上人士兼任。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时面向社会招聘,阶段考核不合格直接淘汰,在管委会上班的员工压力是很大的,但是他们的薪酬至少是苏州其他地方的两倍。开发主体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园区80平方公里的成片土地开发与经管、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

二、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

1.系统完善,层次清晰,管理严格。园区规划体系完善,既包括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也包括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等;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设计者、审查机构及政府官员分别承担责任,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前,均由规划部门对建设工程验收工作实行扎口管理,完全合格后才发放相关证书,投入使用;交通体系层次清晰,重型交通与轻型交通分离,主干道连接次干道,次干道连接支路,不允许工厂向主干道开门。行人、快车、慢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严格管理,对广场、路灯、雕塑等均有严格的管理要求,工业区与居住区建筑不许挂广告,商业区的广告牌规格、大小、位置等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后才能执行。

2.用地布局结构合理。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由内向外依次为居住区和工业区,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缓冲带,做到了工作、生活、休闲相对分离而又和谐共生。配套保障集中配置,生活小区有便民服务中心,满足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度;每个社区建立一个邻里中心,每个中心为半径500米范围内居民提供上学、上班、就医等服务;园区中央规划一个商业中心,形成商业点状布局,网络化、集团化。

3.留有余地,具有伸缩性。在土地利用上,保存大量预留用地(白地),以备暂未预见的用途;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划时就预留轻轨及立交用地,为后续交通发展留足后劲;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其标准和地下管线铺设考虑长期发展,采取500余米地下管网建设。

4.强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求工业用地面积达到50%以上,办公及其他辅助面积控制在25%以下。严格维护总体结构前提下,土地可适当分割,合并,土地在一定情况下可置换,住宅密度和位置可适当改动,容积率允许在上限、下限间浮动。

三、几点启示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在规划上较其他县市是比较领先的,目前园区的驻扎产业基础还是比较好,像生物医药这块口子开得不大,生物医药产业链向上走和向下走,做精做优前景很好。我个人认为我市园区发展面临的瓶颈主要是两大块,第一块是园区转型升级比较难,如何做好腾笼换鸟,盘活低效闲置任务比较重;第二块就是园区留住人的问题。下面就这两块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盘活园区低效闲置土地

1.找准原因制定标准。查找原因。制定专门部门或人员彻底弄清每块低效闲置土地形成的来龙去脉,比如有些企业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有些是因为当初政府较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土地的浪费等。制定标准。待原因查找清楚后合计整理,根据总体情况制定细致和可行的标准。如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园区实际,对未经原批准用地政府批准,且超过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对未按期完成开发建设,即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超过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1/3或者已投资额超过总投资额25%,但在规定的建设工期内(或虽未规定建设工期,但开工时间超过3年),仍未完成全部开发建设的;投资强度不达标,即虽未达到闲置土地认定标准,但投资强度、建筑系数、容积率等控制指标未达到合同约定标准,仍有调整利用空间的建设用地;连续停产满1年,认定为低效用地等等。

2.狠抓落实规范操作

按国家政策规定,根据我市园区经济发展实际,统计局、财政局配合提供亩均投入不足30万元(假定标准)、税收不足1万元的企业名单,建立低效利用、闲置土地企业项目库,三年滚动、逐个排查。分类处置,调剂使用。如已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用地,督促其履行合同,按期开工建设。供而未用的项目用地,闲置满一年未满两年的,按土地成本价款20%缴纳土地闲置费,足额征收土地使用税,并督促其限期建成投产。闲置满两年的,无偿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登记,重新安排使用。对投资强度达不到标准的,发整改通知函,限期加大投入。如确实不能按期投资到位、且闲置土地面积又比较大的,则根据实际投资额,按比例予以核减土地面积,核减部分收回,调剂使用,重新安排招引新的项目等。创新机制,严防死守。一是提前交地定桩。将原来在登记发证后交地定桩程序改在登记发证前进行,邀请国土、测绘、项目组代表、企业负责人、园区相关部门人员参加,进行交地定桩,参加人员当场签字,发现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经验收合格后再行登记,否则不予发证。二是分期供地。宗地面积比较大,地块达100亩(假定)以上,且投资强度又不能一次到位的,可分期供地,在出让合同条款中明确分期各地块开工、竣工、资金到位时间,经验收合格后,供应下一地块,否则不予供应,收回已供未用的土地。三是限制土地融资。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足额缴纳出让金、相关税费后,可以进行初始登记,进行他项权利抵押。初始登记以项目开发建设周期为有效期,建设周期后,再进行其他项权利抵押登记的,必须先行项目竣工验收,投资强度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否则不予办理。四是增资扩能。对那些投资强度不够的企业,动员他们利用厂区内闲置土地扩建厂房,增资扩能。

(二)园区留住人的问题

留住人并不是每月涨点工资就行,并不是有碗饭有双筷子就行。我市园区在白天还是能看见人流,一旦到晚上真感觉是一座城中孤岛。生活配套不足,如何让大家落地生根,尤其是90后开始成为工人队伍中的新主角,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宿舍、工厂两点一线的“机械”生活。

1.解决交通诟病,让津市市区更活跃。高新区客流较分散,单单增加公交线路并非良策,甚至有可能会浪费公共资源。我们可以学习禅城的定制公交策略,与我市出租车公司合作搞个园区约车平台,出租车可以在平台清楚获知园区各点在各个时段的用车需要,大大节约运行成本,提高搭载率,缩短候车时间 ;企业和高新区联合出力,购置轻便电动车或是电动缆车或是电动小汽车,刷卡消费。这些举措切实可行,可以尝试。

2.完成生活基本配套,解决基本需求。园区规划中可以尝试建一条300米(假定)街市,在这条街市上涵盖夜市小吃、茶饮、小超市、摩托车修理店、理发店、小型服装店、迷你电影院、K歌房、棋牌室等。这条街市的建设可以借力附近的居民,这既有利于稳住园区居民不外出务工,又可以用这“一站式”服务留住园区企业、异地务工者,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短暂的集中学习、培训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以前的我更多的学习注意力是放在国家重点理论政策、统战条例等,确实没太将关注点落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这块,今后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将本次学习培训获取的知识、认识,再领会、再消化、再放大,尽量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为津市发展贡献力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多学习先进案例,激发心灵潜力,寻求最优发展路径。




[编辑:邓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