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素读黄帝内经(二)

 369蓝田书院 2018-07-28

2018.3.19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六句话与内经后面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构成了内经中医学的主要科学思想。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人,要像和尚念经一样,天天背诵,把内经这个科学思想落实到自己的临床活动中。用古文记载的这些话,用我们的文字概述,应该是我所概述的中医九大病理理论:前面简单讲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今天讲形与神俱。前面说过,内经的人体结构分为:物质形体系统、能量系统、意志心理系统和经脉传导系统,形与神俱中,形是指人身形体,形体中最重要的是五脏,而五脏中与健康寿命联系紧重要的是肾。在内经素问26篇有言:血气者,人之神。
现在的人业力太深,从小受西化科学洗脑太多,对传统文化偏见很重,不树立起对传统和老祖宗的敬仰,还真的很难练好。
形与神俱,就是保持人体的物质系统和能量系统的全面和谐,许多导引、纳气等功法和中医方法都是以此为目的。西医研究人体是只停留在唯物主义层面,也就是只在形体物质层次,这决定了它们错诊误治会很多,所以我对它们是敬而远之,我们这个时代,医院变成了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万般皆利,尔虞我诈,不知自保,成人鱼肉。自保的最好方法,就是用老祖宗无私传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和中医知识武装自己头脑,要让自己比骗子更聪明,比强盗更有力量[呲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也是道的涵义和定义,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道的定义是不明确的,毕竟老子生活在黄帝之后两千多年。
我的体会是:内经是科学论文集,道德经是科普著作。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发现: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的四大因素中,遗传、心理等生物学因素占15%,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占17%,卫生医疗服务因素占8%,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占60%。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具体内容就是内经强调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古今论述不谋而同,殊途同归,不能不赞叹祖先们卓越的才识智慧!医疗给个人的健康贡献只占8%,我以前和许多人一样,对医院充满希望,以为一生病,去趟医院就好,事与愿违,现实很残酷!所以以前找我调理身体的人,我都不厌其烦地强调吃喝天然干净水和食物的重要性,不改导致疾病的饮食起居不良习惯,吃多少药都不能最终解决问题。我们许多人都爱听专家的话,以为专家说的是真理,但现实是,专家都有后台老板,谁养他,他听谁的话,老板叫怎么说,就怎么说,全部专家的话均带有利益立场[呲牙],特别是疫苗、转基因食品、牛奶这些相关话题。我们读内经,就是在聆听祖先们充满珍爱的话语,听祖先还是专家的话,是每个人必须经常面对的选择。
我们祖宗没有颈椎病,现在我有了怎么弄?
@党雄老师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写。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疾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活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党雄老师 我的经验是,我们所有的病,内经里都有,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呲牙]
@党雄老师 。床上八段锦,睡觉前做一做,精力旺盛,百病不生!八段锦与内经理法同源,值得学习练习。
腋下出汗好吗?站桩时。
@张博伟
:内经讲:汗为心液,出多不好
除非有邪气犯入,可以通过汗出排邪。
@罗素
极泉穴吗

 

2018.3.20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黄帝上古时代得道之人的生活做法及其得到的福报。就我理解,黄帝上古时代应该是盘古时代,中古应该是伏羲时代。“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是黄帝时代,黄帝尚未学道得道前的社会状况,与我们当今一样。特别是八项规定之前,酒风厉害,习君继位,提出中国梦,救了许多人。

正是看到生活中许多人半百而衰,而听说上古之人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黄帝才虚心请教天师歧伯养生治病知识,并且组织人力用文字汇编成册,这是内经的来由,也是中医学的历史起源。我们现在能读内经这些宝贵文字,要知感恩黄帝老祖宗,不能数典忘祖。正是黄帝掌握了这引起养生道学知识,据史记记载,黄帝本人活了一百一十多岁,其后二千多年的天子大多长寿,中华文明的衰败从东周末年至今,所以我们要健康长寿,一定要向黄帝致敬和学习,复兴中医!弘扬传统!

 

教主:春,夜卧早起;夏,夜卧早起;秋,早卧早起;冬,早卧晚起。春防风,夏防署,秋防湿,冬防寒,五味调和,应四时,则本固[憨笑]
学习内经后,不仅得知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优良传统历史悠久,陋习也是历史悠久!不注意学习,就会陋习沾身!陋习沾身,自我作害!爱因斯坦说过: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内经古今对照,发现了人生最重要课题:如何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人生健康长寿问题,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才有内经近十六万字,162篇文章的传承。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就起步了,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医养生。什么叫虚邪贼风,后面的文章有论述,简单讲就是天地间能让人致病的异常气候。应对天地间能让人致病的异常气候,正确的方法是避开,躲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道理:你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打不过,但躲得了。恬淡虚无,这四个字,现在的书都当作褒义词来翻译,这是几千年来道教与佛教的误解之一。
我的新译文是:那些上古时代圣人们的教化民众知识,都这样说:带有虚、邪的贼风这些天地环境致病因素,在它们产生的时候要知道避开,起居恬静和食饮惔味引起的身体正气虚无现象,要用真气使这些虚无顺从,人体精和神在内固守,病会从哪里来呢?我把重新释读内经当作我的工作,现在已经完成十余篇了,大家有空可用电脑去看:WWW.CN5001.NET
请问怎么躲避?温暖的居家就是躲避的好场所。
@Shirley
我觉得不是怎么躲避 是要知道躲避什么[呲牙]什么才是虚贼邪风。
后面的文章有讲,与五运六气、春夏秋冬四时八正异常的风,都是虚贼邪风。
家里为何不能设置成穿堂风?就是要避之有时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我的译文与目前流行之书中译文的异同,从中获取知识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构成了内经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描述的是物质系统层面,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六句话描述的是人体能量系统层面。能量有正负之分,虚邪贼风,恬淡虚无带有负能量,会致病,真气和精神是生命正能量,能治病。
恬,古义是安静,平静之义,现代之义对应就是运动不多,懒惰,过分不动之义,是前文起居有常中“起”的反常
淡,古为味道不足,寡味之义,是上文食饮有节的反面之义
生活恬淡,就会造成身体正气虚无的致病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就要用真气去让虚无顺从,这是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本意
但许多古人和现代人都理解错这句话了,大家可以参看别的书中是如何翻译此话的,这句话的不同理解也是佛家与道家几千年来争执所在之一 
恬淡虚无,佛家当作褒义词,道家当作贬义词理解,作为修身结果来说,一般道士要比和尚长寿,所以我倾向道家观点,当然我们说的道与现在世面上的道有差异,就像当今的党员与以前的党员一样
佛学是出口转内的本土学问这个观点,也是我读内经后发现的,与大部分学者观点相左,与少数学者相合,这个留到以后论述中华文明传统知识体系中再讲。因为我们在北大呆过,知道很多学术权威并不正确,所以要敢于维护传统及创新,把他们的错误观点改过来
真气的定义内经有:“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也叫经气和精气
内经里有大量篇幅论述,恬淡虚无而引起的疾病,这类病的治疗就必须用真气,食疗、中药及各种气功,都要用到真气这个概念。
为什么现在的医生能治好的病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治之症?因为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唯物主义的物质形态层次,他们不知道身体除了物质形态系统,还有气血精神组成的能量系统,心理意志组成的软件信息系统以及经络脉道组成的通信传输系统,这四个人体系统在内经里都有完备的论述,这就是我从科学迷信分子转变为传统文化卫道士的重要原因[呲牙]
基本上关于人的全部疾病,内理都有论述,只是病名叫法不一样而已
内经有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听说西医命名了几万种病,他们认识病进入了不知其要的细枝末节层次
教主:始发于阴阳平衡,失衡,再回归平衡,合于道。
现在的许多不治之病是能量和信息系统的病,医院用对付物质的方法,怎么能治好?就像电脑中病毒了,在硬件上能解决问题?大家用心来学内经,会像我一样,逐步发现老祖宗的智慧和伟大的。古人用字,惜墨如金,对恬淡两字的考究,可以给我们研究传统和中医打开新的视野,看到丰富多彩的更加贴近真实的古人世界。

2018.3.21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六句话是黄帝上古圣人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养生治病的核心思想。
对于这话的理解运用,也是判别一个医生是真伪、良庸高下中医的依据。
现在中医之所以走到接近绝灭,被人民群众抛弃的境地,就是那些中医生忘记内经的教导,临床不按内经法理行事所致。
昨天讲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对恬淡虚无的讲解,得出了与主流相反的看法,孰是孰非,大家可以独自参考判定。
今天开始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八个字,是中医中核心的核心,读这句话也有十六年了,我也是这两年才悟得其解。先说精的概念定义,精是中医学的第一基本概念。
精的定义,其它古书难找,但在内经才有比较清晰明确的定义。内经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夫精者,身之本也”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①,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根据内经记载,我给精下了定义:精是能够为人们自然感觉所发现的,构成人体最原始和最细微的物质能量基本单位。
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三点:1、根据内经,人体的构成有物质形体和气血精神能量系统,精可以统一描述这两系统,这两系统的健康和疾病,都可用精来描述,这点与现代物理学关于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是相通的;2、从时间演化维度来说,精是最原始最早的人体构成物质;3、从人体结构看,精是组成身体最细微最基本结构单位。所以内经讲,人一生的健康和全部的病都与精相关。人的精从哪来?从天地、父母来了,”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母为基,以父为根,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为何古时结婚要先拜天地,再拜父母,因为那是我们的本,要感恩,不能忘记。中医治病要求本,许多病 就是精伤了,不治本,病难好,现在医院治病只是会治标,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不治之症,内经说:治病要知标与本,才能万举万当。
大家多看一下我是如何学用内经吧,也许能有借鉴之处!
教主:精 和 神是两个词[太阳]
精是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概念,中医其它概念如神、气血、脏腑、天地、魂魄、阴阳、意志、虚实、疾病、生死等都是与其相关或者派生概念,基本概念混乱,是现在中医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与精对立的基本概念是邪,利于人的是精,不利的是邪。中医治病总法则就是祛邪扶正,扶正就是补精益气。
中医虚实概念定义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内经中有许多描述精虚的疾病: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很多心理疾病也是由精引起的: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
教主:情绪也是病么?
并与散都是不正常的状态,并是过分聚集不动之意。头发多白,也是肾精少引起的。全部五脏的病不是邪入侵就是精少引起的。对于精少的病,内经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现在工业化产生的食品的感觉就是:没味,而天然的果肉菜则是津津有味,学了内经后,我会用舌头来辨别食物好坏了。
温之以气,主要有两种,一是用食物中的气来内补,一种是用艾炙等外补。食物是补精主要方法,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这些都是食饮有节的内容。
补之以味是不是也是药食补?
内经讲药食同源。
我看四季对应不同的谷类和动物,是不是相应季节用来补较好?
不只四季,更重要的是五运六气,以后再讲
补精不只可用食药材之物,还可用气,这就是传统各种修炼的来由
辟谷、胎息、强肾功等都能补精益气,“气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欲,神足不思眠”就是古人各种修炼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经历了无数人几千年来的验证,我也是才悟道不久,老祖宗的知识太厉害了!
中医治病有用物的方法,也有用气的方法,只学会用药物针刺,在黄帝时代,还不能算高明医生,有言:中医不练功,不是好郎中!
知道了精的概念定义后,就可以面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作出自己的选择:你是喜欢天然有机食品,还是转基因、工业化生产出来的食品?入你之口是精还是邪?有味还是淡味?西药及所有的人造品有精吗?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以邪为主,只有在以毒攻毒治病方面有时有用。我们是文明古国之后人,需要过有知识指导的生活,但种知识不是专家嘴里说的,因为这个时代专家的话都有 其他利益立场,我们需要的知识应该是老祖宗无私奉献,历经几千年验证行之有效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在《黄帝内经》等经典里。这是我们学用内经中医的必要性和价值。
在内经,天地是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

2018.3.23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内经中医学的病理科学核心观点。前面说了精的概念,今天说神。
内经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精和阴阳这两概念我们前面讲了,根据内经原文,我得出神的概念:神是由两类精反应产生的,描述天地万物和人体的能量系统的基本概念,有利于人生存的正能量称为神,不利的称为鬼。
神是不能明确用阴阳这组概念来描述的,但它又存在并且发生作用,所以神圣这个词就是从内经来的
神在内经不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有能感明确觉的内涵:血气者,人之神。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教主:心藏神,在藏为肝,不好理解呀!两精相搏为神,神无处不在,在不同之处体现不同?神,魂,意是并列的概念吗,还是后面几个都是神的体现?@教主 :这两话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说的,就像说你,在你父母前,你是女儿,在你女儿前,你是妈,西方的逻辑理解不了为何你是女儿又是妈[呲牙]神是个文字符号概念,只有在特定描述对象之前,它才有特指内容。一定要记住爱因斯坦这话:哲学上和逻辑上的大多数错误, 是由于人类理智倾向于把符号当作实在的东西而发生的。神在描述人体结构时,它是有内涵的:是指人的血气、正气、水谷的精气等。神与人的生死疾病等生理活动是有关系的: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这话阐明了棍敲、推拿、括瘥等中医方法能治痛症的病理
不学内经,根本就不知神这个老祖宗创造的系统科学概念,当然就学不好中医,治病也不会取得像内经说的那种良效
食饮有节,吃饭!大家多看一下我是如何学内经的,也许会有益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内经中养生治病知识智慧纯度最高的一句话,不理解此话,难能成为良医。
精和神,不是虚幻之词,是内经中医学的基础概念,这两概念所描述的身体基础物质和能量,是可能通过认识和感觉掌握的
最简单的体验感受就是:观察死人和活人,活人身上比死人多的东西就是精神
内经里有很多观察人的精和神的办法,比如察色按脉等等,以后再细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和神,人生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守护好自身的精和神,争取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无疾而终,耗散精神,自我摧残的事最好少做
什么样的事是精神内守,什么事是精神耗散,内经里总结有许多,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内经的重要内容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内经首次出现病字,中医学是研究防病治病的知识,对于病的概念道德要明确,概念不清,知识就乱了
我的体验是:要掌握病的概念,一要从古人造字源头寻找,二是要从现代系统科学方面理解
病这个字,是病字头里面是个丙字,病字头是象形部首,就是人体动作衰弱不正的形态,丙在阴阳五行中是阳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在阳间的生命之火
生命之火受损压抑而引起形体动作不正衰老,这就是古人造病字的本义,
生命之火,就是内经说的精和神
要正确理解病,还要了解古人造 的另外两字:疾和症
疾是病字头里有个矢,矢是古人打仗用的箭,是个有形之物,箭伤的形损之病称为疾,康熙字典的解译是:疾是小病轻病之意
我们在总结内经的人体结构时说了:人体主要由形体、能量、信息和传输系统组成,疾只是形体系统引起的病,疾不治好,才会引发为病
症内经没此字,与之对应的繁体字是正改为征,意为表象、征兆,症在古代是病的表象、征兆、现象之意
也可以说症是与健康正常不同的差异现象
明白古人造字涵义,才可以正确理解症和疾病的概念定义及其关系:病才是严重的,会死人,所以我们会说,人病死了,而不会说是疾死或者症死
人生病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症,同样的病会有许多症,所以对症下药之词是中医末法时代的用语,不是内经的用语
现在的西医听说命名了几万种病,实质是把每种症都当成一种病,进入了认识疾病只识标不识本的误区
现在的中医自我伐根忘本,邯郸学步,仿照西医对症下药,造成了目前中医没落、国民疾病丛生的局面
所以学习内经,一定要知病疾症的本意和区别
前面说过:要复兴中医,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回归《黄帝内经》科学、技术和临床工程知识体系之中心,临床诊治必须立足正气存内、精神内守目标之上和应用五运六气知识两个基本点
我们常说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源头就是炎帝、黄帝所组织传承创立的知识体系,至今依然在传承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就是五千年前的文化母本,我们讲五千年文明,不是虚无炫耀口号,是有货真价实、真材实料的。
当今中医没落、国民疾病丛生的根本原因,正是中医教育邯郸学步、数典忘祖,自我伐根忘本去盲目学习西医所致
西医的病灶理论和病理学说,理论缺陷不全,但却都被当作金科玉律、科学真理奉行,病灶更多时候是疾病的表现和结果,但常被当作病因处理,就像修理灯泡,灯泡不亮时,医生只识修换灯泡,常常忽略线路及供电局因素,只会治标不去治本
在做病理分析时,习惯把微观结构的病毒、细胞、基因、身体生化物理指标病症当作宏观病变的原因,遵循微观决定宏观的单方面认识,违反系统科学关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更多的是互为因果耦合关系的见解;
3.25
内经里有几处强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几天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内经说的一言而终,所以要把中医养生治病知识浓缩为一句话,就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病,在内经中都是概念,我们必须掌握古人造字时的概念定义,才有可能获取古人传承的知识,许多人概念不清,中医知识当然混乱了,前面我们讲的这三者概念定义,想学好中医之士,务必领悟,舍此无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外散,就会生病衰老,内经讲妄劳过用,会耗散精神,这也进一步解译了前文今时之人半百而衰的机理。前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精神的对立反面是毒物和邪气,目前生活中的入口毒物很多,市场中卖的食品农药、激素等化学残留毒物不少,呼吸污染空气,这是病人多的主要原因,不知自保,也会像不知道的古人一样,半百而衰!在炎黄时代,常用中药有近三成是上品药,与谷果肉菜一样能补精益气,近三成是下品药,与常见西药一样有毒,只可攻邪治病,不可多服久服,久服西药,是引邪入体内,毒邪内守,病随之来!现在是科学时代,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以前科学是牛顿、马列时代的以确定性和还原性方法占主导的经典科学,而现在科学已经进步到复杂性、非线性系统科学领域。
功能是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我发现,病的定义也可以看作是人体系统功能缺失和损伤,了解病的系统科学定义,我们才可总结建立内经中医病理学理论,以后再详述。科学是不断进步这话,也提醒我们,科学现在还不完善,现在科学的东西,十年后可能又不是科学了,大家看现在医院用的药,十年前已经在用的有多少?说明十年前用的药很多是错误的,同理,现在用的药,可能十年后又被证明毒副作用大而被淘汰了,所以不能迷信医院!
《黄帝内经》历经近五千年无数先人的检验运用,我十六年来学习实践也还发现有效,所以我相信内经,感恩内经!希望更多的人也来享用祖先们传留下来的传统公共知识财富!
在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时代,唯有祖先留下的传统知识才是无价无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