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范仲淹

 黑龙江波涛 2018-07-28

成立笠

 

在中国历史上,要找一个政治家不难,要找一个将军也不难,要找一个文豪更不难。但要找一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将军又是文豪,而且那么廉洁,那么富有人情味儿,几乎看不到缺点与错误,一生都在为着“和谐”这个崇高事业操劳的人却非常少。我在史书中翻来翻去,总算寻到,并且一下子就锁定了他——范仲淹。

中国人不论是说自己还是他人有一个特点,总喜欢说祖上如何如何,并且专拣好的说(没有人愿意说自己祖宗为来俊臣、秦桧或汪靖卫)。如果顺着这个思路,那么范仲淹的祖上可不得了。范仲淹的远祖就是古吴越国大名鼎鼎的上将军、功成后与艳女西施泛舟江湖的范蠡。汉代,这家又出了个范滂,“党锢之祸”时,别人逃祸,而范滂独不避。与母别,母曰:“美名、高寿,岂能兼得?”范滂从容被捕,死于狱中。宋代大文豪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立志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他母亲说:“你如能做范滂,我定能为范母!”可谓母子互勉。范仲淹的近祖即为唐代著名宰相范履冰,故言范仲淹籍贯,应为陕西邠州(今彬县)。除以上几位外,为秦始皇一统天下立下大功的范睢、项羽谋士兼亚父的范增、东晋著名经学家范宁、南北朝编纂《后汉书》的范晔和《神灭论》作者范缜、北宋大画家范宽、南宋大诗人范成大和前后在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之职的范文程等,也皆源于此血统,斯户以“范”为姓,可谓名副其实!

但老范家的光,范仲淹却一点也没沾上,他出生时,家道早已没落。更不幸的是在他二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再嫁朱家,他也由此改名“朱说”。稍长后,他痛悉身世,辞家求学。如此家境,他求学一定极为刻苦。冬夜读书,为振作精神,以冷水沃面。他以喝粥度日,“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入小盐以啖之”。粥不足时,一天改为一顿,但却从不叫苦。此情景被他同学、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的儿子看到,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同学问之,范仲淹答:“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这期间还有个小故事,说是1014年的某日,宋真宗赵恒到亳州(今安徽亳县)朝拜太清宫。当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时,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要看皇帝,惟独范仲淹闭门不出,埋头读书。当同学跑来叫时,他头也不抬曰:“迟早会见!”果然翌年他就得中进士,亲睹天颜,然后接来母亲,恢复范姓,取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首先是一个好官。勤政,无疑是好官的标志。但范仲淹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而是出于公心,敢于直谏。他的奏事,大至国策政体,小到后宫争斗,皆坦然陈言,特别是关乎老百姓利益之事,更是据理力争。某年江淮发生蝗、旱灾害,朝廷数月不理,他遂在觐见皇帝宋仁宗赵祯时,直问“宫廷中如果半日无粮,陛下如何处之?”弄得皇帝无言以对,只好派他前往安抚。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仕官顶峰,高居副相,上任伊始,即上书《答于诏条陈十事》,在大宋王朝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尽管由于守旧派的围攻,此次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25年后,他的学生、助手和挚友王安石,再次发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变革,真称得上改革后继有人,改革大快人心!当然了,此时他这个“改革的总设计师”已长眠地下多年了。在地方上作官也是一样。他被贬到浙江当官时,一名小吏名孙居中者死于任上,家贫子幼,缺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雇一小船,把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为避免途中市容人员乱罚款,他给护送的老衙吏一首诗并题上自己名字,嘱咐过关卡时示之。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在苏州,他修水利,创义庄,建府学;在越州,他禁迷信,扬正气,济穷民;在延州,他挖水窖,筑堡寨,种林木……他虽然没有给自己规定如同今天某些领导的所谓“十件”、“二十件”大事,但一桩桩一件件都办在了老百姓心坎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就自然而然有了今天的旅游景点:苏州的范氏义庄,延州的范公井、越州的希范亭……

范仲淹的才能还表现在军事上。宋仁宗赵祯宝元年间,西夏攻打延州,延州(今延安)周围各地多已失守,此时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主动请缨,向朝廷请求兼知延州,征讨进犯之敌。肩负重任,身系国运,范仲淹充分运用和发挥了大智大勇,果断改革军队体制和战术方法,大胆取代传统而机械的临阵战术,团结边民,使西线战事逐渐平息,西部边境转危为安。范仲淹号令严明,训练有方,戍边数年,名重疆陲,当地羌人尊呼他为“龙图老子”,甚至连他的对手西夏王也称他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自有雄兵百万!还将他与另外一个将军韩琦并称,编歌云:“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

文人用兵,不恃个人勇力,也不恃几个人之力,而重在发现人才,发动群众,以众志成城。当山西少年狄青进入范仲淹的军帐时,范仲淹惊呼:“此良将材也。”此后待遇甚厚,并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抗西夏立大功,后来成为民间传说的“武曲星”(“文曲星”为包拯)。1044年,同样是少年的陕西张载拜见,张载上书《边议九条》,陈述组织民团的见解,范仲淹首先给予肯定,并表示实行,但言谈之中又感觉到这位比自己小31岁的儒生志趣不凡,可成大器,勉励他去读书,不必到前线厮杀。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联系的道理,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关学”。多年后,由范仲淹主持,标志防御西夏南侵的大顺城竣工,范仲淹特邀请张载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范仲淹还非常关心教育事业,他当官时俸禄较高,但其平生却“未曾享有一日士大夫之俸者”,保持一贯的俭朴生活,以至死时无资以葬。但他热衷教化,特别是热衷周围所有人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他曾在苏州曾购得南园之地,已盖好房子,准备居住。一位风水先生对他说,住此地“必踵生公卿”。范仲淹答曰,“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受教育于此。”即让所有娃娃都来上学,都成为贵人。宋仁宗即位后,听说了此事,立即“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始终代表着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一洗唐末宋初数十年来文章之柔靡无力、风俗巧伪。比如他关于战场上的作品,直到今天,我们读时还可以做出如下想象:西出阳关,长烟落日,雁鸣悲秋,月照孤城,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彻夜不眠,徘徊军帐,国难乡愁,袭上心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以上是他最为著名的《渔家傲》词,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慨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到了最高的和谐统一,直接为数十年后苏轼们的“豪放派”词指点了迷津。他的另外一首《苏幕遮》词,其“碧云天,黄叶地”二句,数百年后,被清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化用,变成了“碧云天,黄花地”。除了诗词,范仲淹还是一位高水平的书法家。他的墨迹字字珠玑,行行珍宝,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广为后人所喜爱。“宋书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称范仲淹的书法“落笔痛快沉着,极近晋、宋(指南朝刘宋)人书,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还有书法家更明确指出范仲淹的书法脱胎“二王”,备极古韵,这无疑是最佳的褒美之词了。但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以范仲淹的阅历与“二王”们的阅历比较,其中阳刚之气,决非前者可比,这从他传世的两件名迹《与师鲁舍人书》、《道服赞》可以窥见一二。

我想读者完全可以理解我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放在最后来说的道理。这是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散文,用一句常用的话说,即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反过来说,又为“最好不说”。所以谁也不敢多说。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简直妙不可言。特别是结尾二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现在不少学者认为范仲淹此誓愿源于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老先生的谆谆教导,但一比较,明显后者高。也有不少学者说比范仲淹小42岁的苏轼继承并发展了范仲淹,但将苏轼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拿来再一比较,还是前者高。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向板着面孔的理学大师朱熹为何评价范仲淹时口满地说:“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