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清代翡翠的研究(6)

 自然流畅 2018-07-28

                                      

                                               清代翡翠的研究(6)


7.清代翡翠误区解读及深化认识

7.1 清代翡翠表现出的现象及解读

随着清代翡翠浸胶打磨加工工艺的破解,笼罩在清代翡翠头上的层层迷雾也逐渐散开。对清代翡翠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有别于现代翡翠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地认识清代翡翠。现将这些现象罗列如下:

      7.1.1关于清代翡翠不能通过红外光谱检测现象

前面讨论过,红外光谱在3000 cm-1附近出的五个峰,只能证明翡翠里面含有带苯环基团、甲基(-CH3)和亚甲基(-CH2)基团的有机物,不能确定此有机物是纯物质还是混合物,更不能直接确定此有机物就是环氧树脂。而古人加工用的天然蛋白质类动物㬵,其结构和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很多种动物蛋白质组成的混合物,蛋白质由肽链组成,肽链又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组成动物蛋白质肽链的氨基酸残基主要由三类氨基酸形成,分别是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氨基酸。其中脂肪族氨基酸(如:亮氨酸、甲硫氨酸等)残基的侧链上普遍带有大量的甲基(-CH3)和亚甲基(-CH2)基团;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等)残基的侧链上带有苯环基团。除了蛋白质外,在动物胶制作过程中,无法分离干净的、动物组织所含有的其它有机物如脂肪、维生素等,都带有以上一种或几种基团,它们达到一定量也会在红外光谱图出现相对应的基团峰。

 

亮氨酸结构图

甲硫氨酸结构图

苯丙氨酸结构图

酪氨酸结构图


总之,主要由动物蛋白组成的动物胶,其复杂的混合体物体系中是不缺乏带有苯环基团、甲基(-CH3)和亚甲基(-CH2)基团的有机物的,再加上红外光谱比较灵敏、微量的物质就能出峰,因此,含有微量动物胶的清代翡翠在过红外光谱检测时,一样会出上述五个所谓的环氧树脂特征峰,国检很容易把动物胶发出的峰当成了环氧树脂峰,因为按红外光谱检测基团的原理分析,两者无法有效区分。这是清代翡翠不能通过红外光谱检测的根本原因。

      7.1.2关于清代翡翠不能通过紫外荧光检测现象

紫外荧光产生的原因是特定分子结构的有机物在受到紫外线波长范围内200nm—400nm波长的光照射时,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由于激发态不稳定,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出射光的波长在可见光波段,人体能感知,由紫外线激发产生的出射光就称之为紫外荧光。并不是所有的有机物都能产生紫外荧光现象。按现代物理化学知识,分子结构中具有共轭双键结构体系的有机物一般都容易产生紫外荧光现象,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时会发生,不饱和的共轭双键吸收光能后会发生π—π*电子跃迁,并立即返回出发态,从而产生荧光。

按紫外荧光检测有机物的原理分析,环氧树脂常用的固化剂“双酚A”带有苯环,具有环状C=C共轭结构体系,无疑会产生紫外荧光反应;但是动物胶所含的蛋白质肽链的结构单元中,苯丙氨酸、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残基上,也都带有苯环基团,再加上紫外荧光检测也比较灵敏,微量的这类物质也会引起紫外荧光反应,后期,通过购买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试剂,并用紫外荧光测试,充分证明了这一现象。

种类

含量(%

种类

含量(%

甘氨酸

26~28

赖氨酸

4~6

脯氨酸

14~18

丝氨酸

3~4

羟基脯氨酸

14~16

苏氨酸

2~3

谷氨酸

10~12

丙氨酸

2~3

精氨酸

8~9

缬氨酸

2~3

天冬氨酸

5~7

酪氨酸

1

亮氨酸

5~6

组氨酸

1

异亮氨酸

5~6

羟基赖氨酸

1

丙氨酸

9~11

甲硫氨酸

1

现代动物胶水解后各种氨基酸的大概组分

除了芳香族氨基酸外,动物组织中所含的如核苷酸、核酸、胆红素、核黄素、卟啉、胆固醇、嘧啶碱、嘌呤碱、磷脂、部份维生素等有机物,都已被生物化学所证实属于内源性(自体)荧光物质,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分别含有如C=C、N=N、C=O、O=C-C=C等不同种类的共轭双键,会产生紫外荧光现象。在动物胶的制作过程中,即使釆用现在的工艺,也不能将它们去除干净。残存在动物胶里的这些有机物达到一定量后,也会使老翡翠表现出紫外荧光现象,动物胶内各种不同物质引起的紫外荧光可相互叠加。另外,部分老翡翠成品表面上残留的川蜡,因含有少量共轭结构的有机物的原因,会显现蓝白色的荧光。

总之,清代老翡翠内含动物胶的十分复杂的混合物体系中,带有很多种能产生紫外荧光的有机物,它们会使清代老翡翠产生紫外荧光现象,根据相对含量分析,动物胶蛋白质肽链上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是引起紫外荧光的主要物质。清代翡翠存在的紫外荧光现象是常被误认为B货的主要原因。

7.1.3关于清代绿色翡翠在650nm波长附近存在着较宽可见光吸收带的现象

天然翡翠是否带有绿,和翡翠形成时内部有无铬离子渗入有关,同钠铬辉石有关。翡翠绿色成因研究表明:三价铬离子(Cr3 )的含量多少决定原生翡翠绿色浓淡的主要原因。国标根据原生绿色翡翠在红光区末端开始的三条间隔排列的690、660、630nm波长的吸收窄带现象(吸收强度向短波方向依次递减),制定了检测标准。凡是在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中不符合此现象的绿翡翠,都被认为是人工染色所致,被判定为C货翡翠。这三条可见光谱吸收线被认为天然绿色翡翠的特征吸收线,还被应用在由铬离子致色的其它彩色宝石如祖母绿、红宝石、金绿宝石等检测上,并被许多国家釆用。经可见光分光镜测试,大部分的清代绿色翡翠其表现出的吸收光谱同上述标准有差异,其光谱特征是在650 nm波长附近存在着较宽的吸收带,但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并不显红色,证明不是无机的三氧化二铬或铬盐色料所致,国标据此认为是有机绿色染料造成的,通常把它判定为C货翡翠。但这个检测标准有个前提,其检测的是原生矿石,而清代翡翠经过了浸动物胶的加工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否会带来检测误差值得研究,分析如下:

A、物质可见光的吸收原理

根据光子理论,光是具有能量的,光子的能量同波长成反比,光子的波长越长,能量越小。物质分子中的电子可以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而产生跃迁,由能量较低的基态转化成激发态,代表不同能量的基态或激发态被称作能级,整个电子跃迁运动过程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即分子只吸收能量和跃迁所需能量差不多的光子,分子选择性地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由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决定,能级之间相差越小,分子所吸收的光的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反之也是如此!光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光子的能量不同,白色的光是混合光,由能量连续变化的一系列光组成,当白光中某种颜色的光被吸收后就不在是白色,而呈现互补色。

物质对光能够选择性的吸收是由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决定的。分子内存在三种能级,即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分别对应分子内部的三种运动形式,即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其中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大,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较小,单独跃迁时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比可见光波长长的、不可见的红外区;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最小,单独跃迁时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波长更长的、不可见的远红外区。


因此,物质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首先必须是电子能级间跃迁的结果,但不是纯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因为,在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和转动能级间跃迁,应该是电子+振动+转动能级间跃迁的结果。如果分子中存在的振动能级种类很多,不同的排列组合就会使吸收光谱在相近位置包含大量的谱线,并由于这些谱线的重叠而成为连续的吸收带,使可见光吸收光谱显宽带状;如果分子结构中存在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种类少,就会使吸收光谱显线状(窄带状)。

B、国标判断有机绿色染料的依据

有机染料并不含金属铬离子,因此其对可见光的吸收同铬离子无关。有机染料和一系列带色的有机化合物,对可见的吸收同其分子中存在的单双键交替排列的共轭体系相关、同显色基团相关、同有机共轭分子中的离域π键相关,是其分子结构中原子间π键的离域电子,从低电子能级轨道向高电子能级轨道跃迁的结果,如果高低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正好相当于可见光波段的能量,这种分子就会选择吸收该波段的光并显现相应的互补颜色。分子结构中除了存在能量差较大的电子能级,同一电子能级还存在许多间隔较小的振动能级和间隔更小的转动能级。单独的振动能级间和转动能级间跃迁时,由于所需要的能量小,吸收光的波长在不可见的红外区域,在可见光光谱上并不会显示。在可见光范围内显示的吸收是电子能级之间跃迁的结果,但在电子能级之间跃迁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振动能级之间和转动能级之间的跃迁;已不是纯电子能级间的跃迁,而是叠加了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选择性吸收光的波长对应的能量应该是三者相加的结果,电子能级间跃迁时每次叠加不同的小间隔能量,所得到的一系列吸收谱线彼此间波长间隔只有0.25 nm。由于彼此之间间隔太小,连在一起呈现带状,称为带状光谱。

有机染料属于结构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带有大量长共轭的不饱合键和基团,而振动能级种类的多少同化学键和基团的种类和数量成正比,同化学键和基团的连接方式、立体结构都相关。所以通常有机化合物带有的振动能级比无机化合物多很多。而有机染料的结构比一般的有机化合物复杂,因而带有振动能级更多。在电子轨道能级间跃迁时,就会随机叠加众多的、由振动和转动能级差带来的、不同能量间隔的能量,造成有机染料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呈现宽带状的特征。这是由有机染料的分子结构特性决定的。

而原生绿色翡翠里Cr3 (三价铬离子)引起的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原理和特征确不一样,是由无机的铬离子造成的。三价铬离子属于过渡金属离子,具有未填满的d轨道,Cr3 的引起可见光范围的吸收,是由铬离子内部的电子跃迁形成的,具体是由d轨道上的电子,在不同的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又称d—d跃迁光谱),主要同三价铬离子本身的电子层结构有关。除此之外,还同和铬离子结合的分子、原子、离子(通称配体)有关。三价铬离子(Cr3 ),主要存在于链状硅氧四面体的链间,同链状的硅氧络阴离子主要以离子键结合,可看作无机的铬离子配合物,其中三价铬离子属于中心离子,而配体为链状的含氧硅酸根,同硅酸根里的氧负离子形成配位键。三价铬离子原有的d电子轨道在“配体场”的影响下,发生了分裂,原有的一个轨道变成好几个,有的能级高了、有的能级低了,从而衍生出来比单独铬离子复杂的能级,绿色翡翠在可见红光区内的吸收并显绿色,就是d轨道电子在这些衍生出来的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由三价铬离子致色,在红宝石里显红色而在翡翠里显绿色的原因。因为在两种矿物中,同三价铬离子结合的配体不一样,受“配体场”的影响,分裂出来能级也不一样,能级间间隔的能量不同,因而选择性吸收光的波长也不同[3]

原生绿翡翠属无机硅酸盐,不含有机物,结构相对于有机染料简单许多,同三价铬离子结合的配体主要为链状的含氧硅酸根,铬离子和氧负离子形成配位键。含氧硅酸根含有的化学键的种类少,主要为硅—氧、氧—硅—氧、硅—氧—硅键,因此,由化学键原子之间伸缩振动带来的振动能级就少,造成振动能级间能量差的种类也少,在发生d—d电子能级跃迁时,伴随发生的振动能级间跃迁的类型就比较少。所以,原生绿翡翠的铬离子吸收光谱表现为一个或多个线状吸收谱线(窄带状)的特征。一般来说对于自由金属离子或与近邻离子耦合不强的离子,吸收光谱是线谱。而由铬离子引起的吸收光谱随晶体场对称性和场强变化的影响,可能是线状,也可能是宽的带状。

国标可见光分光镜的检测原理就是根据以上不同的表现特征而制定的,即绿色有机染料呈宽带状吸收光谱,而原生Cr3 致色的天然绿翡翠呈线状吸收光谱。凡是显现宽带状吸收光谱特征,并且查尔斯滤色镜下不显红色的绿翡翠测试样品,都断成是绿色有机染料所致。

天然原生绿色翡翠的吸收线

被认为有机染料形成的吸收宽带

C、清代绿色翡翠里三价铬离子的存在形式较原生绿翡翠复杂

由于Cr3 有空的d轨道,具有很强的配合反应活性,作为电子接受体,很容易同能提供电子对的原子、分子、离子发生配合反应(也称络合反应、配位反应),从而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动物胶复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大量的能提供电子对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多肽、部分水解的氨基酸能提供羧基(-COOH)、氨基(-NH2)、羰基(-C=O-)、巯基(-SH)等,动物胶是一种含很多配位基团的生物大分子混合物,能提供这些基团的各个分子,都有可能同翡翠里Cr3 发配合反应,生成有机铬配合物。其中,由于动物胶存在最大量的基团是羧基(-COOH),羧基电离后的羧基离子(-COO-)能提供电子对,具有较强的给电活性,容易同铬离子发生配合反应,生成有机铬配合物。因此,清代绿翡里以带羧基(-COOH)基团的有机物形成的有机铬配合物居多。

Cr3 极强的配合反应活性被广泛地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最熟知的应用是在皮革鞣制,胶原蛋白的电离羧基同三价铬离子发生配位作用,被认为是铬鞣机理的基础。铬鞣的过程就是三价铬离子进入生皮后,与胶原蛋白侧链上带负电荷的羧基离子(RCOO)互相吸引,当它们的踞离达到适当近的时候,羧基离子进入铬配合物内界,与铬离子配位,生成牢固的配位键,使生皮蛋白质多肽链间产生了交联,形成网状立体大分子,大大增强了胶原结构的稳定性,增加了皮革的强度,使革富有伸缩性,褪色和缩水程度都减小,这就是皮革铬鞣制的化学作用机理。由于Cr3 的配位活性极强,这样的配位反应并不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常温下就能进行;三价铬离子还被应用在酵母发酵中,生成酵母铬;同多种氨基酸配位反应,生成复合氨基酸铬,它们主要都被应用作为人或动物的铬补充剂,并且同三价铬离子都是进行配位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在常温下就容易进行,反应条件都比较温和;有机铬络合染料还被专门用于羊毛织物染色,也是利用铬离子的配位作用原理。老翡翠内含动物胶的组分同生皮的组分极相似,都是以胶原蛋白为主,酵母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种蛋白质,动物胶也含有少量水解的各种氨基酸,羊毛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古代浸胶处理过程中,有部分原生绿翡翠里的Cr3 通过扩散,同动物胶内带有电子对的有机分子发生了配位作用,形成了很多种复杂的有机铬配合物,浸动物胶处理翡翠时,必须在动物胶没有冷却凝固前趁热进行,相对较高的处理温度更加有利于配位反应的进行,老绿色翡翠在后面的传世流传过程中,这样的配位作用还可能继续进行,其中以带羧基(-COOH)基团的有机物形成的有机铬配合物居多。因此,老绿色翡翠三价铬离子的存在形式较原生绿翡翠复杂,肯定有部分生成了三价铬络离子,形成了很多种复杂的有机铬配合物。有学者研究表明:在PH値4.5和温度40度的水溶液条件下,用三氯化铬同明胶(现代动物胶的一种)进行配位反应,只要30分钟就能反应完全,这也间接证明了三价铬离子容易同蛋白质发生配位反应[4]

D、动物胶是古绿色翡翠可见光吸收光谱呈宽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

古代加工釆用动物胶进行胶处理,按上面所述,动物胶的组分十分复杂,含有很多种类不同分子结构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分子结构中带有更加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化学键和基团,不同结构的分子带来不同的转动能级,不同的化学键和基团带来不同的振动能级,因此,动物胶内存在非常多的不同能量间隔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部分绿翡翠里三价铬离子,同能提供电子对的这些有机物(以带羧基的有机物为主)发生了配位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机铬配合物,形成了不同配体的、混合的有机铬配合物。按照晶体场理论,配体的不同会影响铬离子的选择性吸收的波长,有可能使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蓝移。不同配体上除了同铬离子结合形成配位键的基团外,还带来其它各式各样的化学键和基团,造成由各种有机铬配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体系,具有非常多的、能量间隔小的、不同的振动能级;不同分子结构的有机铬配合物还带来了不同的、能量间隔更小的转动能级。在发生d—d电子能级间跃迁时,这些能量间隔小的能级间跃迁也伴随发生,选择性吸收光的波长是三者能量叠加的结果。众多种类的小能量间隔能级的存在,使得混合物体系(由各种有机铬配合物组成)的可见光吸收光谱显宽带状特征。即使老绿色翡翠里还有较大部分铬离子没有参与配位反应,两者光谱叠加,也会呈现宽带状的吸收光谱特征。

另外,在老绿翡翠分光镜光谱图中还观察到一个现象:690nm波长处吸收线消失。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一结果,分析后认为很可能是荧光引起的。在一些浅绿色的原生翡翠分光镜测试中,只观察到650-660nm的吸收线并没有观察到690nm的吸收线,证明690nm的吸收线的强度相对较弱;某些物质在吸收光照的同时会发出荧光(出射光),出射光的波长比吸收光的波长较长,在造成650nm波长处宽吸收带的复杂的混合物中,应该不缺乏这类物质,发出的荧光正好覆盖比它们吸收波长稍长的690nm处,从而造成吸光强度较弱的690nm吸收线消失。混合物最终呈现出来的光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十分复杂,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也许还有其它没有考虑到的影响因素,但可明确以下几点:①老绿色翡翠和原生绿色翡翠的上述可见光吸收都是由三价铬离子引起的。②老绿色翡翠里的铬离子存在的形式已不同于原生绿翡翠,形成很多种有机铬配合物。③因物质不同吸收光谱肯定不同,所以老绿色翡翠的可见光吸收光谱肯定同原生绿色翡翠不一样。④由于配体上引入了较复杂的有机基团,存在着配体内部吸收带,它们会叠加在三价铬离子的电子跃迁吸收线(窄带)上,从而使有机铬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显宽带状,这一特性同绿色有机染料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很相似,老绿色翡翠里存在的是多种有机铬配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会使这一光谱现象更明显。⑸有机绿色染料由于含有大量的不饱合键,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因而一般稳定性比较差,较容易退色,也较容易被普通有机溶剂溶出,这同老绿色翡翠良好的绿色稳定性相违背,在本研究的化学实验部分用各种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实验,发现清代老绿色翡翠根本不会掉色,绿色相当稳定,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老绿色翡翠里不含有机绿色染料,国检单一使用分光镜测试法是无法证实这一特性的,这也是物理仪器的局限性。

总之,清代绿翡翠里三价铬离子存在的形式较原生绿翡翠复杂,已不是单纯的同硅氧四面体结合的无机铬离子。部分三价铬离子已同动物胶内有机物进行了配位反应,生成了各种有机铬配合物,这些有机铬配合物是可见光吸收光谱显宽带状特征的主要原因。由于致色的铬离子不是外界带入,所以不是染色行为。因为有机绿色染料同混合有机铬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特征很相似,以原生矿石为标本的现代可见光分光镜测试标准,常把清代绿色翡翠断成绿色有机染料所致,因此,这一检测标准并不适合于清代绿翡翠的检测。

7.1.4关于清代翡翠表面存在所谓的“沟壑纹”、“酸洗纹”现象

肉眼或放大检查翡翠表面,观察所谓的“沟壑纹”、“酸洗纹”来鉴别翡翠的方法,就是一个较模糊的鉴定方法。翡翠表翡面的“沟壑纹”明显与否,与抛光精度、表面腐蚀程度有关。可以观察到在没有拋光的翡翠毛料表面,所谓的“沟壑纹”、“酸洗纹”相当重;老翡翠一方面抛光工艺达不到现代水平,另一方面也由于表面微量动物㬵的收缩,还有一些传世老翡翠,由于长期佩戴中的表面自然磨损、腐蚀、风化等原因,都可造成老翡翠表面的 “沟壑纹”现象较现代新翡翠明显。这些“沟壑纹”常被误判为“酸洗纹”。

      7.1.5关于清代老翡翠表面光泽比较柔和敲击回声有点发闷的现象

由于在清代,没有现代超微细的、人造金刚石成分的、抛光用的“钻石膏”,老翡翠的抛光很难达到现代翡翠所具有的镜面反射效果,老翡翠相对凹凸不平的表面,会引起光的漫反射,再加上老翡表面微量动物胶引起的散射,都会使进入人眼的光减弱,造成清代老翡翠表面光泽比较柔和的感官效果。

前部分论述过由于加工手段落后的原因,清代老翡翠成品,在避开微小裂纹方面没有现代做得好,裂纹多会造成敲击回声发闷的现象;渗入翡翠裂纹以及表面孔隙处的动物胶,对声波传递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也会造成敲击声音稍发闷的现象;成品形状也会影响敲击回声效果,因为敲击圆条形的镯子相对于敲击扁条形的镯子,其回声就相对发闷,而在古代,由于那时的翡翠原料相对较多,多加工成相对费料的圆条口镯子;甚至原生矿和次生矿的差别都有可能造成影响,也不能认为敲击回声越响,料越好。以田黄和寿山石为例,寿山石为原生矿,而田黄为寿山石崩落到田地里,经过自然界长期次生变化而形成的次生矿,单就敲击回声来说,玩过田黄的人都知道,敲击寿山石肯定要比田黄响亮得多,能认为寿山石比田黄好吗。据研究,古代翡翠用料主要以水石和现代河流冲积型矿床中的次生矿为主,这是否是影响敲击回声的因素还值得研究。总之,影响翡翠敲击回声的因素很多,清代老翡翠表面光泽比较柔和以及敲击回声有点发闷的现象,常被误判为酸洗充胶的B货翡翠。毫无疑问,酸洗充胶的B货翡翠具有上述特征,但表现程度要比老翡翠严重得多。对于两者的区别,应结合其它指标进行综合判定。

 7.1.6关于老翡翠外观似真的A货,但又不能过国标检测的现象

古人限于古时落后的加工工艺、根据翡翠的矿物特性、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翡翠表面浸动物胶处理工艺,只是为了方便打磨加工、改善翡翠表面的光泽度、加固微裂隙、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翡翠的作用,并没有用强酸、强碱破坏翡翠的结构,它几乎没有改变天然翡翠固有的理化性质指标,再加上古人所用的是一种特殊熬制的、接近无色透明的动物胶,在翡翠表面和裂隙处沉积多些,一部分胶在后期的打磨抛光过程中还被除去,只有少量的胶渗入翡翠里面的微孔隙中,肉眼很难观察到胶的存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个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过程,仍然保持了翡翠作为天然石头的灵动性,其外观就似真的A货。至于它又不能过国标检测,主要是老翡翠里还残存了少量的动物胶,由上所述的7.1.1—7.1.5条所论述的原因,都有可能造成不能通过国标检测,其中7.1.1—7.1.3条是被误判的最主要的原因。

7.1.7关于少部分质量差的老翡翠能过国标检测的现象

笔者也观察到少部分质量差的”瓷底”老翡翠能通过国标检测机构的测试被判定为A货,而种水好的、透明度高的老翡翠则几乎见不到一例被判定为A货的国标检测报告,国检还据此认为老翡翠是能通过国标检测的,不能通过的都是经酸处理充胶的B货,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值得研究,经深入分析后认为由以下原因形成:

①自从1871年发现翡翠原生矿山料以来,在清晚期、民国时已有少部分老翡翠成品使用山料制成,像大家熟知的“干青”翡翠品种就是由老山料制成,这部分老翡翠由于用料同现代翡翠相同,外观上同现代翡翠很相似,理化指标也相似,国检机构认为没有必要上红外光谱检测,甚至一些小的国标检测机构就没有红外光谱仪,在没有用红外光谱检测的条件下,出具了A货的检测报告。②尽管检测中,可能用紫外灯照射时发现弱荧光,但容易被当成蜡引起的,老翡翠内含动物胶引起的紫外荧光现象,其表现程度的强弱同翡翠的透明度、颜色等因素相关,在不太透明的 “瓷底” 翡翠上表现较弱,在深绿色的翡翠上也表现较弱 ,由于这些原因,国检机构据此认为上蜡量不大,因而也被当成A货。③在一些大型国标检测机构使用了红外光谱仪,但仍有可能被判定为A货。主要原因如下:红外光谱检测翡翠测试翡翠有几种方法如:“粉末透射法”、 “原位透射法” 、“原位漫反射法” 。其中“粉末透射法”最准确,能提供全量程(4000—400cm-1)图谱信息,分辨力也较高。但“粉末透射法”要用翡翠粉末压片制样,对翡翠样品有伤害,无法用于翡翠的无损鉴别,在实际检测中几乎不釆用;最常用的是“原位透射法”, “原位透射法”在4000—1500 cm-1波数段对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分辨力,灵敏度高,能发现由微量有机物引起的在此波数段的红外谱峰,但它有一个缺点,即要求所测试的样品有较好的透光度,对于透光度差较厚的翡翠样品并不适合,如果强行测试,由于透光度差,本底吸收太强烈,对微量的有机物无法响应,就会使“瓷底”老翡翠里微量的有机物显现不出吸收峰,形成测试误差,因而被国检判定为A货;一些大型机构拥有较高档的红外光谱仪,碰到不太透明的翡翠样品,可能釆用“原位漫反射法”进行测试(一般的红外光谱仪不能用于此项测试),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翡翠原位漫反射谱线仅在1500—400 cm-1波数范围出现吸收峰,可反应翡翠矿物自身无机矿物成分所形成的吸收峰,但对于4000—400cm-1波数范围内有机物形成的吸收峰并不能很好反应,几乎不会出现吸收峰,主要原因是“原位漫反射法”收集的漫反射光相比透射光强度弱,还有镜面反射光造成的干扰等因素影响的结果,造成该方法对低浓度有机物的响应灵敏度差,翡翠里有机物相对于翡翠本身矿物成分,其质量分数很小即浓度很低,尤其是清代老翡翠内含有机物的浓度同真B货相比更低,因此,如果国检釆用“原位漫反射法”对老翡翠进行测试,则老“瓷底”翡翠内含动物胶等有机物在红外谱图上则不会显现相应的吸收峰,国检机构据此认为翡翠不含有机物,从而把它判定为A货。

因此,使用的红外光谱仪的种类、釆用的测试方法以及清代老“瓷底”翡翠自身的特性等影响因素,使得少部分质量差的“瓷底”老翡翠能通过国标检测,而种水好的清代老翡翠则不能通过(因为釆用“原位透射法”测试的原故)。不能据此认为所有的清代老翡翠都应能通过现行国标检测,通不过就是B货;更不能认为清代没有种水好的翡翠。


史海遗珍 翠璨中华——2018中国翡翠文化高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