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心脏病学之父”的人生故事,比电影更加传奇 | Dr.Why

 zhaoeliteD 2018-07-29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估计还真没有哪位敢说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学家,哪怕具体到某个科室……等等,如果发表了1000多篇SCI论文,引用高达数万次,排名这个学科的所有作者之首,这样的人算不算呢?

 

大概算吧。至少1991年Eugene Braunwald的个人传记出版时,配的副标题可是“现代医学的兴起”,而且他所对抗的,还是杀人如麻的心血管疾病。

 

然而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也许历史,就根本没有这么一段传奇了。

 

不会钢琴的《钢琴师》

 

投胎是门技术活。

 

一般情况下,投胎到富商家庭怎么也是个富二代,但是Eugene Braunwald,这位名字就有“生来高贵”(语义源自希腊语)寓意的小男孩,却偏偏没赶上好时候。他如同田园诗一样的美丽祖国,即将被卷入一场风暴。

 

奥地利确实是天堂,只不过很快奔向了相反的方向……

 

嗯,20世纪30年代的奥地利,玩过某些游戏或者熟悉历史的读者,应该已经明白了。直到今天,德语中的Anschluss这个词,仍然专指历史上的那件事——纳粹德国和奥地利的合并。

 

据说迎接纳粹万字旗的,是奥地利人的热情欢呼和拥抱。但Braunwald一家人肯定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世界音乐之都曾经的优雅已然不见,哪怕是涉世未深的Eugene,此时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1938年5月的一个晚上,Braunwald家的大门被粗暴地敲开了。像电影里一样,Eugene的父亲只来得及说了一句再见,就被德国军人押上了卡车抓走。似乎这个家庭悲惨的结局已经注定了,像《钢琴家》里一样……

 

一家犹太人最后的家庭聚餐,是切开的一块糖……此后就是阴阳两隔。

 

但是传奇的故事,总有不可思议的情节。

 

由于纳粹对犹太人采取的掠夺政策,一名党卫军军官被派来清算Braunwald家开办的服装公司资产,Eugene还记得他冷漠到毫无表情的脸。但Eugene一家四口人的生机,却偏偏是出在这群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身上


Eugene后来这样回忆道:“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父亲被抓走的第二天早上,那个党卫军上尉来到了我家,问我父亲在哪里,我母亲说他被抓走了,党卫军军官只是耸了耸肩,无所谓的样子。”


你要到河北省来?先拉出去枪毙五分钟!

 

“然后我母亲的这几句话决定了一家人的命运:‘现在公司的财产只被变卖了一半,如果我丈夫能回来,就能彻底把公司变现,想想你能多捞到多少钱呢?’党卫军军官答道:‘你说的也许有道理。’”

 

“党卫军军官给关押我父亲的车站打了电话,我听到他对着电话另一边吼道:‘我不管你是不是国防军的上校,我是党卫军的!把这个犹太佬给我放回来!’就这样,被捕8个小时之后父亲被放了回来。

 

如果不是我母亲的灵机一动,恐怕今天我就没有命回忆这些事情了。”[1]

 

《兄弟连》里的集中营还只是现实惨相的万分之一……

没有音乐的《音乐之声》

 

在鬼门关上走过一遭,Eugene的父亲一回来就开始做逃出奥地利的准备,但已经被德国人盯上,哪那么容易跑掉呢?所以为了保密,Eugene的父母不许他上学和出去玩,那段日子想来也是苦闷至极的吧。

 

1938年7月,Braunwald一家开始了生死攸关的逃亡。Eugene后来回忆道:“这就像《音乐之声》里的情节,只不过没有音乐。父母告诉我们要去野餐,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日子都那样了还要野餐?”

 

“我们什么行李都没带,只是带了几个三明治和一瓶茶水就逃了出来,先是坐电车,然后换出租车,最后搭上火车逃到了瑞士,再到巴黎,后来被难民救济机构接到了英国。到伦敦的时候,我们除了身上的衣服已经是一无所有了。”

 

总是会不自然的把《音乐之声》和《虎口脱险》的情节记混……看来是暴露年龄了。

 

不过这也够幸运了。那时犹太人已经开始遭受灭顶之灾,而逃亡路上的Eugene至少没饿着也没受伤。而且据Eugene说,他们一个家族35口人,只有一位不幸在集中营遇难,剩下的都成功逃过了纳粹的屠刀,看来逃命的本事也是家传的[2]……

 

逃到伦敦之后,会一点英语的Eugene担起了家中翻译的重担,但是在日不落帝国,迎接他们的也是冷漠和敌视,要么离开,要么就接受被划为“敌国移民”的待遇。是非之地,不可久留,而且所有人都能看到那时欧洲上空密布的战云。

 

也许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才让幸运女神对Eugene一家格外关照吧。就在他们准备前往澳洲时,Eugene母亲素未谋面的姑妈写来了信,愿意帮一家人移居美国,如果没有这份帮助,美国的移民政策就会把一家人拒之门外。

 

电影里,希望踏上美国的移民看到自由女神像都会欢呼雀跃……似乎《天堂电影院》里就有这么一个镜头?

 

1939年的感恩节那天,Braunwald一家终于见到了自由女神像。Eugene后来回忆道:“我们都很担心德国潜艇的袭击。记得在夜里,我们乘坐的‘哈定总统号’客船会高挂起星条旗,并且打开灯光,警示德国潜艇:‘别碰我’。”

 

数数看,“水晶之夜”的恐怖,不列颠空战的炼狱和大西洋海狼的追杀,这一家人每次都能提前躲开?简直是天选之子的命数啊。

 

《实习医生格蕾》可不好当

 

虽说Eugene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学霸,但就算有个人的奋斗,历史进程不贴合,也会让前路困难重重啊。Eugene是在就读纽约大学的预科学校时,燃起了自己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强烈兴趣,但他入学的那个年份,恰好是1945年

 

二战结束了,满身征尘的老兵们在欢呼声中回家,但这却让学医的难度又升高了许多……因为在退伍军人法案下,老兵们有着就读医学院的优先待遇,比如不久前介绍过的器官移植之父Thomas Starzl(一个医生的奋斗与死磕:从死亡、叫停、迷茫中杀出肝移植的血路 | Dr.Why)就受到了这种优待。

 

欢迎老兵们的不只是经典的胜利之吻,还有五星上将布莱德雷亲自主持的退伍军人安置,上千万军人,安排起来可一点儿都不轻松

 

本来外国人想在美国学医就不易,得先读四年本科才能申请医学院,这下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走上医学路,就得在成绩上无可挑剔,拿到几乎全A的成绩才行。要是能一门心思专心读书,倒还有希望。

 

但Eugene一家毕竟家境不算好啊。所以为了生计,Eugene还特地托老师帮忙,去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里跑龙套当小兵,一场才赚一美元……不过学霸就是学霸,Eugene在1948年被录取,成为纽约大学医学院那年招收的最后一个学生。

 

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那时的纽约大学可以说是星光璀璨,Eugene的导师中就有两位诺奖得主和Colin MacLeod(1944年提出DNA是遗传物质载体的三位科学家之一)这样的大牛。有了名师,才能出高徒嘛。

 

50年前的纽约大学医学院,还真感觉很优雅呢

 

客观地说,二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经历战火的美国那时也算是一片欣欣向荣了。人才,到处都需要人才,大学校园充满活力,年轻的学生们也能参与到一线科研中,天资聪颖又努力的人,不会缺少机会。

 

纽约大学不仅是全美国最早开设心内科的医学院之一,还在另外一件事上走在了最前列——开设选修课。而Eugene就报名参加了关于心力衰竭的选修课,结识了当时的心内科大牛Ludwig Eichna,也开始了自己和心脏不解的缘分

 

也许Eugene天生自带“反战光环”?在医学院的最后一年实习期里,朝鲜战争爆发,万一被征召入伍,子弹可不长眼啊。也许是爱才心切,Eugene实习的西奈山医院主管特意把他多扣了一会儿。当什么兵啊,来搞研究!

 

走向巅峰

 

虽说Eugene觉得自己动手能力差,干不了外科……但男主内女主外也没啥不好的,是吧。

 

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纽约大学医学院毕业的那个周末,Eugene就和同学Nina成婚,两人是因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走到一起,还共同研究起了心脏的奥妙。Nina后来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心外科女医生,发明了人工心脏瓣膜[3]。

 

在NIH的十年科研路上,Braunwald夫妇虽然身处不同的实验室,但没少合作探索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这些疾病

 

在历史悠久的西奈山医院和贝尔维尤医院,Eugene一边管病人,一边研究发论文,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还有幸进入了诺奖得主André Cournand的实验室。不过Eugene觉得,想继续搞研究,还是应该多做实验。

 

机会很快就来了。那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在组建新的临床科研中心,这可是年轻医生们梦寐以求的舞台,所以竞争也格外激烈,但据Eugene说,他去面试的时候都没回答问题,面试官接了个电话,就把他录用了……

 

有这么好的运气,不做出点事业怎么行呢?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进修归来后,Eugene带领着一群同样年轻的医生们开始了对心脏生理学的探索,那是一段不眠不休,努力奋战的时光。

 

研究心脏是很让人着迷的,所以每周Eugene泡在实验室里的时间不少于60小时……

 

在NIH工作的10年里,Eugene和同事们先后解释了心肌耗氧量[4]、冠状动脉血流[5]等重要生理指标的决定因素,还阐明了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发病机制[6],可以说是成果丰硕了。

 

不过用Eugene自己的话说,虽然他对心脏科学的热爱,就像喜欢吃牛排一样,但是天天吃三顿牛排,一吃十年也受不了啊。也许是参与编辑了《哈里森内科学》这部名著的原因,Eugene有了教书育人的想法。

 

就在此时,正处于筹建阶段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发来了邀请。虽说是从零开始,但白手起家也可以打破各种各样的陈规,实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结合,而也正是在阳光灿烂的美国西海岸,Eugene真正意义上扬名立万了。

 

拯救心脏

 

医学教材上,许多疾病的治疗部分都会有这么一句话:“本病无特效疗法。”

 

嗯,对症治疗万岁……而在很多年前,医生们对心肌梗死的患者,也只能做做简单的对症处理,此外就束手无策了。挽救心脏?当时医生们认为,一旦心肌出现缺血坏死,就无法挽救了

 

而推翻这一结论的正是那时已经40岁的Eugene,但这个大发现的来头,说起来却有些好笑。Eugene收治了一名急性心梗发作的患者,不过这个患者相当的不听话,住院期间总会动一下之前安装的颈动脉窦神经刺激器。

 

患者感觉这样做能缓解疼痛,但Eugene不干了,他担心这样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屡劝不听之下,Eugene直接拆掉了刺激器的电池,但他在分析患者心电图的时候却发现,刺激器的使用,反而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了心梗的病情。



当年的神经刺激器,可不像现在这样非侵入性……图就不放了

 

“这患者比我聪明多了啊。”然而智者见智,就是从这个案例上,Eugene看到了改善心梗患者预后的希望,他开始和同事们进行动物实验,探索药物等各种手段是否能挽救梗死后的心肌。


1971年,这些实验的结果发表在了《循环》(Circulation)上,真正为挽救心脏,甚至可以说是为现代的心血管内科治疗奠定了基础:

 

对于因冠脉血流阻塞而出现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患者,在收住入院后设法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尽量恢复冠状动脉的供血,是有希望缩小心肌梗死灶,挽救坏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的。”[7]

 

换句话说,在Eugene Braunwald的发现之前,冠心病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绝症……因为没有治疗手段啊。

 

怎么恢复冠状动脉的供血?两个字:溶栓!

 

在俄罗斯和德国科学家分别初步证实了溶栓的疗效后[8-9],1984年,已经在哈佛医学院执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Eugene主导了大名鼎鼎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试验,溶栓治疗真正走上了医学舞台,很巧的是,第一次TIMI试验所使用的链激酶,Eugene早在纽约大学时,就亲眼见证了它被老师们发现……

 

30多年来,一篇又一篇来自TIMI系列试验的重磅论文,不断改写着冠心病治疗,而在预防患者再次发病的用药上,卡托普利、利伐沙班、普伐他汀这些大名鼎鼎的药物临床试验的论文,也都能在作者中找到Eugene的名字。

 

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主编的话说:“想要总结Eugene Braunwald教授在现代心血管疾病研究上的成就,简直用多少字都觉得笔墨不够。”[2]不知道这样一句歌词,够不够体现笔者对他传奇人生的感想:

 

天降我在天地之间,总有故事让后人看。

 

Dr. Why还想说……

不知道多少读者手头有经典的《哈里森内科学》呢?Eugene教授一直参与了这本书第6版到第17版长达30年的编辑,当然还有他自己写的心内科圣经《Braunwald's Heart Disease》……现在老爷子已经88岁了,祝身体安康,就不说长命百岁了哈。


悄悄吐个槽,其实科学巨人也不是全能的,老爷子一生的怨念就是出生在音乐之都,却死活学不会一种乐器[10]……瞬间找到了和大牛的共同点,嘿嘿。


医者神探 别以为心脏的疾病只有冠心病和心衰,别的也够考考你了。 小程序  

参考资料:

1.Braunwald E. Eugene Braunwald, MD: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editor. Interview by William Clifford Robert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98, 82(1): 93.

2.Williams R. Eugene Braunwald: Escaping Death and Prolonging Lives [Part 1][J].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0, 106(11): 1668-1671.

3.Braunwald E. Nina Starr Braunwald: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first woman heart surgeon[J].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01, 71(2): S6-S7.

4.Sarnoff S J, Braunwald E, Welch Jr G H, et al. Hemodynamic determinants of oxygen consumption of the hear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ension-time index[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57, 192(1): 148-156.

5.Braunwald E, Sarnoff S J, Case R B, et al. Hemodynamic determinants of coronary flow: effect of changes in aortic pressure and cardiac outpu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ocardial oxygen consumption and coronary flow[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57, 192(1): 157-163.

6.Braunwald E. Adventures in cardiovascular research[J]. Circulation, 2009, 120(2): 170-180.

7.Maroko P R, Kjekshus J K, Sobel B E,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infarct siz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s[J]. Circulation, 1971, 43(1): 67-82.

8.Chazov E I, Matveeva L S, Mazaev A V, et al. Intracoronary administration of fibrinolysi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J]. Terapevticheskii arkhiv, 1976, 48(4): 8.

9.Rentrop K P, Blanke H, Karsch K R, et 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racoronary application of nitroglycerin and streptokinase[J]. Clinical Cardiology, 1979, 2(5): 354-363.

10.Braunwald E, Nicholls M. Lead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Eugene Braunwald MD: an icon of the 20th century still going strong[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5, 36(22): 1350-1351.

和Dr.Why一起,发现医学之美


本文作者 | 谭老师

医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不应该消失在故纸堆和湮没的记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