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学校缺一不可

 昵称58145221 2018-07-29

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既是长期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积累,也是外界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个个烙印。任何的问题,只要追根究底,都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每个家庭、班级都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关键不是问题有多少,孩子的坏习惯有多少,而我们面对问题时,如何看待它,如何帮助孩子。作为教师,要当好家校的沟通,当好孩子的辅导员,必要时,还可以扮演一下孩子需要的亲人的角色,目的就是让孩子内心健康地成长。

一 家庭对孩子均衡的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学校、班集体的细胞。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是需要这些一个个小的家庭,父母、教师们从精神上给予孩子关爱的。从家庭环境来讲,当家庭中出现行为习惯问题的孩子时,应让这些坏习惯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从行为问题发展到心理问题,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个平静和睦,以及幸福感就会遭到破坏,就会给家庭每个人带来影响。教学资源的均衡我们可以通过师资力量等外界因素来改变,而学校、家庭给予孩子内心的关爱的均衡却需要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功在平时,从小事做起,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饱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真正从孩子需要什么做起。与其说是孩子需要改变习惯,不如说孩子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需要更好地利用、改善。在每个孩子的内心,健康、均衡发展是需要家校给予均衡的关爱的。

二 家校合力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家校合力,从活动中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促进其积极、向上的发展。学校、家庭应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三空间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乐,感受体验,受到磨砺,得到培养,体会成功,这样既有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教师要有让家长主动交流的愿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中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才和家长交流,家长从心里,有些畏惧老师的联系。所以,平时当孩子有进步时,教师要下意识地给孩子报个喜:一张小小的喜报、家校联系本上写一句孩子进步的话语、给孩子一个奖状,形式可以多样,让家长感受到教师不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是关爱的,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交流,让孩子的家长产生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愿望。

家中有重大的事情、孩子身体状况有变化、思想行为表现、心理情绪起伏等问题都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以便让教师做到对症下药。待家长信任教师,交养成与教师交流的习惯,教师的教学、教育措施也会更积极有效。当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感到满足,对教师、家长充满着崇敬,也就更愿意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孩子出生、成长的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应更均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是负责的一方,不可偏失。孩子细微的习惯,既是内心的折射,也是孩子无条件地反应,只有在生活、学习中接爱到父母相对均衡的爱,而非过分偏重一方,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