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无知而焦虑,我却想恭喜你

 昵称37471631 2018-07-29


- 01 -


达克效应


1995年4月19日,匹兹堡两家银行接连发生了抢劫案。可就在案发当日12点刚过,警方就成功敲开了嫌犯住处的门。


这不是因为警方办案能力多么神妙,而是因为摄像头里的嫌疑人不仅握枪指着柜员的动作一清二楚,面部照片也清晰无比。他没戴严密包裹的黑头套,甚至没戴任何掩饰。直到警察押着他离开家,嫌疑人麦克阿瑟·惠勒对自己的曝光还是难以置信。“我明明抹了果汁呀。”他说。

 

警官证实,惠勒既没有妄想症,也没有吸毒,只是错得实在离谱。他偶然得知柠檬汁可以作隐形墨水,在自己的脸上擦了柠檬汁就大摇大摆去抢银行了,因为他以为这样摄像头就拍不到他了。他说,这个妙计唯一的问题是,柠檬汁把他的眼睛牢牢糊住了,几乎看不见东西。

 

惠勒进了监狱,跻身世界上最笨的罪犯之列。但这个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关注。他从这个蠢人的故事里看出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这一观察最终得名“达克效应”。



- 02 -


基本知识

 

从前,在争论有关体育、名人和政治琐事的时候,人们往往找调酒师当仲裁员。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搜索引擎出现,敲几次键,说几句话,就能召唤出精灵,把任何记录下来的事实摊在我们眼前。所以,现在有任何知识性的争端,人们掏出智能手机查一下就行。


第一个成功的搜索引擎叫”noisy simpleton”,意思是“闹哄哄的呆瓜”。将知识外包给数字共享平台,是21世纪的重大叙事之一。

 

既然网上什么都能搜,那干嘛还要往脑袋里装填事实呢?

 

“应该教小学生认识哥伦比亚的首都吗?”这是2009年金斯顿大学的新闻学教授向英国教师协会提出的一个问题。他得到的答案是一个响亮的“不”以及“学会使用地图效果会更好”。狄更斯的小说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他借人物之口说:每一项事实的传授,只不过给无用的教育之墙上又添了一块砖。

 

确实,你不能证明一块砖的价值,因为拿掉一块砖,墙还能立着。甚至拿掉若干块砖,墙还能立着。但是,如果因此就觉得拿掉大部分砖也行,就大错特错了。那样,孤零零的砖块悬在半空,墙会垮掉的。



- 03 -


谷歌知道什么?


学习者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他才能免受“达克效应”的影响,才能借助谷歌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

 

就以查找哥伦比亚首都为例,他不仅需要懂得阅读地图或网络搜索的技能,还需要了解到以下事实:

1. 有一个叫哥伦比亚的国家。

2. 几乎所有国家都有首都。


事实1是学校教的。事实2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其他地方都很少被明确指出。这是学生们在学习了许多国家及首都之后,自己猜测出来的。除非你知道事实1,也知道事实2,否则你根本都不知道要查找什么哥伦比亚的首都。


如果几乎什么事实也不知道,只知道到哪去查询需要的内容,你会知道自己要查什么吗?


甚至,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几乎什么事实都不知道,你会有搜索的动力吗?



以上内容节选自《知识大迁移》,编辑略作删减。


本周六(2018/7/28)晚20:30分,樊登老师解读《知识大迁移》,让我们在大脑外包的时代,避免无知。我们不见不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