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镇得名与清代南汇县书院学田考略

 小藏身馆 2018-07-29

一、书院镇概况

      

书院镇隶属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位于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之间,东临大海,南接泥城镇,西至万祥镇,北与老港镇隔大治河相望。20035,书院镇由原新港镇、书院镇、东海农场合并而成,面积65平方公里。2014年行政区域重新划定后,镇域面积调整为54平方公里。全镇下辖13个村、5个居民区;户籍人口5.2万,来沪人员2.3万人。 2015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各类税收入库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引进合同外资1440万美元。书院镇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镇 、上海市卫生镇  、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镇 、上海市生态镇 等称号。(据书院镇政府网站介绍略为修改)

 

二、书院镇得名的几种不同说法

 

书院镇得名沿于1927(一说1934年)成立的书院乡,这是没有异议的。书院乡“书院”两字,又从何而来?书院镇政府网站,并没有提供相关的介绍。为此,笔者做了一番文献和实地调查,发现书院镇得名来历,竟然存在多种说法。

官方说法至少有两种:

教育经费“收租厂”书院厂说。《书院镇志》中第二章《建制》第三节 《地名考略》记载如下:书院厂 1992年出版的《南汇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已经有书院厂这个名称,当时隶属一团北下六甲。相传,今书院村区域的这块土地过去是一片低洼的茅柴田,经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变成了良田。当时的统治者在今书院村8组建造5开间两厢房房屋作租税粮仓库,把这片土地上的租税粮储藏于此,当地人称其收租厂,因为所收的租税作为南汇县教育事业的专用经费,故又称书院厂,简称书院’”

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地名管理办公室、文史学会编纂出版的《南汇老地名》也沿用了《书院镇志》的说法。

 

惠南书院田产说。《上海地名志》记载:书院(Shuyuan) 在原县境东南部,老芦公路、石皮泐港交会处。书院镇人民政府驻地。原名石皮泐,因沿石皮泐港而得名。因大部分土地原属惠南书院田产,民国16(1927)为书院乡驻地,遂称今名。聚落呈正方形。面积约30公顷。人口1500。镇、村办工厂3家,商店20多家。

 

民间也有两种说法流传较广:

当地书院得名说。这可能是许多外乡人的第一反应,大家也乐于接受的。都认为书院当地虽然是后开发的,发展历史较短的“海角落”,但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至少曾经存在过一座书院而得名近年来,随着临港开发,大量学校、外来人口涌入临港,这些观点的文章常常见诸媒体。

“书院厂”私塾说在书院当地人中颇流传,如一网友说“我就是南汇书院人。听以前我们老师讲清朝末年有个秀才进京赶考,一直未中榜,后来他也没有脸再家,所以来到了我们这个镇开了个私塾叫书院厂,私塾里还有他亲手栽种的银杏树,现在还保留在书院中学教学楼那边。后来当地官府为了感谢他,把他的私塾名字成镇的名字,因为厂字用现在的解释应该是部门的意思,所以把厂字去掉叫书院。

 

三、南汇旧县志中的书院学田和书院厂

 

书院镇得名何来?笔者查阅了清代的四部《南汇县志》。其中,《光绪南汇县志》和《南汇县续志》中,记载惠南、观涛等书院在书院地区的学田情况,“《南汇县续志》还记载有书院厂”情况。现将有关资料摘录于下:

 

《光绪南汇县志》《学校志》《书院记载

 

惠南书院“另有拨院报买一团新沙地五千二十六亩,亩收草息钱三十二文,同治十三年知县金福曾详拨,岁可征钱一百六十千八百五十八文。”“另有一团新沙地三千四十五亩,知县金福曾详请归入宾兴项目,报买拨定在案,亩收草息钱三十二文。”

观涛书院“另有一团沙滩三千亩,知县金福曾于同治十三年详请拨院中,报买在案。亩收草息钱三十二文。光绪元年起,内除催租费一成。

 

《南汇县续志》《学校志》《书院》记载:

惠南书院院产分漕田、荡田、沙田三种。其中“沙田,《光绪志》载同治十三年,知县金福曾详拨报买一团新沙地五千二十六亩,嗣于光绪八年大丈案内,由院依照定章丙等缴价,每亩银二钱,承买田五千一百五十一亩八分四厘三毫十三年,又丈余田一千七十三亩三分二厘,拨归芸香补缴承买”。“宾兴款产(见《光绪志》田产。光绪八年大丈,依照同治十三年详定原案,遵章缴价承买一团新沙地三千四十五亩。光绪十六年,王公塘筑成,将塘内二千四百十四亩三分二厘先行垦种,廿六年,经董胡荣寿等围筑小圩,又将塘外六百廿七亩六分续行开种。至此始得完全收租。是年与观涛合建厂房一所,共十一间。

 

观涛书院院产分漕田、沙田二种。其中“沙田,《光绪志》载另有一团沙滩三千亩,知县金福曾于同治十三年,详请拨归院中报买,嗣于光绪八年大丈案内缴价承买三千亩,次第开垦,收租充费。“光绪十七年,经董严祥棨禀奉知县袁树勋、训导严崇德,酌加院属一团沙田租息,议增院课取额及膏火。

芸香草堂光绪十八年,以惠南、听涛两书院沙田丈余地共一千六百八十九三厘四毫,拨归芸香补缴承买,所增租息即充加课奖之用。由知县袁树勋、训导严崇德通详立案。”“堂产分漕田、沙田二种”。其中“沙田,于光绪十八年,由惠南、听涛丈余项下拨归本堂,计惠南拨田一千七十三亩三分二厘,观涛拨田六百十五亩七分一厘四毫。”

 

《南汇县续志》《疆域志》《团甲》记载  “《光绪志》详于保、图,不载团甲,今补列之”。“一团。。。。。。南下六甲:石皮泐。北下六甲:书院厂”。

 

四、几点想法

1这四种说法里,“当地书院得名说”,最经不起推敲。原因在于,书院地区成陆较晚,地广人稀,且僻处海滨,人迹罕至,经济也不发达,历史上根本没有一座能够称作“书院的学校。

 

2、《南汇县续志》《疆域志》《团甲》关于“书院厂”的记载,可能是首次作为行政区”之名),见于南汇史志;甚至可能是,首次作为地名等,见于南汇史志。

民国时期成立于“书院厂”地域的书院乡,得名于“甲”名“书院厂”,自然合情合法,毋庸置疑。

3、《书院镇志》将“书院厂”理解为全县教育经费来源之官田的租税粮食仓库,与南汇旧县志所载情况,似有不小差异。尤其,《书院镇志》中说“书院厂”在1810年已经在南汇地方文献中出现一说,真不知源出何处?(据《光绪志》和《南汇县续志》记载:一团新沙地成为惠南书院、观涛书院学田之事,在同治13(1874)。惠南书院与观涛书院合建厂房(共十一间)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

 

  3、《上海地名志》记载较为可信, 但没有提到“书院厂”这个重要的历史地名,而且不知道“书院厂”石皮泐是一团(即大团)下属的两个甲,故误将“书院”说成“原名石皮泐“书院厂”周边的学田,所有者为南汇县的惠南书院、听涛书院和芸香草堂——并非惠南书院一家。

4清代的书院,经费主要来自学田田租收入、税收和捐廉。那“书院厂”,究竟是什么呢?是私塾?工厂?还是教育行政机构?从南汇旧县志的记载的情况看,笔者认为,是惠南、听涛两书院所建的“收租堂”,收租的标准初一亩地32文,后观涛学院申请后有所提高,且租金10%用来“催租”。收的租主要应该是铜板,而不是粮食。

 最后,笔者真是感慨,南汇老县志虽然难懂,但信息量还是蛮大的。使我们能够知道,书院本地虽无书院,但有书院厂,为南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书院”这个充满书卷气的名称,在历次乡镇合并中,一路击败了“石皮泐”、“新港”等竞争对手,成为浦东一方雄镇

100年前的南汇三大书院,竟然曾经拥有现在临港新城1万多亩的土地,如果大清国和它们能撑到今天,这些学校会不会,比哈佛还富?

附:惠南书院等简介

附:惠南书院等简介(资料来源:《南汇建设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