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南汇地区老地名(鹤沙,鹤灘)

 秦王888 2018-02-19

《鹤沙》出自《云间志》,作者是刘禹锡。华亭县的东边,有一个地方叫鹤窠,多产生鹤,常常会听到鹤鸣的声音。

按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纂成於上卷物产记;华亭县之东,地名鹤窠,旧传产鹤,故陆平原有'华亭鹤唳’之叹。《瘗鹤铭》谓“壬辰岁,得於华亭”。刘禹锡《鹤叹诗》序亦云:“白乐天罢吴郡,挈双鹤雏以归,翔舞调态,一符相书,信华亭之尤物也”。
《云间志》埸务:下砂盐场盐官廨舍,在县东南九十里。下砂南埸在县东南九十里。下砂北场,在华亭县东南九十里下沙地区在开辟为盐场之前,清代毛祥麟的《墨余录》断定:“鹤窠,即今之下沙也。”清末民初倪绳中的《南汇县竹枝词》云:“仙禽产自下沙乡,叔道栖迟几十霜。招鹤轩前风景好,鹤窠村里鹤坡塘。”《南汇县志》记载:“下沙镇又名鹤沙镇,是本县古集镇之一。相传这一带。原为盛产丹顶鹤的鹤窠村所在地。”原先的南汇县下沙镇,现已归属浦东新区航头镇;航头镇牌楼村十三组,就是下沙(又称鹤沙)古镇的策源地,也即旧时鹤窠村,其西端有条长着芦苇的小河,村民皆称之为鹤坡塘。
  原为一片地僻风清的芦苇沙滩,据历朝编纂的《南汇县志》中记述:鹤坡,一名鹤窠村,相传为东吴名将华亭侯陆逊养鹤处。旁有鹤坡塘,故下沙亦称鹤沙。下沙所产鹤为丹顶、绿足、龟趺。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鹤,惟鹤巢村所出为得地,余皆凡格。”诗人孙怡诗证:“归再傍南坡,坡村杂岚气,上有胎禽巢,不知育雏未。”传说下沙所产之鹤,不卵而胎,为仙种。现下沙一带还有鹤坡等地名。
(宋)张荣《过鹤沙诗》
一条晴雪冻寒溪,寂寂芳塘路不迷。野鹤何年海外去,荒鸡此路午前啼。
淡云欲锁千村合,丽日高烘万树齐。闻道沙中多石笋,几时纔得出污泥。
孙怡 诗
归舟傍南坡,坡树杂岚气。
上有胎禽巢,不知育雏未。
松江府志卷之五 鹤
松壤地不多,而物产有名天下者力耕殖勤织纺也。馀凡有资 於生人者得具列之亦 因以见土风之消长云。
禽之属十二 鹤
念怀録鹤惟华亭鹤窠村,所出为得地他难,有凡格也瘗鹤铭亦谓壬辰岁得之华亭鹤窠即下沙(今属上海浦东鹤沙新城一带)至今多鹤赏询之士人实自海东来驯养久乃生唯以足有龟纹者贵。
梁江淹诗华亭失侣鹤乗轩宠遂终三山凌苦雾 千里激悲风 心危白露下 声断彩弦中 何言斯物娈 翻覆似辽东。
清《分建南汇县志》卷十五记载;相传出下砂鹤窠 丹顶绿足龟跌,今海上有之.
北宋名相王旦二子王冲后裔,汴梁芦城人,逖字仲儒号八三,生二子。北宋靖康元年中进士,通经学,熟掌故,人正直,严操守。官至太常少聊,徏金陵,临安入居华亭鹤沙为宋室南迁时王氏'南渡始祖’ 。清《上海县志》,《南汇新志》卷之十三王逖又作(迪)卒葬于下沙,明代《归有光集》、,《震川集》卷之十五也记载;双鹤轩记;华亭故产鹤,上海下沙又名鹤沙有鹤巢村,所产鹤号为仙品。明代王氏宗祠(三槐鹤沙祖训)《王氏三槐堂铭》谓:'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年之后,如持左裒,交手相付。三槐王旦后人南渡迁居松江府(华亭)上海县下沙。有史为证光绪《南汇县志》卷十八 人物志六游寓;有记载的宋代名人;谈怡、李邃、王迪(逖)、吴潜、陆文祥、瞿榆维迁居鹤沙。宋室南渡时曾引来了大常寺少卿王逖[迪]、参军瞿榆维和吴潜(南宋淳祐年间任左丞相)的父亲等一批名士在此定居下来,到元代,还引来了著名书画家赵盂頫 (1254年-1322年)和文学家杨瑀 (1285年-1361年)等一大批文人学者经常来此遨游息居。众多文士的到来既为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也使这里变成了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以后,这里的鹤虽然不知已于“何年海外去”了,但是此处“招鹤轩前的好风景”和“鹤窠村里的鹤坡塘”却依然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吸引着大家能继续来此一游,追忆那世事之悠悠。
鹤沙镇在上海县长人乡十九保地。下沙塲盐课司在上海县下沙镇宋置。正统五年,都御史朱与言奏分三场。本场内分五团。下沙二场在十九保,内设三团。下沙三场盐课司在十七保,内分三团。
鹤沙地区形成集镇,根据史志的记载,那应该是南宋乾、淳年间(1165年-1189年)华亭县设置浦东、袁埠、青村、下沙、南跄五大盐场以后的事情了,由于下沙盐司署设置在这里,才使这里逐渐成集,并从此改名成了下沙镇。

  南宋末期,特别是元代,是鹤沙镇最为兴旺的时期,在此期间不仅由于这里是下沙盐场盐监司署的所在地,而且这里同时还是当时统辖下沙(下沙分三场;一场是新场,第三场在川沙。三场分九团。一团到九团)、青村(在奉城西)、袁埠、浦东(古代浦东盐场在宝山而不是现在的浦东新区)、横浦(原南跄)5大盐场的两浙盐场松江分司的所在地,因此当时下沙镇官商云集的确繁荣已极,俨然已成了当时松江东部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鹤沙

明正德以前上海县有五乡,保二十六个,区五十四,圖六百十四。上海县长人乡一作长仁县,南九十里,十六保至二十一保,附焉管区二十,圖二百八十六。旧里有三个,长人、将军、高陽。村十二个:水滨、凮来、思政、太平、太安、长乐、长茶、金忠、衆善、利兴、袁、徐。鹤沙镇在上海县长人乡十九保地。  下沙塲盐課司在上海县下沙镇宋置。正統五年,都御史朱與言奏分三场。本场内分五团。下沙二场在十九保,内设三团。下沙三场盐課司在十七保,内分三团。

千年古镇:鹤沙



按明代《正德金山卫志》下卷之三记载:鹤,出自下沙鹤窠。《忘怀录》说,出自华亭鹤窠的鹤都优良…《金山卫志》下卷之一下沙镇又名“鹤沙”镇上多能工巧匠,拨罗绒、纹绣及木梳、交椅之类,都十分精致,他郡不及也是浦东地区最古老的集镇之一,在其未成镇前,此地因地僻风清和鹤的产地而曾名鹤沙。
   鹤是象征长寿、清高和吉祥的一种鸟类,自古已深得人们的青睐和钟爱,更何况一千多年前这里所产的鹤,据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0年-1094年)所著《梦溪笔谈》中的记载称,竟还是一种不属“凡格”的鹤,她“丹顶绿足,龟背斑纹”,不同凡响。正因为这样,因此这里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向往,宋室南渡时曾引来了大常寺少卿王逖[迪]、参军瞿榆维和吴潜(南宋淳祐年间任左丞相)的父亲等一批名士在此定居下来,到元代,还引来了著名书画家赵盂頫 (1254年-1322年)和文学家杨瑀 (1285年-1361年)等一大批文人学者经常来此遨游息居。众多文士的到来既为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同时也使这里变成了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以后,这里的鹤虽然不知已于“何年海外去”了,但是此处“招鹤轩前的好风景”和“鹤窠村里的鹤坡塘”却依然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吸引着大家能继续来此一游,追忆那世事之悠悠。

  千年古镇:鹤沙

     鹤沙地区形成集镇,根据史志的记载,那应该是南宋乾、淳年间(1165年-1189年)华亭县设置浦东、袁埠、青村、下沙、南跄五大盐场以后的事情了,由于下沙盐司署设置在这里,才使这里逐渐成集,并从此改名成了下沙镇。
    南宋末期,特别是元代,是下沙镇最为兴旺的时期,在此期间不仅由于这里是下沙盐场盐监司署的所在地,而且这里同时还是当时统辖下沙(下沙分三场;一场是新场,第三场在川沙。三场分九团。一团到九团)、青村(在奉城西)、袁埠、浦东(古代浦东盐场在宝山而不是现在的浦东新区)、横浦(原南跄)5大盐场的两浙盐场松江分司的所在地,因此当时下沙镇官商云集的确繁荣已极,俨然已成了当时松江东部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千年古镇:鹤沙

  当时的下沙镇镇区范围颇广,其中仅世代为盐官的瞿氏家族一家所建的宅第“瞿氏园”占地即已达300余亩。
瞿氏是宋末至元代南汇地区最富有的一个家族。该家族的先祖随宋室南渡后,从瞿榆维于嘉定年间(1208-1224年)开始任下沙盐场盐监起,到他的儿子瞿哲、孙子瞿君用就一直把持着下沙盐场。到了其曾孙瞿霆发一代,这时候虽然南宋政权已为元所替代,但是由于瞿霆发率下沙场之众归附元有功,因此反升了官,曾先后被任命为上海县盐局副使,并提举上海市舶司,后来又被升任为两浙都转运副使。
   元代是下沙盐场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作为下沙盐场世家的瞿氏家族并没有放弃对盐场的控制。瞿霆发的弟弟震发、电发,儿子时学、时懋、时伦,孙子先知等都曾先后在这里做过盐官,继续把持着下沙盐场,直到明初,瞿氏家族被籍没查抄为止。
   瞿氏家族长期把持着下沙盐场,下沙盐场的盐民灶丁们也用“口下血”(见《熬波图》自题诗中“盐是土人口下血”句)养肥了这个家族,使他们成了当时浙西最大的一家财主。据史书记载,当时他家积聚的财产十分可观,真是“富可敌国”,其中仅占有的土地一项(包括佃官田在内)即可达7300顷。如此富有的一户财主,当时他们在定居的下沙镇上还曾修建过一座规模极为宏伟而富丽的宅园,号“瞿氏园”,据史志载,该宅园当时亦有“江南第一园”之誉。

  〈鹤沙義塾〉在下沙镇,苏良记,上海鹤沙義塾者,皇庆二年。廟后为塾而廟有殿殿有…
“瞿氏园”现在虽然已为历史的尘埃所堙没,但是“瞿家宅基”这一地名却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瞿家宅基”位于今下沙老镇的西北侧,它东*咸塘港,西迄马奶桥港,南依原下沙老镇市河,北至今下沙服装厂,占地竟达300余亩。园内飞溪流水、奇石时花、修竹古木、亭台楼阁,布局考究,极尽富丽致趣之能事,其中有些建筑至今尚为人们所称道,如大宴宾客用的“百客堂”、集稀世古琴于一室的“百琴轩”、收藏古籍用的“宝书楼”等,这些都是当时极具声誉的有名建筑,曾吸引过无数文士为之折腰。
   当时下沙镇上能拥有如此大规模的一个“瞿氏园”就可想象到了当时的下沙镇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了。
下沙镇在元代以前的确是浦东最大的集镇,以后随着瞿氏家族的被籍没和盐监司署的迁去新场,这里才开始逐渐衰落了下来。但是到明末清初,下沙镇却仍不失为南汇地区的一个较大集镇,据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老镇西南隅平整土地时出土的一块碑记上的记载,当时下沙镇的镇区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其西端可延伸至今的航头镇鹤鸣村界。下沙镇区范围有如此规模,其长期留传下来的每年农历三月廿八迎神赛会时必须将位于老镇北街节使堂里的神像先抬到今沪南公路以西约1公里的岳庙中宿上一夜后再迎回的习俗,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到解放时,我们见到的下沙老镇镇区规模已经不同了,沪南公路以西早已成了一片农田,据说这也就是1861~1862年期间太平军进入南汇时战火留下的遗憾。
   沧海桑田,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变化着的,记述过去将勾起人们对家乡故里的无尽思绪,让人们思念她,热爱她,愿有过辉煌过去的下沙镇在新的年代里能再创辉煌。

================================

宣桥: 鹤灘

嘉庆《上海县志》;光绪《南汇县志》卷二记载:三灶镇在邑(南汇县城)西北十二里,向呼为周家廟;以先有廟而后成市也,市中即北三灶港,港北东西街,港南南北街,约共里许;昔郿县令周乘柄、东平州判周燾居此,今其子姓猶緐盛。  
  光绪《南汇县志》卷二记载:宣家桥在南四灶港支河,者曰:世德桥俗呼王子良石桥,乾隆丙申(1776年)潘世毓 建。到咸丰辛西(1861年)重修。《县志》记载:南三灶港在二灶北;东通謢塘港,西经柴场湾、西北过潘氏祠,至龙珠庵,西连东横港。
宣桥: <wbr>鹤灘

  按《南汇县续志》卷一记载:李家桥镇在南四灶港北岸与宣家桥、聞家桥竝属一区二十啚,而李家桥独发展,近有商店十餘家,居然成市矣。宣桥: <wbr>鹤灘

宣桥: <wbr>鹤灘

宣桥: <wbr>鹤灘

  新宣桥只有十年历史,宣桥名称有大约二、三百年历史,而鹤滩历史距今有九百多年历史了。宣家桥在四灶港支河者曰世德桥,俗呼王子良石桥。乾隆丙申,潘世毓建,咸丰辛酉重修。

  松江府上海县至清雍正三年分上海县长人乡为南汇县,自十六保、十九保、二十保,再分十七保,二十保之一十啚及二、三场之八团,九团为川沙厅。

  长人乡分为上、下二乡,十六保、二十一保为上乡。十七保、十九保、二十保为下乡。

松江 十九保全轄十二区,八十九啚。

  一区:三啚(天字圩)新场镇北倪家廟南,二十啚地字圩南四竈聞家桥,二十六啚元字圩县西北三竈镇.一百啚辰字圩北一灶乔家宅。


《南汇县续志》卷一  ∶李家桥镇。在南四灶北岸,与宣家桥、聞家桥竝属一区二十啚,而李家桥獨發展,近有商店十餘家,居然成市矣。

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元·信州提举,潘达是南三灶人(今浦东新区宣桥人)。
宣桥: <wbr>鹤灘



  二区:十七啚天字圩南二竈,十八啚地字圩南六竈繡花鋪,…九十啚宙字圩南一竈龙尖嘴,…九十四啚月字圩龙珠庵,一百一啚昃字圩南五竈,一百二啚辰字圩腰路。宣桥: <wbr>鹤灘

  根据崇禎《松江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見地方志叢刊。新华书店發行1991年10月第一版。钱福字與謙著《鹤滩稿》文集卷五十四记载;卷五十五,1458页记翰撰钱福传。1498页记王良佐字汝弼,素負诗名…自幼頴敏十三、能文章逾…山簡齋相上下有鹤坡稿孫文簡公刻行之并表基墓。錢氏宗祠在十九保一百一啚南五灶港。

  据 清《上海县二十六保志》卷三139页记载淮陰顧雲臣譔《唐氏宗祠記》…若上海唐氏,其尤著者也…

六合縣訓導徐晉高譔《孝子唐元鍚傅》曰:竊聞孝之爲言肖也,作求寔世德之基。子之爲言孳也,裕後即光前之證。  旌表孝子諱元鍚,字聖瑞,姓唐氏。其先世自宋建炎時随高宗南渡,居古吴之鹤灘<即新场东今属宣桥镇从宣桥学校至野生动物园一带>。元時遷南滙之柴蕩湾<大团>。明朝時遷王家港即古之唐家三典。至萬歷間,復遷上海漕河涇<今上海市徐家汇>。歲貢生王萃祥譔《旌孝子唐心柏傅》……

明朝 后期浦东 唐氏迁始祖唐公彩  布衣爲人公正,孝友睦,其父唐錫祉,由浦東移居漕河涇。……唐氏先世湖广人,宦居汴梁,後随宋高宗南渡,居秀州之华亭。明成化间唐浩迁张江棚(今川沙张江地区)。唐浩五世孙唐锡祉(一名锡祚),明万历时由张江棚赘居漕溪,遂为漕溪唐氏始祖。

 清     唐元爵字朝尊,与族人唐士恂、唐班及侍郎如焕立詩社。

  浦东,宣桥地区历史可以追寻至古吴年代;鹤灘在南宋己有人居住,清《分建南汇志》记载元泰定代进士潘达字桂坡,信州提举司,潘氏祠文革被毁,世居南三灶港、(今宣桥行大八组人),墓在十九保九十四啚南三灶北。。潘氏后人分居行大、宣桥、长春一带等松沪各地。据《上海唐氏家谱》上海唐氏始祖在宋南渡华亭县;始祖宋·五福公迁居今宣桥南四灶一带今(宣桥学校东),唐氏宗祠在南四灶港,宣桥地区原属松江府十九保新场一区二十六啚与二区等可有九百多的历史,目前知道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特别是他的老地名由来。

上海唐氏族谱: 八卷
宣桥: <wbr>鹤灘
上海唐氏族谱: 八卷
家谱名:上海唐氏族谱: 八卷
宣桥: <wbr>鹤灘
作 者:唐锡瑞纂修
宣桥: <wbr>鹤灘
堂 号:
宣桥: <wbr>鹤灘
先 祖:始祖:[明]唐浩; 本支祖:[明]唐锡祉
宣桥: <wbr>鹤灘
居 地:上海唐氏家谱
宣桥: <wbr>鹤灘
版 本:民国7年(1918), 铅印本
宣桥: <wbr>鹤灘
摘 要:先世湖广人,宦居汴梁,後随宋高宗南渡,居秀州之华亭。明成化间浩迁张江棚。浩五世孙锡祉(一名锡祚),明万历时由张江棚赘居漕溪,遂为漕溪唐氏始祖。卷一谱序、诰命等,卷二世系,卷三世表,卷四祠记及祭祀仪注等,卷五宗规、家训、列传,卷六至八寿序、古矦、诗、杂记。
潘氏家谱: 不分卷:[松江]
作者(清)潘作梅纂修
版本[出版时间不详], 传钞清乾隆30年修本
居地上海, 松江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潘达
摘要始迁祖达,原籍江苏太仓,元泰定间迁居松江鹤砂场镇石盫里受恩桥北。谱载谱序、家传、诗文、世系图传。
索取号JP576

 潘氏家谱: 不分卷:[松江](清)潘作梅纂修传钞清乾隆30年修本;始迁祖:[元]潘达;始迁祖达,原籍江苏太仓,元泰定间迁居松江鹤砂场镇石盫里受恩桥北。

         地方志是承载地方历史最权威的载体,其权威性是需要由真实可信作为支撑,而真实可信是编修地方志所追求最高境界。…专家修志之路。

                                   宣桥图书馆  王伯飞 整理

================================

《鹤沙志》纂辑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作者:朱之屏。
《鹤沙志》是南汇、奉贤相交地区最早的一部志书,久佚,史志界对该志所知甚少。本文拟以新发现的该志佚文,作一初步研究,并兼涉一部从未见之著录的《下沙志》
(一)
鹤沙,古华亭十九保地,以出鹤,世传晋陆机养鹤处而得名。今大部属南汇县,小部为奉贤县
首任南汇县知县钦琏,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其主修的《分建南汇县志》所作序中,称“考索旧志,博采稗乘,得《鹤沙志》十卷,载十九保故实甚详”,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鹤沙志》最早的文字。清光绪《南汇县志》人物门陆学渊传,附记“先是未分县前,新场朱之屏,字晓岳,号君藩,多闻博学,偕其友黄仲若,辑《鹤沙志》十卷”。同书选举门,称“朱之屏,康熙中岁贡,新场人,见陆学渊传”。此外,民国《上海县续志》艺文志补遗和民国《南汇县续志》艺文志,著录了该志,记为“《鹤沙志》十卷,清朱之屏、黄仲若辑”。民国上海市通志馆胡怀琛先生,在《关于上海的书目提要》中,集采以上资料记为“《鹤沙志》,清朱之屏撰。鹤沙又称下沙,本属上海,南汇立县后,已改属南汇。按朱之屏,字晓岳,号君藩,他在南汇未分县前,与其友黄仲若辑《鹤沙志》十卷。事见光绪《南汇县志》人物门陆学渊传内,但该志艺文门失载此书”。
据此,对《鹤沙志》这部佚志,前人的研究结论,可概括为:清康熙年间朱之屏、黄仲若合辑。
近年读得《鹤沙瞿氏族谱》,该谱卷三《鹤沙旧德录》中有《鹤沙志》佚文甚多,其中19段,3128字,单引于《鹤沙志》,其余29段系分别与《松江府志》、《上海县志》、《南汇县志》、《天下金石志》、郑元祐的《遂昌杂录》等书合引,尤其珍贵的是朱之屏《(鹤沙志)自序》全文保存。这些佚文的发现,为研究这部佚志创造了条件。
是谱瞿中溶纂,清嘉庆十年(1805年)刻本。瞿中溶(1765~1842),字镜涛,号木夫,苌生、木居士,嘉定人,鹤沙瞿氏高桥界浜支第22代孙;乾嘉学派主将钱大昕之婿,清代著名学者,精于金石和上海地方文献的搜集考订,曾主辑《疁邑志林》,刊刻嘉定乡镇志7种,并著有《吴郡金石志》、《湖南金石志》、《奕戴堂文集》、《右泉山馆集》等;为纂是谱,中溶于南、松、奉、宝、嘉之间数度舟楫往来,细搜文献,广征耆老,遍访古迹,态度十分严谨。谱本印刻精良,每页上下各十行。每行廿字,仿宋体,引文均注明出处,考语均标明“中溶谨案”。因而,是谱所引文献,当属可信。 [1] 

鹤沙志自序

编辑

下文考证,均据谱中所辑单引于《鹤沙志》的19段文字。朱之屏《(鹤沙志)自序》是一篇珍贵的地方文献,更是考证的主要依据,文又不长,故全文录刊于下:
“予与黄仲石辑里志,而予名之曰《鹤沙里志》。仲石谓下沙为鹤沙,若新场非鹤沙也,而欲以石笋为里志名,予考之纪载瞿霆发墓志云:'公卒于下沙之里第’,何不云鹤沙而云下沙也;报恩忏院即今之永宁寺,在新场,其记云:'鹤沙距云间三舍’;《铁佛铭》亦云:'松江鹤沙’,何不云石笋而云鹤沙也。若以院有迁徙,则记中又云:'卜地得吉于考妣佳城之侧’,墓现在寺后之右也然通谓之鹤沙,又何焉?按郡邑志载石笋,一在捍海塘外,三十余里,每二、三丈有石,如笋植沙中,潮汐至此遂分,本名分水港,好事者易以今名,即分水墩以东地也,故场之名笋里以此。若以笋里名志,不识别有考据,而可以合十九保各村市镇总之否?仲石云:'此考极有征,据宋时事耳,今地已易名,志亦易,事岂得卒。以新场仍称下沙乎?假如松郡元时尚属嘉兴路,岂得仍以嘉兴郡作松江志耶?’予曰:'按宋时嘉兴府华亭县,至元升华亭为府,后更名松江,盖吴淞江为三江之一,界于姑苏,隶金陵,嘉兴隶浙江,则嘉兴、松江分而为二者也。请问新场之新字如何解,乃未迁场之先则称南下沙,既迁场之后始名新场。且鹤沙为三沙之一,而新场、下沙又非分属两县,今合而为一者也。分之困难,仍称合之,名宜从与。当时取名松江者,以其源西出太湖,东往海,包含广也。予之取名鹤沙,亦以西自黄浦,东至海,可以包含之耳。若拘拘笋里,则置各村市镇于何处?幸再考之。’而仲石仍以为不然。嗟乎,志犹国史,其名岂敢草率,议论不合,乃不相谋,而各自纂辑矣。越五、六年,而觅得《鹤沙八景诗》,内有《海岳晴岚》一首,若云新场非鹤沙,则新场岂在海外者耶?予乃定名曰'鹤沙’。然不敢必其是,尚当质之博雅君子,以为何如。乙酉仲春,朱之屏《鹤沙志》“序”(标点为笔者所加)。 [1] 

正讹

编辑

正讹1
(友人名)
上引朱氏自序清楚表明,《鹤沙志》作者是朱之屏一人。纂辑之初,与友人黄仲石有过同纂之谋,但因志名分歧,“议论不合,乃不相谋,而各自纂辑矣”。同时,其友人应名黄仲石,光绪《南汇县志》等误为“黄仲若”。
正讹2
(《鹤沙志》作者)
朱氏自序作于“乙酉”年,按南汇分县于雍正三年,如限于清代,分县前的乙酉年,有顺治二年(1645年)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据光绪《南汇县志》选举门,谓朱氏为康熙中岁贡,则似乎可确认其自序作年为康熙四十四年。然而,根据《鹤沙瞿氏族谱》中有关“两浙都转运盐使松江分司衙宇”条佚文,称该衙宇“宋建炎中建于下沙镇,国朝正统二年迁于南鹤沙,在瞿家桥南,俗称大衙也”。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前冠以“'国朝”,显然说明《鹤沙志》纂于明代,在文网羁严的乾嘉年间,“国朝”二字是万万误不得的,否则不仅瞿氏,即连刻谱人也都将灭门夷族。复考光绪《南汇县志》,朱氏传略不仅附于陆学渊传后,语焉不详;而选举门中,除朱和另一名储国建者外,均有明确的干支纪年标于年号之后,显然,谓朱氏是康熙中岁贡,是光绪《南汇县志》修纂者仅据所获的陆学渊《南汇县副志》残稿页《鹤沙志》纂于分县之前两点推定的。而这一妄加推定,却成为后人研究的根据,使《鹤沙志》纂于清代成了定论,真是谬种流传,误人匪浅。
那么,《鹤沙志》究竟纂于何年呢?自正统二年到明代灭亡,计有3个乙酉年,即成化元年(1465年)、嘉靖四年(1525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查佚文,19段之一“新场”镇条,有“嘉靖丁未,倭寇初平,新场有建城立县之议,事将垂成,而为川沙豪有力者所夺,故第称雄镇云”。嘉靖丁未,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据此,《鹤沙志》当纂辑于万历十三年。
综上所述,根据《鹤沙瞿氏族谱》中有关佚文,可推定《鹤沙志》是由朱之屏独立纂于万历十三年。光绪《南汇县志》、民国《上海县续志》、民国《南汇县续志》、胡怀琛《关于上海的书目提要》以及其他至今为止的有关《鹤沙志》的论述,其纂于清代说、朱之屏与黄仲若合辑说,都应予以纠正。光绪《南汇县志》中,有关朱之屏科举的记载,亦应正讹。 [1] 

其它

编辑

《鹤沙志》是1585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有朱之屏、黄仲若。
万历十三年(1585年),新场朱之屏偕友黄仲若辑《鹤沙志》一部,详细地记载了鹤沙的历史,全书共10卷。稿本很早已失传。清嘉庆《鹤沙瞿氏族谱》存有朱之屏自序及引文48条,收录内容丰富有瞿氏掌故及碑铭等。成书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南汇知县钦连,延邑人顾成天、叶承撰修的《分建南汇县志》(简称《钦志》),就是在《鹤沙志》和南汇初分建县时蒋思永撰写的《南汇新分县志稿》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