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肇仁:肩周炎验方、前列腺炎方、固表敛汗汤

 有你真好c2mu22 2018-07-30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

  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羌活10克,片姜黄10克,葛根30克,细辛5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气活血,温阳除痹,祛风通络。

  主治:急慢性肩周炎,上肢酸麻胀痛等疾病,症见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肩部怕冷、畏风、沉重,或上肢僵硬、手指发麻、肿胀,或颈项拘急、疼痛等。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不和,风寒湿痹阻经脉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先加约超过药面两横指的凉水浸泡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煎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入约超过药面一横指的凉水或热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钟,倒出药汁,混合两次药汁,分三次饭后30分钟温服,一日一剂。

  方解:肩周炎属中医血痹证范畴,或挟寒,或挟湿,或挟风,或风寒湿合而痹阻于经脉郁久化热。成肇仁认为肩周炎多为气血不足之人,或肩部劳累过度,或夜眠时侧卧,肩部裸露于外,受风寒湿等邪气入侵,故多于劳累或变天时发病,俗称“五十肩”“肩凝风”“漏肩风”“冰结肩”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 ,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成肇仁遵《金匮》之旨,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化裁。方中黄芪补气;桂枝,芍药通阳除痹,白芍,赤芍共用取二者止痛活血之效;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和血;羌活,片姜黄,葛根、细辛散寒祛风除湿,羌活,《本草从新》言:“宣理游风,发表胜湿。”片姜黄,焦树德谓“其有入肩背手臂等处活血祛风而治风湿痹痛的特点。”地龙,丹参,鸡血藤化瘀通络,鸡血藤,《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藤部》曰:“治老人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滇志》鸡血藤胶,治风痛湿痹,性活血舒筋”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气血兼顾,以调血为主,祛风寒湿邪与温阳通络并重,配伍精当,疗效显著。

  临床加减运用:若处于急性疼痛期,辨明属寒,可加制川乌、制草乌通痹祛风止痛;若有肿胀或沉重感时,可加防己、泽泻、泽兰祛风活血利水;若痛甚,可加制乳香、制没药行气活血止痛,亦可加海风藤、威灵仙等通络之品;若有化热趋势者,可加木通、豨签草、忍冬藤等清热通络之品。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雷辉整理,成肇仁指导)

清肝散结汤

组成:黄芪30克,丹参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5克,生牡蛎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黄柏10克,薏苡仁15~30克,苍术12克,赤白芍各15克,枳壳10克,车前草30克,连翘15~20克,王不留行15克。

  功效:清泻肝热,消散痰结,化瘀通络。

  主治:急慢性前列腺炎、增生。临证多以小便余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等待、尿分叉,滴白,小便前或后小腹不舒,日久可兼有倦怠,小腹坠胀,甚则会阴部及肛门亦有坠胀感等为主要表现。证属湿热下注,痰热胶结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超过药面两横指,浸泡2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超过药面一横指,武火煎开,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混合两次药液,分3次饭后半个小时温服。

  方解:前列腺炎、增生多属中医五淋范畴。《时方歌括》言“(五淋)皆为热结膀胱所致”,成肇仁认为,本病除了热结外,痰结亦是重要病机。治法上,陈修园强调“重在三焦”,而成肇仁认为除遵“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二焦通利(《汤头歌诀·八正散诀》)”之旨外,还须清肝、散结、化瘀、通络并治,因厥阴之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

  本方由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散、四妙丸增损而成。《伤寒论》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云:“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此“结”乃饮结,故以干姜、桂枝温化,“小便不利”是饮结而枢机不利,因证在少阳,故以柴、芩和解,饮结胸胁,天花粉、牡蛎逐饮开结,此为治少阳病兼水饮内停。本证用柴胡、黄芩以疏通中上二焦,天花粉、牡蛎以清热散结,本两组药对,功专清肝热、散痰结,故可广泛应用于男性前列腺增生、女性乳腺增生,从而拓展其在杂病中的运用。因证属痰热,故舍姜、桂而增四妙以清下焦湿热。又该经“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故加四逆散肝脾(胃)同理,协柴、芩,助气化而调升降,四妙清湿热而不伤胃气,较之八正,则更为平和。

  因本病初起多在气分,若迁延日久,则渐入血络,故赤芍、白芍同用。王不留行,《本草从新》谓“性行而不住”,能“利便通经”,加其以利小便、通血络。取黄芪与丹参相配,有益气化瘀、生新通络之用,其润燥相宜,补而不滞,清而不过,于慢性前列腺增生最宜。

  本方以清肝散结为主,辅以化瘀通络,融清肝、补肝于一方,主次有序,药味虽较多,但非杂砌之属。

  临证加减:若处急性发作期者,减去黄芪、丹参加滑石18克,生甘草6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若痛甚者加制乳香3~10克,蒲黄10克,元胡12克;口苦口黏者,可加茵陈10~15克,郁金10克,大腹皮10克;若滴白较多者,可加萆薢10克,石菖蒲10克,乌药10克,芡实15~30克,亦可合入封髓丹;若小便不利,属湿热者,加通关丸,兼有阴伤者,可合猪苓汤化裁,属寒湿者,加五苓散;若兼有胃弱便溏者,可加法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炒白术12克;若便结难解者,可加虎杖15~30克,炒莱菔子15~30克,槟榔10~15克,亦可加大黄;若病久服药不效者,多是药力未达,可加用炮甲末3~6,直达病所,若无亦可用皂角刺10~15克代替,但效不如炮甲。

  验案举证:朱某,男,62岁,2017年11月29日初诊,诉尿频、尿急、尿不尽9天,伴小腹坠胀,睾丸胀,夜尿频,阴囊潮湿,舌暗淡苔薄白,脉弦滑。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处以清肝散结汤减薏苡仁、苍术,加炒川楝子合偏坠散(小茴香6克,荔橘核各10克),7剂后上证大减,言小腹及睾丸已不坠胀,阴囊潮湿及夜尿次频均有改善,续以前方加败酱草30克,以资巩固。


固表敛汗汤

组成: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茯神15克,桑叶末15克(冲服),旱莲草30克,仙鹤草30克,浮小麦30~5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固卫,潜阳敛汗。

  主治:自汗、盗汗等汗证。症见动则汗多,夜卧尤甚,倦怠乏力,心悸易惊,虚羸短气,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等证属肺脾气虚、卫气不固、阴液外泄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将生龙骨、生牡蛎用凉水先煎30分钟,余药用凉水浸泡30~60钟后与龙骨、牡蛎同煎。桑叶研末,用药冲服。

  方解:盖汗证有虚实之分,实则多责食积胃热或肝经湿热,其症多见头身汗出、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或头汗出、口中苦腻、尿黄、大便不畅,实证不在本方治疗范围内。虚则多责之肺脾气虚、心气不足、气不摄阴等。本方是由桂枝加黄芪汤合牡蛎散加减而成。方中人参、黄芪益气固卫,炒白术健脾,合用补肺脾之气。肺主气,外合皮毛,主卫外而为固,陈潮祖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中言:“肺虽主气,其气却来源于后天水谷之气,欲补肺气,当先补脾,故配白术补气健脾以为黄芪之助。”。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与黄芪配伍具有桂枝加黄芪汤之义。《金匮要略》有“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之言。《黄帝内经》言:“汗为心之液”,故用茯神宁心安神,与生晒参、炙甘草配伍可补益心气。桑叶、仙鹤草、浮小麦均为收敛止汗之药,以治其标。关于桑叶止汗,《本草从新》载“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遂愈。”大概是因为桑叶滋燥、凉血、止血,血汗同源,故可用来止汗。一般认为自汗多为阳虚卫气不固,盗汗多为阴虚营血不足,然《黄帝内经》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之言,故自汗、盗汗均因卫阳不固,治当以补气为要,然汗出过多,必伤营阴,须于益气中加养阴药,加旱莲草即是此意,且其又具收敛之性。用生龙骨、生牡蛎是取法于《局方》牡蛎散,用以益阴潜阳,重镇安神,若汗出过多者,可改用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益气固本为要,收敛止汗为辅,脏腑涉及肺脾心,以肺脾为重,组方主次分明,药少力专,临床使用多有效验。

  鉴别:汗证属阴虚潮热证,方可选秦艽鳖甲汤;属阴虚夹湿热证,方可选当归六黄汤;属气虚营卫不和证,可选本方加减化裁,临证需加以鉴别。

  临床加减运用:若心悸易惊者,可加炒枣仁、龙眼肉等;若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五味子等;若失眠重者,可加夜交藤、珍珠母等;若纳差不运者,可加藿香、防风等;若腰酸痛者,可加炒杜仲、补骨脂等;若大便不畅者,可加当归、火麻仁等;若畏寒阳虚者,可加制附子、肉桂等。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