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守节著《史记正义》,其“松江”条下注:“松江东历夏驾浦,又东为青龙江,至南跄浦口入海”。松江就是吴淞江, 南跄浦则是它的支流, 南跄浦口是它们的汇合处,吴淞江的入海口一般又叫南跄口。 其文载吴淞江“至南跄浦口入海”,按字面“至”可理解为“到”,即吴淞江“到”南跄浦口入海。因为吴淞江后来的出海口是吴淞口,所以有人把南跄浦口和吴淞口当成一地,有的地图干脆在吴淞口位置直接标着南跄浦口。 笔者对《史记正义》中的以上叙述,则有不同理解。吴淞江长达二百多里,但其流经只举夏驾浦、青龙江、南跄浦口三处,说明每处相隔也近百里。因此我们不能将南跄浦口机械地理解为 “就是”入海口,而应理解为“经过”南跄浦口入海。当然南跄浦口离开入海口也不能太远,否则用“至南跄浦口入海”也不合适。但相对几百里而言,区区十数里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认为已经“到”了入海口。按照上述理解,吴淞江“经过”位于现高行地区的南跄浦口后,继续向附近的入海口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