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时期 唐代时吴淞江的出海段,与现在的杭州湾非常相似。出海口形似喇叭,上游小口在青龙镇,下游大口在浦东中部。河口很宽,有20里,南边在现浦东新区曹路镇境内,北边在高桥镇境内。因其幅员辽阔,波涛万顷,形似大海,故被称为华亭海。一年四季,没有淤塞,江水浩浩荡荡,直泻东海。每逢海潮大涨时,由于喇叭口式的特殊地形,常会造成“海宁观潮”似的景观。《》描述的就是这种景象。华亭海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海外商船直抵青龙镇,贸易兴旺,集镇繁荣,青龙镇成为盛极一时的贸易港口,也是古代上海地区的第一个大镇。 二、北宋时期 吴淞江出海口仍在东面,河道变窄有9里、5里,开始有淤塞。北宋时,太湖其他泄水通道都已阻绝,只有吴淞江一个主要出海口,郏侨云“惟吴松一江存焉”。郏亶水利书记松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等,间距5里、7里。旧志云上海浦在县治东,后为今黄浦所并,则河口已东移至今复兴岛以东内高桥附近的南跄浦口。 庆历二年(1042年),以松江风涛,漕舟多败,遂筑松江长堤,界于江湖之间,堤东则江,堤西则湖,横截江流五六十里。八年,又在吴江城东建利往桥(亦名垂虹桥)东西长130丈,俗称长桥,太湖口又称长桥口。庆历后,下游愈益淤浅,河口亦浅狭为五里、三里。嘉佑六年(1061年),在今黄渡北开一新河自白鹤汇北至盘龙浦北,新河较旧河缩短40里,旧河道废。熙宁六年(1073年),郏亶又将新河疏浚。 绍熙《云间志卷中·水·松江》云:“若夫新江、旧江之别者,嘉佑间,吴中水灾,时李兵部复圭为转运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开松江之白鹤汇,如盘龙之法。熙宁中,漕使郏?又浚治之,遂为民利。尝询之父老所以然者,松江东注,委蛇曲折,自白鹤汇极于盘龙浦,环曲而为汇,不知凡几,水行迂滞,不能径达于海。今所开松江,自白鹤汇之北,直泻震泽之水,东注于海,略无迂滞处,是以吴中得免水患。” 崇宁二年(1103年),因青龙镇所傍旧江(亦称青龙江)淤浅,曾为浚治,“自封家渡古江(今黄渡东封家浜一带)开淘至大通浦,直彻河口七十四里”。大观三年(1109),两浙监使请开淘吴淞江,复置十二闸。 三、南宋时期 河道出海口仍在东面,河道变窄有3里,河道从现在的江湾绕道,形状如“c”字,淤塞严重。南宋初,东江下游的出口大都由海塘所捺断,仅新泾塘(即旧小官浦)一口,乾道七年(1171年),秀州守臣丘宗奏请在新泾塘向里20里运港修建运港堰堤,至此,浙江及淀山湖泖淀区水流汇于黄浦(指今闸港向北通上海的旧城东接上海浦这一段河道,上游原名横潦泾,正源自淀山湖,下游段至上海旧县东合上海浦),合流入吴淞江。河口在南跄口,即南跄浦口,《云间志卷中·水·南跄浦》云“南跄浦在县(华亭)东北一百里”,“旧图,沪渎江口在县东北一百十里”,则江口在今南跄浦东约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云:“旧志云:(南跄浦)在县(上海)东北三十六里,即永乐中导黄浦由引入江处也。今故址已堙,而县东北有跄港、大跄浜,南近都台浦,相传即南跄旧流”,“都台浦,在县东南,旧名曹家沟”。同治《上海县志》云:“南跄浦,在东虬江东。前志范家浜西吴淞江口曰跄浦,亦曰大跄浦,此以南别之。据顾志云,疑即浦之故道也。……在上海县东北三十六里,其支流为东沟浦、西沟浦、马家浜,今县东北有水曰跄港,曰大跄浜,其南近者台浦,疑此即南跄浦之故迹也。”南跄口外泥沙淤积,形成高桥沙岛,旧志称吴淞江口在高桥沙岛南侧宽五里、三里。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尚能“海舟巨舰每自吴淞江驾驶,直抵城(苏州)东葑门湾泊”。至大德元年(1297年),《元史·列传第十七·彻里传》“江浙税粮甲天下,平江、嘉兴、湖州三郡当江浙什六七,而其地极下,水钟为震泽。震泽之注,由吴松江入海。岁久,江淤塞,豪民利之,封土为田,水道淤塞,由是浸淫泛溢,败诸郡禾稼。朝廷命行省疏导之,发卒数万人,彻里董其役,凡四阅月毕工。” 大德八年和泰定年间(1324~1327年),数次治理吴松江,开浚江道东起黄浦口,西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宽15~25丈,并置闸10,以限潮沙。黄浦口即黄浦入吴淞江口,约在今虹口嘉兴路桥附近。但仍不能渲泻洪水,又于嘉定赵浦、上海乌泥泾、潘家浜置闸(至正年间闸废)以遏浑潮 五、明代 明代初期,夏原吉听取当地士绅叶宗行的建议,决定放弃旧出海道,另外开辟新出海道。《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夏原吉》“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寻命侍郎李文郁为之副,复使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书赐之。原吉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从之。役十余万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言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明年正月,原吉复行,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 明永乐元年(1403年),夏原吉奏云:“吴淞江延袤二百五十余里,广一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大海,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江之长桥至自夏驾浦约一百二十余里,虽云通流,多有浅狭之处。自夏驾浦抵上海县南跄浦一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菱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且滟沙淤泥,难以施工。臣等相视,得嘉定之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之白茆港,径入大江,皆系大川,水流迅急。宜浚吴淞江南北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难流,旁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疏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崔恭主持开浚吴淞江下游段,西起大盈浦,东至吴淞江巡司(今潭子湾附近),又自新泾西南至蒲汇塘入江(黄浦江)阔皆十四丈,深皆二丈。弘治七年(1494年),工部侍郎徐贯主持开浚吴淞江,将吴江长桥一带芦菱之地,疏浚深阔,导引太湖水散入淀山、阳城、昆承等湖,又开吴淞江并大石、赵屯等浦,泄淀山湖水由吴淞江入海。 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李充嗣疏浚吴淞江,其奏报云:“吴淞江上流,自吴江县起,至昆山夏驾浦,下流自嘉定县旧江口起,至上海县黄浦口,俱通利无碍。唯夏驾浦至龙王庙旧江口俱淤塞,几如平陆,应该开浚……于嘉靖元年正月兴工,至本年(1521年)二月完工。其夏驾浦新洋江两河与吴淞江交会之处,横引江水,斜趋娄江,以至吴淞水弱,不能冲击淤泥,抑且两河通引浑潮,倒流入江,与吴江下流,日相抵撞,易成淤塞,合于两河交会处,创造石闸,节制江流,使不斜趋,阻遏浑潮,使不倒流,庶几此江无后塞之患。”嘉靖末,下游又壅塞。 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海瑞议开河道十五丈,自黄渡至宋家桥(约今福建路桥附近),长八十里,其下游今之河道开始形成。万历五年(1577年),林应训开浚吴江县长桥南北两滩,浚中段自昆山漫水港至嘉定徐公浦(今黄渡西),又建千墩浦、夏驾口两闸。下游新河宽仅15丈,渲泻太湖之水已相当有限。 六、清代 清以后吴淞江疏浚频繁。康熙十一年(1672年),浚河自嘉定之徐公浦至黄浦口,次年,建闸于宋家桥(二十九年废坏)。雍正十三年(1735年),复建闸于上海金家湾(今大统路桥附近,道光初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浚黄渡至万安渡。道光七年(1827年),浚井亭渡至曹家渡。同治二年(1863年),用机器挖泥,浚曹家渡淤浅。十年,浚黄渡至新闸西江段。光绪十六年(1890年),浚四江口(大盈浦口附近)迤东之横娄口起至新闸大五庙止,形成今之吴淞江。 |
|